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98|回复: 0

评论:国内网络游戏需要监管更需要松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中级会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360
发表于 2004-10-1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天极网 苍浪客

  中国的软件业和硬件制造业这几年之所以飞速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密不可分。而对于网络游戏,三年来主管部门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事实上,有关部门在网络游戏推广方面的暧昧态度,已经成为阻碍这个产业向前推进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网络游戏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何发展健康的产业链模式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作为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及进程的政府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明确游戏产业所具有的对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的巨大作用。要意识到,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它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巨大的。这些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实质意义上的扶持。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庞大规模和增长速度相比,目前在制定规则和加强监管方面就显得相对苍白和无力。目前,网络游戏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动各项市场监管和鼓励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出台。

  此外,“网络游戏通用引擎研究及示范产品开发”等两个项目被正式纳入国家863计划,总投资达5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中国首次将网络游戏技术研发这类文化产业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应该说,尽管受到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但是中国的决策部门对于网络游戏的态度明显有了转变,慢慢地从抵制转变为扶持。

  然而和韩国政府相比,中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对于网络游戏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很遗憾的是,有关部门至今对于网络游戏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不出事”时对网络游戏放任自流,一旦“出事”又矫枉过正。对于投资见效迅速的游戏代理这算不了什么,但对于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游戏开发商来说,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明显制约了其发展。

  主管网络游戏的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和出版署,都希望利用自己对于专门领域的管辖权,主导在网络游戏市场的话语权。继新闻出版署对游戏出版进行管理、文化部对网络文化经营进行管理、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进行管理、信息产业部对于网络游戏的产品技术进行管理以来,中央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加入到管理的消息也时有传来。虽然这些消息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很明显,网络游戏管理权力的分化,很容易造成几大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相互冲突,不利于网络游戏的良性发展。

  今年7月1日,在国务院下发的4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文化部对于互联网产品内容具有审查和审批权;而出版署于8月初联合国家版权局也推出相应对策,公布了相关管理条例,明确了对于包括网游在内的互联网游戏出版物具有审批权。

  从双方各自公布的消息中可以看出,审批和审查是两个阶段的事情,但由于至今还没有一个正式面向网络游戏审批流程的单项文件,所以审批和审查的关系,到底是共通共融还是各自独立,很难作出判断。出版署从一开始便强调自己是网游审批的唯一归口,而文化部强调的则是,网游必须要经过文化部审查才能正式上市,否则将被算作违规而受到处罚。

  而作为主管科技与IT市场的信息产业部,也不愿意把权力旁落。不久前信产部公开表示,网络游戏已经被列入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招商项目,作为网络游戏主管部门的信息产业部,将大力支持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消息一出,文化部马上叫停了6款网络游戏和6家网游运营商,并且还表示,不久之后将公布第二批取缔的网络游戏名单。很显然,文化部不甘心失去对于网络游戏市场的话语主导权。

  事实上,三驾马车共同管理的结果,就是三方对于网络游戏的态度背道而驰。由于三方各自没有隶属关系,在行政权力上相互独立,因此在具体的决策中意见很难统一。你赞成的我就否定,你否定的我就赞成,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代理商无疑是生存在夹缝中。

  因此,这样恶劣的政策环境下,不管是从政策上还是资本投入上,网络游戏三年来都没得到主管部门实质性的扶持,反而深受其累。而国务院对于这样的混乱状态始终不予表态,这势必会成为网络游戏市场今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应该说,现在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已经处于一个瓶颈期。产业链的畸形生长,社会对于网游的偏见,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在网游立场上的摇摆,都制约了网络游戏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样混乱的状况得不到改善,那么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或许会在一段时间的喧嚣之后,陷入迷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4-9-17 0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