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两件事:
1截止目前,南极某禽(以下简称xx)当之无愧成为21世纪“山寨之王”。
2数据分析这一工作在一些大公司发展壮大。
分析第一件事,“山寨之王”中“王”的意义并不是“山寨量多”,很多人潜意识里会把这俩概念混淆。“王”的意思,是xx做得最强最成功。“山寨”的单位多了去了,为什么业界唯独针对xx,其实并不是xx“山寨”这件事,而是xx山寨成功得太多。
所以不要盲目的骂,要分析本质,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xx到底山寨了什么,难道xx没有不山寨的么?代理CF的成功,在国内不算山寨吧。
那它为啥还要山寨呢?是山寨别人的创新么?不是,xx只山寨“成功的创新”。
一家成功企业肯定会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对比以上两点,归纳相同点:CF/DNF最成功在哪里?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成功的创新”有什么特征?满足了市场新的(原来没有的,一片空白)需求。
所以在此可以总结,xx的意识里并不是想“山寨”,而是寻找市场的空白。正在被满足的大片市场空白不就是“潮流”么?
对,xx就是在赶潮流!“山寨”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虽然你这个浪头在我前面,但是我强壮,我跑得比你快,我也朝你那个方向跑,不久就会超越原先最前面的浪头,取而代之! 而xx发现这个方法很好用,就成了惯例。
xx成功的原因,除了意识上“赶潮流”的成功,还有其强健的身体,跑得比别人快才能取而代之啊,这应该是很多企业发展的终极奥义,什么方向什么主义朝哪里走都是一时的,在折腾的过程中一定要发展壮大自己,而不是像一些数企业那样在虚无的“意识流”中内耗。
第二件事,数据分析现在正在逐渐热门起来,尤其在服务业强力发展的今天,如何服务好客户很重要,所以分析客户行为也很重要,如何分析可取的方法就是数据分析,它准确、现实、可操作。低阶段的数据分析可以告诉你一个决策是对是错,高阶段的数据分析会告诉你通过哪些手段可以达到战术目标。如今不仅在金融业,零售业,咱互联网行业也开始兴盛。
很多人讲之前没有“数据分析”能出很多大热的经典作品,没见哪些作品是“数据分析”分析出来的,这是无知的。讲这些话反映的是对“数据分析”本身以及和它相关成功案例的不了解。大家使用的信用卡,银行向你推荐的保险,你上淘宝买东西等等,都有数据分析的影子在。它已经影响了你,只是你还不知道。过去为什么不需要它,因为过去游戏行业是朝阳产业,而现在它逐渐成熟,开始白热化,开始优胜劣汰(请体会优的含义)。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讲出自己的需求,客户行为会比客户回答更具实际意义,想要知道他们的意图,分析他们的行为的记录---数据,非常有效。
我能了解到的数据分析在游戏行业的应用,基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了解缺失的原因----新手村流失率高的主要是因为哪些原因;如记录关键数据为商城规划、促销活动提供供分析的基础数据。 这样的模式,还仅仅是有数据,分析还是人在干,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分析系统直接得出结果。
至于数据分析的决策用途,本人也仅仅了解到战术阶段,就是已知战术目标,数据分析系统提供最有效的几个手段。大大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效率。 至于更高的阶段,还期待高手赐教。
结果:
百度一下 “四大天王”+“邵逸夫”可以找到下面这段话
20世纪 90年代初, TVB创办了“劲歌金曲”这一经典栏目,邵逸夫更是以独道的眼光将黎明、郭富城、张学友、刘德华力捧为流行乐坛的“四大天王”,并在当时年轻人中引发追星狂潮,结果四人在乐坛火速上位,并成长为香港乃至华人娱乐圈里呼风唤雨的巨星。而“四大天王”这一称呼更是延用至今,即使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今天,他们的影响力也丝毫不减当年! 紧跟潮流是 TVB经久不败的秘诀。邵逸夫将自己的经营之道比作女士选择高跟鞋,一会儿粗跟,一会儿细跟,美与丑的取舍只在于是否合时宜。
这里就是xx山寨的目的,其本意就是“赶时髦”,就是手段恶劣的点。
所以对于一个公司,大方向是填补市场空白,赶行业潮流,是抄袭还是自创,争论意义不大。精神上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身体上转身要够快。
而数据分析是一个实施决策的好手段,战略目标化解为战术目标时,数据分析可以很好的完成战术目标。而小公司无法负担数据分析系统的成本,就要求我们创业的人员辛苦一点,拿基础数据人工分析,即使不太科学也比拍脑袋准确许多。
而对于大多数小企业,出发时的目标已偏离市场轨道,注定要失败。
最后一个问题:
战略上的“赶时髦”如何来?晚了贻误战机,就真的只是“抄袭”了,类似公司有一大片。
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到这里的人吧。
见识有限,希望抛砖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