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策划?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划之而择吉凶之履。
策:洞察,分析。
划:引导,执行。
通过洞察与分析明白事情的利弊,通过引导与执行选择未来的吉凶。
很多人都说策划是产品的头脑,是灵魂。也就是说策划是项目或者说产品的核心。是产品成败所在。
因为他既承担着观察与思考的重担,也需要为团队的未来指明方向,且需要身体力行的冲在最前面。
也就是说,能发现且解决问题,能发现机会且实现创新,能为整个团队服务,带动整个团队工作氛围的人,才能真正称为策划。(个人把策划看的非常神圣,可能有些偏激,不喜欢的请回避!)当然,策划不仅如此,但我觉得这是策划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无法做到这四点之一,何苦做策划呢?
喜欢玩游戏,会玩游戏,真的没必要来受苦。因为做游戏与玩游戏差别真的很大。
现状是不仅玩家分不清策划与玩家的界限,即便国内某些一二线公司的某些主管也分不清两者的区别。
都说现在行业要变革,仅仅是口号吗?上周末面试失望后情不自禁的吐槽。。。
策划就是写背景?设计场景?设计怪物?设计任务?写lua?填表?用各种编辑器?会用各种公式分析各种数据?这就是策划的全部吗?我承认这些是策划的工作,但绝不是全部。抱着这样想法的各位主管大人们,你们是在赤裸裸的侮辱策划。
策划何为?
内聚心,外煽情。
内能调动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氛围,外能培养与玩家的感情。
策划应该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有本书叫做没有头衔的领导者,个人觉得策划不就是这样的角色吗?
策划没有头衔,但却关系着产品的兴衰,甚至生死。有人说什么运营?客服?策划只对产品成败负责,自然会与这些部门协调好,但权责明晰,并不等于置之不理。可以通过各类预案机制来达成多部门彼此间的默契。
如果策划不给力,把问题留给运营,留给客服,留给高层,最后承担责任的不依然是策划自己吗?传说中的自食其果不就是这样吗?产品成败,大家都会盯着策划,不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诚然,现今制度使然,策划其实只是助理,并不具备相关资格。顶多负责填表,跟进执行,但我觉得无论当前做着怎样的工作,都应该关注产品的兴衰,关注同事,玩家的想法,如果正面不行,就转为私下去激励或安抚大家,给大家不断加各类buff,让大家不仅为薪水而工作,也能把梦想融入进来。让大家都成为食梦者。哈哈~~~
我了解的,经历过的不少项目中,美术大多没什么干劲,为此,我深入了解过其中的因果,并非美术没干劲,而是他们觉得使不上劲,想法得不到重视。如果策划能主动了解美术部同事的想法,且在合适的时候,把这些想法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甚至主动询问关于一些设计的看法,那么对方的干劲还会那么低落吗?不信的试试看我有没有乱说。当然了,我也遇到过真的对项目没半点兴趣的,但比例很低。绝大部分美术都还是很有想法的,也很乐于参与设计。程序部的同事一样。我相信很多策划都知道TEAM=Toght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但是真正做到有多少呢?有多少人会在平时留意美术,程序,测试等的想法呢?当有相关需求时能主动邀其参与讨论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下策划的“自我”意识。
策划要脱离自我意识。因为策划要以产品成败为核心来思考,要以用户感受来评价游戏,以严谨的方式来设计,要把团队中其它人的梦想都纳入设计内,因为设计不是策划个人的梦想,是整个团队的梦想。策划只是执行人而已,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添加进入,但不能忽略其它人的梦想。但有多少PM或主策真的看重这点呢,我跟不少人谈过这个话题,但大家都觉得我的思路很奇怪,呵呵~~~可能很少有策划,特别是一个从业多年的老策划还有如此幼稚天真的想法吧。
关于产品
策划要了解自己的产品,也需要了解竞品。因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竞品可以看分析报告,但自己的产品,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沉迷,那你奢望玩家会喜欢?同样的,付费道具的设计,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花钱,你奢望玩家会乐意花钱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个人很反对公司强制的消费体验,这已经违背了体验的初衷,获得的收获也已经扭曲,价值不大。
休息的时候,我们玩SC,玩CS,玩DOTA,玩WAR3,玩MH,但为什么就不能玩自己的产品呢?
如果有那么强烈的愿望,为什么不想办法把这些玩法融入自己的产品中去呢。我相信能让我们痴迷的,玩家同样会喜欢。
我们总在讨论那些经典的游戏,经典的玩法,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创造经典呢?所谓经典不就是执着与专注的结果吗?
别人把除了吃饭和睡觉外的时间都花费在自己的游戏中,我们呢?我们有这样的舞台提供给策划吗?哎...又说到伤心处了...
我们总在讨论刚玩的某款大作,为什么不能更多讨论自己的游戏呢?
每天我们会关注各大专业论坛,网站,微薄,但为什么就不能把当天自己产品几个论坛的帖子都全部看一遍呢?
我们总与玩家举办座谈会,但却鲜有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内,论坛,甚至亲身前往网吧去低调观察和了解玩家,真正把关注玩家作为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为什么一定要那么高调与刻意呢?
中华民族最大的品质是低调,内敛,讲究温润如玉,但这样的品质还有多少人记得呢?我们总在研究如何高调的提高曝光率。讲究如何快速的吸引眼球,但这样的行为其实弊端很多,又有多少人真正深入分析过利弊呢?知道这对产品的好处与坏处到底哪个更甚吗?我们有想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产品吗?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已经超出策划职权范围...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项目刚开始还红红火火,突然有天就不行了,然后开始裁员,开始缩编,开始善后,为什么在出现隐患的时候不排除,在出现问题时不解决,一定要等病入膏肓才开始重视呢?
产品的健康指数难道不是项目组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的吗?作为策划,不是应该对这个指标最为敏感吗?因为策划的所有工作都会围绕它展开。策划最核心的工作价值就是让这个指数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漂亮。
最近跟几个公司的PM或主策聊过,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家关注CCU,PCU,新增用户,付费转化率,流失等等,却没人关注产品健康指数?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这个东西的计算模型不好建立,难道因为不好建立就置之不理吗?更有人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是投资者该关注的,作为研发者,不用太关注。坦白说,我觉得心寒,但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项目走到眼下这一步,很多东西不是大家没有想到,而是没有真正去较真。如果大家能把自己想到的问题都较真的去对待,还用等到项目已经病入膏肓才惊醒吗?
不好意思,跑题了-_-#!,我只是觉得在当前的环境下想做事,真的太难了。虽然大家都在忙碌,加班到凌晨,日复一日。但仔细想想,我们有多少时间在真正做重要的事情呢?
周二还有个面试,希望这次不会再失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