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21|回复: 4

[讨论] 根据“游戏人”理论研究教育游戏需要解决的问题

[复制链接]

6

主题

55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发表于 2004-11-9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教育的目标变成了积累信息,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严密分板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看到人们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如今的人们不再是寻求真理或掌握探索的过程,而是在寻找更好的小技巧;不再对重要思想进行深入理解,而是编纂它们;不再是产生自己的创见;而是提升他人的想法;不再是发现信息内在的含义,而是搜罗更多的资料;不再是探寻智慧,而是追求眼前的成功。
当前的孩子就是在该“游戏”的年龄(中小学)而板板正正坐在课堂上,在学习的年龄(大学)在“游戏人生”。
以下是我们小时侯玩的游戏,总可以找到大家曾经玩过的,乐此不疲的

  
滚铁轮

吹泡泡

捏黄泥巴

纸飞机

放风筝
  
捉虫子
  
打群仗

画丁老头

摘野果

手指游戏,包括翻绳等等
还有以下的
1.跳房子。在地上画上方格子,用一定的规则跳动。
2.打珠子。自制的石头珠子是最普遍的,玻璃珠子是最珍贵的,而铁滚注(轴承中的小钢球)在赛场上绝对是所向披靡的。
3.过家家。扮演家庭成员,做饭、请客、结婚……。
4.打陀螺。最费的就是鞭子,往往用不了多久就变成花絮了。
5.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
6.拍洋画 与弹珠同样疯狂的游戏,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的,有变形金刚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的剪下,可以按图案内容比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也可以比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7.跳皮筋
8.踢毽子
9.丢沙包

想想这些游戏的生命力,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人是需要游戏的,因为人就是“游戏人”
    就在18世纪“理性人”刚刚代替“自然人”成为欧洲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的形象的同时,席勒(Schiller,F.C.S.)就精辟地指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是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段话恐怕是对人的游戏本性最早和最经典的表述。在席勒那里,“游戏”已不再只是一种儿童的“娱乐”或“玩耍”,而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展现的途径与证明。在一定意义上,“游戏”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性的复归”。

      18世纪以后,游戏就一直是欧洲思想家们所关注的文化主题,19世纪的一些教育学家如福禄培尔和蒙泰梭利(Montessori, M.)也非常重视游戏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无论在当时的思想家们还是教育家们,都没有能够明确提出“游戏人”的概念。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由荷兰文化史学家赫伊津哈(Huizinga, J.)正式提出。他说,“一个比我们更为愉悦的时代一度不揣冒昧地命名我们这个人种为:Homo Sapiens(理性的人)。在时间的进程中,尤其是十八世纪带着它对理性的尊崇及其天真乐观主义来思考我们之后,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并不是那么理性的;因此现代时尚倾向于把我们这个人称为Homo Faber,即制造的人。尽管Faber(制造)并不像Sapiens(理性)那么可疑,但作为人类的一个特别命名,总不是那么确切,看起来许多动物也是制造者。无论如何,另有第三个功能对人类及动物生活都很贴切,并于理性、制造同样重要——即游戏(playing)。依我看来,紧接着Homo Faber,以及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的Homo Sapiens之后,Homo Ludens,即游戏的人,在我们的用语里会据有一席之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页)显然,在赫伊津哈这里,“游戏人”是作为一种新人形象出现的,是与“理性人”和“制造人”相对而言的。

        “游戏人”形象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人人都喜爱游戏,游戏是人类的原始冲动,其它的一些冲动,如认识的冲动、宗教的冲动、功利的冲动等,都只不过是在游戏冲动的外在表现。游戏的冲动不仅表现在人类的儿童时期,而且贯穿人的一生。

    第二,人人都生活在游戏之中。生活就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游戏构成,活着就意味着不断参与游戏和创造新的游戏。就是一些非常严肃的社会活动,如政治、经济和科学研究等,也都有大量的游戏成份:装扮、自居、陶醉、外在的关注、规则与自由之间适度的张力等等。上面所说的“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的形象也只不过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为自己所设计的不同的游戏角色而已。

    第三,人人都是“游戏者”。理解人,就是理解人参与的游戏;反过来,理解了人参与的游戏,就理解了游戏中的人。

    第四,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和“看到”他们自己,才能避免司空见惯的“异化”危险。总之,“游戏人”的假设认为,游戏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类普遍娱乐活动,而且是人类共有的本性,是人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各种文化的“母体”。
    从“游戏人”的角度看教育,似乎一切都改变了:一切严肃的都是诙谐的;一切神圣的都是日常的;一切永恒的都是瞬间的。
    首先,既然人人都是游戏者,人人都生活在游戏之中,教育本身究其实质只不过是人类多种多样游戏活动中的一种。或者说,人们“在教育中游戏”(playing in education)、“通过教育游戏”(playing by education)、“为了教育而游戏”(playing for education)。参与教育游戏,享受教育游戏所给予的愉悦,是人类参与教育活动的另一种“目的”。这种目的超越人和功利的考虑,如人类的启蒙、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幸福等等。
    其次,既然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和“看到”他们自己,那么以人的培养为己任的教育就应该充分展现其“游戏性”,使教师和同学们的整个身心经常处于一种游戏状态: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育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游戏的精神应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其次,既然人人都有游戏的冲动,人人都喜爱游戏,人人都是游戏者,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种游戏的氛围,承担游戏过程中各自的角色,理解和共同维护游戏的规则,并根据游戏双方的需要不断地重新修订这种规则。
最后,既然人人都是游戏者,教育对人的培养就不仅仅止于“劳动者”和“接班人”,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从事特定经济和政治游戏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其游戏本性,促使他们形成“公平游戏”(fair play)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孩子的游戏世界是与大人没有关系的
游戏研究中发现,拿孩子的游戏来说,他有一个游戏的天地。这个天地跟大人没有关系的。

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好都是几百年传下来的。为什么传得下来呢?这是经过自然的筛选,多大的孩子玩什么对他发展有好处,就长期保留下来,既受孩子们欢迎,又对他发展有利,这就有一个自然存在的教育天地。多大的孩子玩什么,这是孩子圈里的事情,大人是不知道的。怎么传下来的呢?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这么大的孩子玩这个,他就发展了,而且很有兴趣,能把孩子都能迷住了。而且这些游戏都很简单,有的是用棍子,有的用沙子,结果我们大人,现在的家长就说:这么脏,玩这个干什么?想要扔了它孩子还得跟你急。反过来,大人弄很贵的好玩具给他,反而孩子拿这个很贵的玩具和其它孩子换这些破棍子做的简单玩具,把大人气坏了,“这么贵的东西,……”大人的价值观念就是“贵的就是好”,可是这个贵的对于他来说没有意义。那个棍子做得东西对他最好。

过去是自然分布的,一个是家庭多子女,大的带小的,游戏也是大的教给小的去玩;一个院子的小孩在一起。放了学都在那儿玩,这样传下来。而现代化把这些都丢掉了,多可怕呀。

一个是独生子女家庭,另外大杂院没有了,都搬到筒子楼去了。孩子都跟爷爷奶奶交流,其实孩子是很讨厌的,整天没有他的伙伴,家里父母上班了,为了安全,把孩子锁在防盗门里面。有时看到筒子楼里对过的两家的孩子隔着防盗门在说话,多可怜啊。

现代化把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剥夺了,他的玩具很多啊,全是大人花很多钱给买的。但是对他来说这些东西真是不好玩。现代化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破坏了游戏的天地。游戏天地可能是孩子们生长的最好环境。
咱们现在又出了个电脑游戏世界。电脑游戏世界有些适合于孩子,有些不适合于孩子。由于它是游戏,就有让人着魔的地方。

现在游戏里面研究了很多东西,电脑游戏为什么对不同年龄的人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一个,游戏是竞争、比赛。竞争不仅赢得上瘾,输了还上瘾呢。越输越上瘾。反过来是对你的一种挑战,是对你的能力、潜能的一种挖掘。

另外,游戏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有德育的功能,是德育的基础。德育是什么?是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怎么教出来的?游戏是基础。游戏有游戏规则。从小就培养你的规则意识。这个规则是在内在的来吸引你的。你要玩游戏就得懂得规则。你输了,你说我耍赖,耍赖第一个你输,第二个人家不跟你玩了。孩子最怕的就是别人不跟他玩。这是一种内在的惩罚。

游戏里面有很多很多这种东西。所以我们要是能把这种东西拿来,放到我们教育里面,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协作、学习的规范、学习的能力可能都能够自然的培养起来。

电玩不是游戏

真正的游戏与现实世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建设性的关系,而不是与现实世界隔绝。生活中的“电玩”(我们称其为数码娱乐工具,如常见的电子游戏、网游)游戏者不是作为能动的主体、游戏的创造者身份出现的,“电玩”中的游戏者是作为游戏设计者(“电玩”的设计制造者)的控制对象而存在,“电玩”与现实世界之间是一种更为隔绝的对立关系。这种冲突已经妨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其实可以得到这样的看法,电玩不是游戏。

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怎样把我们要开发的基于教育的游戏载体与电玩区分开来,怎样说服我们的消费者相信。

2.        学习游戏化就是一类试图将学习者的发展回归到人发展的自然形态的一种呼唤和努力的倾向。体现了对极端功利主义侵蚀了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的批判。怎样真正顺应这种倾向,缺乏了功利性怎样去吸引成年人?

3.        最后想想我们曾经玩过的游戏,想想我们曾经的小伙伴,想想现在的孩子在我们那么大的时候做什么,脱离了社会意义的产品生命是脆弱的,但基于社会意义的产品就必然要解决网络虚拟性与现实世界的差异,让网游或者教育网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游戏。

4.        电脑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归为一种流行的东西,但在成年人内流行的东西,孩子们现在流行的游戏却和成年人相差很多。

149

主题

4781

帖子

509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94
QQ
发表于 2004-11-9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根据“游戏人”理论研究教育游戏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来就是这样的,做策划并不一定非要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只要有一个知道什么游戏的心态就足够了。技术我不懂三国又能怎样?我一样可以做三国游戏。

13

主题

832

帖子

1875

积分

金牌会员

空想家

Rank: 6Rank: 6

积分
1875
发表于 2004-11-10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根据“游戏人”理论研究教育游戏需要解决的问题

“做策划并不一定非要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错,因为具体做某个案子的时候去精通就可以了,信息爆炸毕竟也是一种污染。

但认为做某个具体游戏的时候,作为策划竟然连了解相关知识的动力都没有,那是成问题的。所谓“不懂三国也能做三国游戏”最多只能是对程序讲的话——连美工也不行。

除非——像现在所流行的一样,什么都来个不加考证、没有研究的“戏说”。

0

主题

400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2
发表于 2004-11-10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根据“游戏人”理论研究教育游戏需要解决的问题

嘿嘿。有信息积累也是个好事。
信息不是个稳定的物品。放仓库不动它就不动了,当把这些搬到脑子里的时候它的内容就开始影响人的意识了,奇妙的东西。hoho

18

主题

134

帖子

14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8
发表于 2004-11-12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根据“游戏人”理论研究教育游戏需要解决的问题

策划都不知道具体要做案子的相关知识..............那不会做好的!!!~
但是如果因为加入大量知识而显的华丽..............也不会做好的!!!~
只有考虑到玩家的心理,将其游戏性做了一个好的定位,再把相关知识放进去,才行!!~
PS:个人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4-12-23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