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页
启明创投:系统性下注
自上而下系统化地梳理项目,看准了就敢赌。
10月中旬,大愚乐队在北京糖果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据说主唱胡斌的嗓子自由高亢,征服了无数到场嘉宾。不过到场的很多观众不止是摇滚爱好者,还有很多风险投资界的重量级人物。
在摇滚之外,胡斌的另一个身份是启明创投的合伙人。专注早期投资,熟悉产品,摇身一变俨然是颇具科技感的小极客。目前,启明创投的第三期基金成立不久,第一期规模2亿美元,第二期是3.2亿美元,第三期是4.5亿美元。胡斌表示,即使是早期项目,但由于管理压力大,启明也很少投资特别小的项目。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多项目单笔金额都较大,而且数量不求很多。
启明的打法是会做系统性的研究,由上而下,无论是行业趋势还是产品,逐步形成独特的感觉并做出判断。其实在启明创投的TMT组和消费组里,另一个非常活跃的人,是刚刚由合伙人晋升为董事总经理的童士豪。童胡二人一直有很好的合作默契,胡斌对产品更为了解,而童士豪则更注重大趋势和数字。“很多产品 Hans(童士豪)都会问我意见,说你去看看这个产品到底做得怎么样,他会相信我对一个产品的判断,而我更多的是问他,这个项目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在美国资本市场对这个事怎么看?”胡斌说。
从2008年开始,童士豪在启明创投主投过13个项目,1亿多美元。从一嗨租车、凡客、开心网、到耀点100、小米、51返利、多盟 …… 他随手就能在黑板上迅速写出来。大部分是早期项目,从零开始的就有5家。回过头来看,不乏很多明星企业。
童士豪的职业背景丰富,三年的投行,三年的PE,然后创业三年。也因为自己创业过,整个价值链该发生什么事情都有经验,对创业家本身学习动作有多快,能力有多强,聊个三到五次大概心中就有感觉,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就会知道第一次讲的话,创业者有没有消化下去,做到这一点,对他的领悟力就比较有把握。
圈子里很多人认为童士豪“很厉害”,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敢赌”。“Hans是那种看准了就敢赌,敢拍桌子的人。”一位VC同行透露,那时候很多项目大家都看过,凡客贵、开心贵、小米更贵,很少人在当时敢下这个赌注,童士豪就敢。他会带着团队花几个月做DD(尽职调查),对所有质疑都用数据说话。回头看来,很多他都赌对了。
赌一嗨,尽管这是个很重的生意。但是中国的交通太糟了,买车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有办法能够让车子大家一起分享就非常好。经过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市场,被证明这个市场已经到了爆发的规模。加上当时传统行业的人IT都不够强,管理成千上万辆车很困难,而一嗨租车的CEO从美国回来,国外的工作一直是IT背景,现代化概念也满足。
赌凡客,是因为PPG的问题不是行业的问题,也不是模式的问题,是他们的团队和CEO的问题,事后证明确实是这样。而且那时候懂电子商务的人才非常少。当时1个月几乎没睡觉,做DD出来决定该投。但是童士豪也表示虽然敢赌电子商务,可是上市公司不可能更多了,包括团购在内,细分领域顶多大概10家了不起了,这是马太效应。
赌小米,是因为他认为雷军做大事非常合适,“雷军基本上是属于第一代投资互联网但唯一还没有一个上市公司的人,他是最后一个大佬,互联网森林他一路杀过来,有足够的历练。2006年他就开始讲移动互联网很重要,而且团队非常优秀。”
童士豪也透露了一些他认为未来有机会的方向:资源分享;预定模式或者是由预定变成营销的合作伙伴;推荐模式。这三种都是在未来很有意思和空间的模式。
不过所谓的敢赌,绝非盲目为之,而是有一套严谨的大局观和判断力。中国历史,中国现代的评论,日本历史,美国跟欧洲的历史都是童士豪最喜欢看的书。 “一个国家怎么崛起,政治跟金融社会的一些变化,人口的变化,造成他们有如何的一个发展,我特别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童士豪告诉记者,要做大的判断要对社会学很强,判断人要对心理学很强,经济学是一切的商业的基础。做一个好的VC,三者缺一不可——前面提到雷军的时候,童士豪还向记者推荐了那本《另类》。
对他来说,其实模式是最不在乎的事情。“因为这东西花10分钟就够了,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论。”他说,在选择项目时最花费精力的三点是:首先是新兴市场,市场一定是在未来会接近爆发点的时间段才投,所以他会花很多时间在看未来6个月到12个月市场的变化;第二是团队,有的时候没有deal都会先跟团队聊,这种团队可能是某个很有意思的网站,或者是大公司做得好的产品经理,这样的人会保持联系;第三就是跟这些团队聊切入点,什么切入点?是他认为现在做最合适,而且能够把团队之前的能力发挥出来。“这个是我们花时间最多的事,我认为做早期做好这三点非常重要。” 童士豪说。
2个月前,童士豪去参加一个美国的战略会,3个半小时听64家公司做快速演讲。每家公司5分钟,每个上台创业的团队平均是30岁到35岁,创业的经验5年到8年,每个人穿着一模一样的T恤,打扮时尚。5分钟之内把模式、市场的机会在哪里、有什么克服的问题、困惑怎么解决,为什么我们做这个项目是最合适的……讲得非常清楚,逻辑都极为缜密。“高素质简直让我没话说,我真希望自己能培养出一些的创业家,能有这样的水准。”童士豪心想。
在童士豪心里,认为能够帮助和参与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是做VC最喜欢和开心的事。“看着有一家公司能从零开始,最后成为上市公司,为社会为别人创造价值,这件事非常有意思,目前全球也只有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有这样的机会了。”他说。
创新工场:投资孵化器
筛选最好的产品和项目,给创业者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
10月,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正式宣布启动,李开复同时在微博上发出了第三期助跑计划的邀请。此前的一个月,创新工场宣布完成首只美元基金的募集,募集 1.8亿美元,以红杉、IDG为代表的顶级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都参与其中。而另一只人民币基金也即将完成,预计募集7亿元人民币。
李开复的个人号召力以及“天使投资+全方位孵化”的独特模式,令创新工场从一亮相就成为投资界和产业界的焦点。据了解,创新工场成立以来,两年间已经审阅了超过2500个项目,投资孵化了39个项目和公司,投资金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投资企业价值接近30亿元人民币。
当今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想在中晚期投资获利的人太多,早期投资太少。创新工场是中国第一个模式独特的、专注早期投资的机构,他们有战略、有文化、更不缺钱。用系统化的方式筛选项目,从产业链到生态体系,围绕着早期投资做了很多的这种细致的工作,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云计算四大领域布局,尝试去筛选出优秀的企业。
创新工场的成员不是VC出身,投资上没有太多投资经验,不能做中后期项目。但是创新工场的成员很多是高科技大公司出来的,对科技的把握和展望有更深的领悟和了解,因此会对业界的战略做一些分析,然后根据这个分析来做最合适的投资。
孵化器模式如同一个价值洼地,帮助很多大学生和优秀的年轻人创业。而在此过程中,工场还会帮助创业者招聘人才,管理团队等等——在TMT的领域人才至关重要,这些人才不仅仅包括创业者还包括高水平的工程师,工场能够提供这种增值的服务,而不是仅仅是传统风险投资“钱的概念”。
也正是由于定位有所不同,很多像红杉、IDG这样的机构都投了创新工场,“后期会更多的合作一些项目。我们觉得需要更多的一些孵化的工作,可能会推荐给他们,他们投过的一些很好的项目我们可能做第二轮或者是第三轮投进去,就是做投资也需要一个生态体系。”IDG一位合伙人这样和记者表示对工场的认可。
毕竟创新工场是一个投资机构,在李开复之外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灵魂人物,汪华。
汪华的名字在斯坦福校友里颇具影响力,尤其是在斯坦福的创业圈;同行对汪华的评价都是非常聪明勤奋:“很多极其极客的技术你问他,他全都一清二楚,VC圈的一个神人。”而李开复更是直言,汪华是个天才。
他的确是个出了名的大忙人和工作狂,经常都往返于各地出差,一周只会在创新工场出现“那么几次”,即使周末也经常在工作。对于他来说,手机和邮件大部分时间形同虚设,他很少接电话和看邮件,不过这些似乎是汪华身边的人早就习以为常的事。
但是接近汪华的人都会发现,他有一些很明显的习惯和特质,比如在跟人交流的时候,他总是用耳朵冲着对方,头微低,时刻都在保持着倾听和高度思考的状态;他在微博上很少讲话,但是会在知乎上非常系统地回答关于产品的问题。
其实对于汪华来说,创新工场的模式,他一方面是工场主要负责投资的创始合伙人,另一方面,他更像是整个创新工场孵化项目的“大产品经理”,把控工场的产品关,而这完全来自于他对产品和技术的极度热爱甚至偏执。
汪华曾在一条微博上写道:学镛看到我用HTML5写的手机应用非常惊讶,没想到你还coding。其实我觉得这是早期投资人的本分。如果一个新趋势和技术不能自己精通了解,其能力和限制,用户需求,怎么能比VC更早地发现机会?我能更早地认识到android的潜力也是对这个系统行业的了解。只有自己也有能力做出成功的公司才能投资辅导其他人 —— 据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张亮透露,这个html5 的手机游戏网站汪华只用了两个周末的下午,日活跃用户数万。
对于产品,汪华的理解要比很多创业者深入。很多关于产品的问题,他都有一套系统性看法。比如他坚信,创业公司应该在有限的资源和机会时间窗口内,用很短的时间先把产品做出来,快速让产品去见市场,把路摸出来。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有了一定的用户群体,用户反馈也还不错,就要专注的重点投入,做到极致,这个过程中不能有容忍的心态,不能容忍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容忍产品有BUG,要跟0.01秒的较真,跟0.1K来较真,把自己化身用户,做到极致。
此外,他更会乐此不疲地引导创业者或产品经理,如何更快地获取新知:首先是广度使用,使用这个领域所用的产品,相关产品,上下游产品,然后深度使用,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变成他的资深用户;其次是在产品内外了解用户,和这些产品的用户交流;第三分拆产品机制和特性,这一步一定要最后做。另外有个技巧是按产品演进分析,一个产品的最终形态往往非常复杂,像facebook 或mmorpg,但他的早期版本往往是表现了最核心的部分,思考他是为什么,如何一步一步变成现在的样子;第四当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可以和这些产品的团队,其他相关人士广泛交流。
汪华曾说,斯坦福和Google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中国互联网的生态状态,了解创业环境的艰难。当下的他,更专注产品和创业者的需求,更多的是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而战。
红杉资本:做个狙击手
在前期找到最合适射击的定点和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寻找自己的最好的目标。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势,近期的投资界最流行的词莫过于SOLOMO。清科集团CEO倪正东则在微博上调侃道:我也斗胆创造一个词 —— SIMI。他们代表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活跃的投资机构。S是Sequoia 红杉资本,I是IDG资本,M是Matrix经纬创投,I是InnovationWorks创新工场。他同时透露,今年前8个月,这4家机构加在一起大约在此领域投资了100个项目。
不过,红杉资本合伙人计越却在记者面前非常低调谨慎,不做任何披露。今年初,随着沈南鹏逐渐的“淡化自己”,计越以他独特的判断力和勤奋,成为继周逵之后的第三位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并被更多人熟识。在红杉任职期间,作为新锐力量的计越硕果颇丰,他曾投资过枫叶教育、我乐网、大众点评网以及聚美优品等项目,还是去年顺利在美国上市的诺亚财富和乡村基的董事。
这两年投资越来越热,好企业越来越难投,各个VC都展开了看家本领,也打出了很多新牌以此增加自身竞争力。坊间也传言,红杉的另一大玩法是提供过桥贷款。这种方法在美国风险投资界非常常见,对于很多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中小型公司来说极具吸引力。不过尚未有红杉成员对此作出过正面回应。
尽管如此,计越依旧表明了他对移动互联网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移动互联网的领域尚未有定论,移动互联网未必会跟传统互联网有一个重复性的对应的领域,反而会成为一种融合。在他看来,早期投资领域已经不存在移动互联网一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电子商务可能是和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除此之外 90%以上已经不存在具体的区分。很多公司都是全部融合,从现在开始我已经找不到纯互联网或纯移动的公司了。”计越说。
移动互联网不是跟过去割裂的。对新的公司来说,贴各种移动互联网的标签没意义,不是看这种方式而是要看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如2010年底由计越主投的赶集网,和之前的豆瓣,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和移动互联网有所结合。
计越有一个狙击手理论:“早期VC并不是拿着机关枪看哪个地方好就狂扫一通,操作上也不太可能。作为狙击手是要从更多的角度,以更多的观察为主,在前期找到最合适射击的定点和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寻找自己的最好的目标。”
“而且从任何一个角度发现一个新的领域,要以重新开始的心态去看行业,不要给某个领域做一个假设或者观点。”计越表示,他很反对预先的假设,如果有什么判断和定论的话,说明这个领域已经有普遍的观点,说明这个领域已经是成熟的行业了。
“做早期项目,作为投资人,关键是要沉得下心来,这是最重要的。”计越说,过去的成功历史和你的下一个项目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狙击手的每一枪都是重新开始。当你作为一个狙击手,其实还是要趴在地上的,而不是站在舞台的中央。回到原点,心态谦卑。把精力集中在某个方向,集中找到一些优秀的人,做早期的培育。而且时间维度会很长。新领域里,未必是大家在开始看好的热点,就能长出大公司的。
相对来说,计越认为早期TMT投资不合适高举高打,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5~6年前,红杉在无线已经有所布局,就像很多人都在说谁是WEB2.0的公司,后来发现每个人都在用, WEB2.0是一个工具,反过来看新浪是一个最好的WEB2.0的公司。
历史和过去的成就反而是一个包袱。对于早期投资,计越有他一直深信的理念,“过去的成功,会往往成为未来的包袱,聚光灯下是看不见星星的。”他说,更希望能安静地躺在地上看星星,而不是站在舞台中央。
在另一层面,计越一直强调,VC对于企业的增值服务是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对企业本身能够有一个充分的信任,“你选择一个创业者,你还是下定决心对这个企业家信任,至少能够走10年,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给这个企业家充分的信任,当困难到来的时候能够让这个企业基于自己学习过程当中抵御困难的周期性、过程,这也是我所想的,在目前这个形势下的一个选择。”他说。
相对于技术和财务,计越更看重产品和用户本身的体验,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极客,只是自己很喜欢体验产品,喜欢对好的产品进行投资。
来自:商业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