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18|回复: 6

[讨论]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复制链接]

36

主题

1378

帖子

4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955
发表于 2013-7-18 2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uyushun 于 2013-7-18 22:12 编辑

      随手看到的一篇教学贴,内容感觉不错,但是标题所表达的意思模棱两可。
      我的理解是:创造的必要条件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虽然此番解读不见得就是作者的观点,但是下文还是很有启发性。

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什么是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水平、程度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放投影)
   :“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不对。
  :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在明确:怎样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
  一天,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正在午睡时,一个调皮的学生戴着有角的面具,双手套上一对蹄子,把伪装的头角和蹄子伸进居维叶的卧室,嘴里还发出阵阵怪叫。居维叶被吵醒后,非但毫无惧色,反而感到好笑,继续安然地睡大觉。居维叶为什么不害怕呢?因为他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发现凡是有蹄子、有角的动物,大多数是食草的,而食草的动物性情比较温和,不会无缘无故伤人,所以不但不怕,反而笑学生缺乏生物基本常识。
  这个故事包含了由此及彼,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么,如何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呢?这要求人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来认识。
  [讲授新课]
  一、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师:先请看小故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深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师:这个故事,对于孔子是一个讽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两千多年前的人,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真实运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人们知道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等道理,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与我们的距离也就有远有近。但是,这种远近相差不大,一年里面,太阳与我们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大约相差五万公里,只有太阳与我们平均距离的三十分之一。这一点距离的变化,我们的眼睛发现不了,只有用仪器能测量出来。这还是从一年当中的变化说的,如果只说一天里头,那么,太阳距离我们的远近变化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几千公里,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可以说早午太阳离我们的远近一样。我们感到太阳在一天里大小变化,只是一种现象。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太阳和地球的运行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太阳一早一午的大小凉热不同,这是它的外表,是我们能直接感觉到的,另一方面,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这是太阳和地球运行的内部联系,是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内外两个方面。搞清内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通过外表了解内情,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质和现象这一对范畴,正是研究万事万物这内外两方面关系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①两小儿要探索事物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
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
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子也是这样。

  :那么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遵循这一原理,人们怎样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生甲: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启示我们:离开感性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这就要占有十分丰富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生乙:现象与本质的对立性启示我们: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从把握了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到把握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飞跃,作为一个认识的上升过程,它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因为现象与本质有区别,这个飞跃不会在人们获得感性认识后自动发生,而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就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结构:
(一)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和基础
⑴感性材料?⑵十分丰富?⑶合乎实际?⑷占有?
⑴我们的任务是要认识事物本质,为何要掌握感性材料?
由于现象作为事物的外部特征最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本质则隐蔽在事物的内部,所以现象是入门的先导,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⑵感性材料为何要“十分丰富”?三个、五个不行吗?
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多变的,某个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总是不全面的。为了减少片面性——十分丰富。
⑶为什么要合乎实际?
道听途说得来的虚假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依据。
⑷如何占有?
根本途径:参加实践    直接材料 ;他人提供的各自资料(间接)

1: 毛XX: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作家采风、记者采访(扮乞丐)——体验生活。“西北歌王”王骆宾,深入民歌丰富的大西北采集民歌,经创作写成了许多众人传唱的好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
2:巴甫洛夫说:“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可靠可用的,单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他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可取的。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3:新式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和运用息息相关。
      1944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
侦查20余次,带回大量的沙土样品——十分丰富,合乎实际。
    可是事情做完了吗?
      感性认识不会自己上升为理性认识。至此为止,事情还只做了一半。
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性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它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6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分析、计算,得出结论(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认识事物的本质有助于对实践创造力的指导
      “分析、计算,得出结论”——进行加工制作
      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料不会自动变成成品,感性认识不会自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加工制作?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因为现象是大量存在的,面对生动而丰富的感性材料,不舍弃次要的材料,往往会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说,哪些材料是精华的、重要的,哪些是芜杂的、次要的,要逐个去粗取精,即对材料进行选择比较,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不能说明问题的东西,提炼出真正能表现事物本质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不致为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剔除了次要的材料,才能接近反映本质的现象,找到正确的人口,才能获得事物的本质。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其任务可简单概括为“分主次”。

去伪存真。 现象不仅去重要与非重要的区别,还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而假象又有和错觉的区别。
  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同时,假象和错觉也不是一回事,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也是反映本质的一种现象,属于客观的范畴。因此,在对材料加工制作时,还要进行鉴别,分清真伪,摒弃错觉,揭露假象,保留那些符合事物实际情况的材料。其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辨真假”。

由此及彼。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往往是对事物个别、片面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固有联系,由矛盾的这一面分析到那一面,由这个矛盾分析到那个矛盾,把事物的各个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关系都研究清楚,而不是满足于局部,更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像牛顿把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同它们的质量、距离综合在一起,把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和卫星间的引力、地球对地面物体作用的重力综合起来进行思考,这就是由此及彼。其任务可简单概括为“找联系”。

由表及里。何为表?何为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
      为什么要由表及里呢?感性材料是现象的、表面的东西,从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来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只有达到了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满足于零散的、表面的认识。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根源,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摸清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即由表及里。牛顿正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隐藏在里面的内在联系、内在的规律性,来个由表及里,透过太阳、行星、卫星、地面物体的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步的任务可简单概括为“抓本质”。

        要指出的是,以上十六个字所表达的内容不是先后发生的侧重点不同的互不关联的四个方面,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能动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考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关键性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但地位与作用并不相同。第一个条件是构成认识飞跃的基础、前提;但它只提供飞跃的可能性,第二个条件则是使飞跃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需要人们在创造第二个条件方面更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比较而言,第一个条件主要是获得感性认识,即对事物现象方面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具备了第二个条件,才算是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例4:教材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⑴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
      1576年,丹麦国王为第谷在赫芬岛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观测了七百颗星星,还发现了新的天体,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⑵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第谷占有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却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他不善于科学的思考、加工制作,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率领行星围绕地球转的“行星运行轨道”,从哥白尼的日心说退回到地心说,且与观测的数据不符,最终又被推翻。更确切地说,它对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确地进行加工。
      开普勒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惊人的毅力和奋斗不已的精神”对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进行了正确的加工制作,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复计算,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长于理性思维。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了自己的力学成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对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计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表明牛顿具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材料我们的启示是: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这需要的是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正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⑷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过程既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也不是一种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飞跃过程,怎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创造两个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谷的大量数据的获得就是证明。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难,要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有决心、意志和毅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普勒和牛顿的成就就是证明。因为,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艰辛的事情,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没有韧劲,就会半途而废,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第二,思考加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9页最后一段至20页第一段,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写成《资本论》,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达尔文是怎样写成《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的?
  生甲:马克思之所以能写出《资本论》,达尔文之所以能创立生物进化的理论,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两个条件的结果。
  生乙:为占有大量感性材料,达尔文投身于实践,随“贝格尔”号进行了5年的环球考察,广泛搜集材料,回国后又和育种家、园艺家交谈;马克思在身居异国、经济拮据的情况下,阅读了大量的书刊资料,在英国博物馆里留下了“光辉的脚印”。在对材料的加工制作中,达尔文专注地进行了长达23年的耐心思考,发表了《物种起源》;马克思则刻苦钻研,认真思考了40年,牺牲了健康、幸福和家庭,最终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写成《资本论》。
  生丙:不但他们,古今中外凡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可以说都是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典范。因为无论是占有感性材料还是进行思考加工,都需要决心和毅力。
  :他们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了两个条件,从而通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正确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习了本框的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方法论的启示呢?
  3.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去思考,就难以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1

主题

200

帖子

7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0
发表于 2013-7-18 23: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46

主题

1586

帖子

3523

积分

论坛元老

【游戏哲学大师】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
QQ
发表于 2013-7-19 10: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LZ不去百家讲坛真是可惜了

36

主题

1378

帖子

4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95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1: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善与恶 发表于 2013-7-19 10:05
LZ不去百家讲坛真是可惜了

首先,这是一篇教学课程稿,文章不是我写的。
该文采用辩证的方式,去告诉大家“认知的终极目的”是透过表象洞悉事物运作的本质。

文章的主旨观点: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对事物正确的理性认识

即:无论你玩多少款游戏,无论你接触或统计出了多少数据,只要你不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思考,都无法将你获得的感性认知材料,提高到对事物正确的理性认知的程度。

88

主题

2743

帖子

422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7
发表于 2013-7-28 06: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luyushun 发表于 2013-7-19 11:09
首先,这是一篇教学课程稿,文章不是我写的。
该文采用辩证的方式,去告诉大家“认知的终极目的”是透过 ...

文章观点十分正确!很贴切于游戏的行业现状,刚流行过食客当老板,其效果如何大家都看见了。

1

主题

52

帖子

3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0
QQ
发表于 2014-7-7 12: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D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3

主题

28

帖子

10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4
发表于 2014-7-7 20: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创造基于现实,又超于现实,多了玄幻色彩,少了实际朴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5-8-27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