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新仙剑》与《中国好声音》这一涉及数千万元的战略合作终止,结论是用户转化率让人难以满意。
那么,具体来说:
转化率为什么不好?
问题出在哪?
大手笔投放娱乐广告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转化率不好?好声音用户与页游用户差异太大
根据百度指数的人群属性,《好声音》观众以30-39岁为主,其次是20-29岁阶段,另外,40-49岁观众也占不少比例。其中女性观众占28.12%,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最大。我们印象中,都有父母长辈聚在一起看《好声音》的镜头出现。
而在《新仙剑》人群属性,20-29岁占了绝大多数,30-39岁虽然也不少,但比例远少于《好声音》,10-19岁的用户比例也高于《好声音》。职业分布上,虽然都是以学生为主,但在其他职业覆盖范围上要远少于《好声音》。学历分布上,《新仙剑》的高中一栏有着突出的优势,甚至超过了本科,符合页游特色。
《好声音》它对45岁以上的观众吸引力非常大,对4到55岁间的观众都吸引力都非常大。同时《好声音》也非常适合全家一起收看,还有一部分中学生观众也是被全家一起带入收看。
——虎嗅网:湖南卫视为什么没干过《好声音》?
总结:
《好声音》用户和《新仙剑》用户差异较大。《好声音》偏中老年,中产阶级,高教育人士;《新仙剑》则非常地“页游”,学生为主,85后甚至90后,还有很多高中生。
倘若两者群体相似,针对性强的跨业广告的投放思路是可以理解的;在用户群体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效果不理想也是情理之中。
难道不能通过《好声音》开拓新的用户群么?不能,两种娱乐有冲突
我们来看看《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上投放的是什么广告:加多宝、哇哈哈、苏宁易购、立白、纳爱斯等等。这些是什么产品?快消品,生活用品,电商平台购物渠道。针对家庭主妇、中产阶级的必需品。
而页游不是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必备消费品,而且还跟娱乐节目是竞争品。对于正常的上班族来说,下班娱乐时间是有限的,是拿来看《好声音》呢,还是去玩《新仙剑》?不像娱乐节目和日常消费品,你可以一边喝着加多宝一边看节目,而游戏和电视娱乐两者很难同时进行。这一点上,决定了电视娱乐观众往页游用户的转化难度。
做节目就是要做观众,做观众就是要做家庭观众。电影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交媒体,让亲戚朋友一起来体验一个故事、一类情感。目前电影这一个块做的非常好。在社交媒体和个人媒体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挡就是家庭观众,有人说和家人在一起就看电视,所以我们说做电视就是要做家庭观众。
——虎嗅网:湖南卫视为什么没干过《好声音》?
最后,为什么砸钱去赚吆喝?
其实之前的道理显而易见,两个用户群体在消费习惯、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娱乐偏好上都不同,转化率不好也是情理之中。但还是有不少游戏厂商在跨业投放广告。让我们看2个案例。
巨人在北京上海地铁均有广告投放
巨人地铁广告:亮点在于,地铁人员流动大,受众范围广,有利于开发边缘游戏用户。而且,据说地铁没有想象地那么贵,地铁广告一个月时间则为一、二百万级别,一线电视广告在千万元级别,性价比更高。
腾讯选择与用户属性相近的湖南卫视快乐家族
《梦幻西游》湖南卫视广告、腾讯“快乐家族”广告:成本虽高,但用户定位精准。湖南卫视受众以18岁以下、二三线城市、中学、职校女生为主,和网易、腾讯的游戏用户群体吻合。这帮用户好奇心强,消费冲动强,攀比心强,有巨大的转化潜力。
而骏梦这次《好声音》官网的投放,既没有巨人地铁广告的性价比,也没有湖南卫视的精准定位,效果不佳中断也是自然。
但是,至少骏梦收获了品牌效应。
俗话说:不会花钱的市场部不是好的市场部。拿着公司的经费去搞品牌,怕的不是花钱多,而是没效果。当老板在喝酒桑拿高尔夫的时候,也许会听到其他老板说:嘿,那天在《好声音》看到你们公司的广告了,NB啊!老板的面子赚足了,市场部的KPI也就完成了
by:口袋巴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