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巴巴在美国的IPO成功,市值一下子跟牛一样吹得好大,这可能是这两天互联网行业最热闹的事情了。当然,这跟我们这些苦逼是无缘的,一则屌丝的经济能力,二则国人的身份(人家在美国IPO),已经注定了我们在这场资本狂欢中连根毛都捞不到,现在也只能聊聊天来聊以自慰了。
实际上,之前听说阿里要去美国IPO,我就想,这估计又得是一个估值过低的,毕竟之前这种估值过低的倒霉蛋公司已经不只一家了,甚至出现了盛大巨人之类回购和私有化的事件,没想到事实竟然是这样,这除了让我感叹自己果然没有金融的眼光之外,也不得不啧啧称奇。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这个现象也不奇怪。之前赴美上市的公司里普遍估值过低,仔细想想,原因无外乎两种——
1、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对于国外来说,名气不足,美国人不知道,自然不愿意投钱;
2、这些公司经营的领域,在美国人看来没那么赚钱,所以估值少。毕竟股价还是要实际营收来支撑的;
3、这些公司的实际营收能力确实不是很高;
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公司来说吧——
1、无论盛大还是巨人这些公司,总的来说,都是只在中国有名,美国人不知道是在很正常,这先天就限制了人家的投资欲望。不了解的事情要谨慎是人之常情;
2、国内搞游戏的都知道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营收,本质就靠游戏、广告、电商三个腿来撑着,而广告这个腿,除了类似百度这种收保护费性质的营收方式,其实也一般,而且互联网广告的一部分收益,还是来自于游戏和电商这另外两个腿,所以实际大头只是游戏和电商,而游戏相比与电商,又以人均创造价值的能力(游戏人人少,所有平均值高)高高出一筹。所以在很多国内游戏人看来,游戏行业是一个大头,估值应该很高。
可问题是,人家美国人不这么想,国外因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早,加上付费习惯和能力都比国内好,很多国内没法直接赚钱的项目,国外都能活的很好,所以,人家的电商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远比国内发达(起码从营收能力角度讲),而人家的游戏行业,因为国外发展早,立法多,所以国内流行的很多骗招在国外用不出来,营收比看起来没那么吓人,加上那些传统的投资人都对物流等掌控渠道的产业青睐有加,而对游戏产业先天性厌恶。所以,在国内混的风生水起的游戏公司,到了国外就不好混了;
3、游戏行业营收波动太大。无论研发还是运营,本质都是依赖于好产品活着的(腾讯这个变态可以排除),所以只要好产品生命周期一过,营收都会大幅缩水,这样一来,自然很难被那些喜欢稳定营收的投资人看好;
本质来讲,这正是国内很多游戏公司在美国上市,估值过低的原因,至于法律制度之类的问题,那些职业经理人有的是办法搞定,真搞不定的,其实还是上面三点;
当然,国内一些非游戏行业的互联网企业,也受到了一样的待遇,这其实和游戏公司差不多。当然,原因2是不存在了。但1和3却更严重了——那些企业连国内都很多人不知道,国外就更别想了;至于营收,虽然其他互联网项目也有营收的能力,但很多最终都要把营收转嫁到前面说的3条大腿上面去,这种营收方式,谁都会鄙视他们的(而这种营收转嫁,也是国内游戏行业越来越强调赚钱,而经常不顾游戏性的一个原因);
而相比之下,阿里则完全不受这三个劣势的影响——
1、阿里是BAT巨头之一,有钱有时间,加上多少开发了一些海外市场,已经把名声打出去了,这是那些刚起步几年就上市的公司比不了的;
2、阿里的电商行业,国内外一致看好,甚至于,国外因为市场更规范,信用体系更好的因素,比起常受网购假货欺骗的国内消费者,更看好阿里(因为他们看不到阿里的弱点);
3、阿里营收能力确实很好。作为巨头,这自然是不用提的,而且因为阿里的收入来自于海量的淘宝商,基于大数法则,远不像纯粹的游戏公司那样,波动明显。何况他们还手持支付宝这一神器,这种纯粹收入能力的支持,是阿里IPO最大的法宝,何况,国外用户很多是不知道京东之类电商对阿里的压力的,他们只知道中国市场超大,而阿里又是中国第一电商,这变相的放大了他们对阿里营收能力的预期(其实那些金融巨头一定知道,可下面的小投资人们不知道,所以金融巨头们可以放心的去估值,反正之后有的是接盘侠);
所以,基于其他企业估值过低同样的因素,阿里获得了超高的估值。当然,我这么说,里面有没有酸葡萄的心理,自己也不知道。
不过,阿里虽然IPO大获成功,但是之后其实并不能放心,原因?那些金融分析师分析的什么阿里实际控制权不是董事会而是合伙人控制,或者因为中美法规不同,阿里股权有风险之类的因素我们就不考虑了,这是那些盘外因素。而股市波动也不用考虑,我们只考虑一点,阿里的营收能力还有多少提高空间?
谁都知道,一个公司的股价,本质上还是需要营收能力来支持的,不然再高也是泡沫,如果不想骗一笔就跑,那最后还是要回到核心营收能力上来。
那么,阿里的核心营收能力还能提高吗?——
1、纯粹的国内电商营收。不管是小淘宝商还是淘宝商城,在这方面,阿里的提升空间其实还是有的。但更多的,靠的不是阿里本身能力的提高,而是中国市场的自增长和中国互联网覆盖范围的扩大或者说用户基数的提升。但问题在于,这这个逐渐扩大的电商市场中,并不是只有阿里一家公司存在,越来越多电商公司的出现,以及比着烧钱的竞争,决定了阿里光是保持目前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容易。而另一方面,用户越来越挑剔的选择,国家法规的严格,都对淘宝那满是水货假货的结构形成了相当大的压力,阿里不解决这个问题,早晚会被清算(市场或者法规)。所以,总的来说,阿里在国内的电商营收虽然还能提高,但必须克服的困难也很多;
2、支付宝的核心神奇。其实,支付宝的很多收入都已经被计算到电商里去了,但一方面,这是阿里的核心平台优势,另一方面,支付宝的金融化,也多少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营收。但是,前者,阿里的平台优势远没有腾讯的有粘性,而且其支付能力又被国内银行厌恶(抢生意的),加上银行才是资金和支付的源头,所以,阿里的平台优势其实很小,而且远远谈不上稳定。何况,还有腾讯等其他巨头对支付宝的功能虎视眈眈,各自推出了自己的支付体系进行竞争。至于后者,就更谈不上多少营收了,虽然支付宝的金融化肯定带来了不少收益,可人家银行再官僚,也不是傻子,肯定会跟进的,再加上其他竞争者,这方面阿里其实是弱势的,尤其支付宝的安全性问题,更是其金融化的最大障碍,而如果其想强化安全性,那支付便捷度可能会受影响,这对于阿里来说,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提高安全——金融收益提高——支付便捷下降——支付平台优势下降),所以,这方面,阿里面临的是两难的问题;
3、国内其他行业的收入。阿里这次IPO成功,一定程度上,也是吞了不少其他行业公司的结果(所谓投资)。但这些公司以后能不能提供稳定的造血能力,还在两说。阿里目前还在努力的游戏业暂且不说,其他方面,跟阿里主业的跨度很大,想搞好并不容易。尤其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目前还没有出现过,跨行业方面非常成功的案例,即使是腾讯,除了自己本身的社交通讯,也只是成功扩展到了游戏行业而已,其他行业,还都是出于挑战者的地位。所以,总的来说,阿里在其他行业的投资,估计是喜忧参半,亏和赚的可能各一半,基本是听天由命而已;
4、国外的电商收入。阿里目前正在努力扩大海外市场。这是国际化的必然,不过,压力很大。国内阿里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归功于中国特殊的情况以及ebay、亚马逊等公司的本土化不成功,但阿里一旦出国,他原先击败的敌人们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就到了他的头上,如果成功在各国市场本土化,本身就是一个大麻烦了,尤其还要面对其他跨国电商和那些本土电商的竞争。考虑到目前中国公司国际化的现状,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码开拓期的几年内,烧钱的可能,远远大于赚钱的可能;
所以,总的来说,阿里之后营收能力的提高,除了寄希望于中国市场的自增长之外,其他方面都是困难重重,而从阿里进入游戏行业目前的表现来看,他们并不是一家开拓能力非常强,且应变速度够快的公司,所以,能够突破那些困难,尚在两可之间。当然,如果公司高层有决心,并且目标明确的话,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前提是他们用对了人。
最后,来YY一下阿里如何突破这些困难吧——
国内部分就不说了,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国内阿里面对的,除了同行业竞争压力,更多还是来自于银行、政府的压力,也就是说,之后通过沟通以及一些看不见的交易,打通关卡才是他们最好的方向,当然,严格内部纪律,提高产品质量也是一方面,不过这个就不是我们这些屌丝能够置喙的地方了;
至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如果阿里应用目前传统的模式来经营,那可以肯定,成功与否不说,烧钱肯定少不了。而且即使成功,也很难有独树一帜的效果。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实现跨国之间淘宝用户的交易呢?
要知道,淘宝在国内能够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借了义乌和广州等地小商品市场的力,而这些小商品市场,也借着淘宝力席卷全国(假货多的一个因素)。那么,阿里国际化时,是否能沿用这一模式呢?就是利用各国之间的差价和产品差异,实现物资的跨国流通(目前,其他跨国电商,更多还是一个国家或者区域一个市场,各市场之间,起码小店和散户之间的交流很差,大客户倒是有一些),这样一来,无论是便宜的中国制造跨过各国代理商的进一步价格优势,还是国外很多东西国内没有的优势,都会通过这一模式聚集起来,产生很大的推进能量。
然后,这一模式实现,问题也是多多——
1、跨过用户的语言、文化差异。别的不说,如果我看不明白产品说明,怎么买东西。然后,换个角度讲,这也可以成为赢利点——平台可以提供专门的跨国语言支持,当然是付费的。这样,那些拥有跨国卖出商品能力的用户,营收会增加,而平台可获取的收入也会增加;
2、货币兑换币问题。汇率是个头疼的问题,大宗商品进出口的时候经常碰到这个麻烦。然后,这个可以通过简单的人力和技术支持来解决一部分。而另一方面,虽然大户们因为量大,对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散户们反而因为量小,对轻度的汇率波动感受不大,因此,只要能有一个通用的变动标准,散户就能接受。至于大户,人家有专门干这个的,不劳你平台操心的;
3、物流问题。跨国物流肯定没有国内通畅,而且不同国家还有不同的物流体系,怎么顺畅的流通起来是个大问题。这更多得靠各种谈判和利益交换来完成。当然,如果有钱时,做自己的跨国物流也是可以考虑的;
4、仓储问题。国内的仓储问题其实还没完全解决,完全靠不靠谱的物流,到了国外,这个问题可能就更严重了。不过,这个同样也是可以靠谈判解决的问题,并非像技术或者法律问题那样困难;
5、退货问题。国内的7天退货,到了国外呢,这个退货问题如何解决?首先,必须做出统一的,各国之间都能接受的退货标准。其次,必须减少假货和劣质商品以及物流损伤,这三种退货,不但影响信誉,而且重要的是,这些退货在质量要求严的国家,是没法再卖出去的,只能完全退回,这样物流成本就大了。而如果没有了这些劣质品,其实完全可以在各国设置退货的处理店,毕竟如果不是质量问题,那只是个人爱好问题了,这个客户不要的,别的客户没准会要,这样可以减少跨国物流,让退货再在到达的国家重新流动一次。直到确定不能卖出后再集中打回。这样起码能减少很多物流成本;
6、投诉问题。因为各国标准不同,投诉问题可能多种多样,如果解决是个难题。但总体来说,这其实就是个协商和标准的问题。只要前面的假货问题解决了,其实最麻烦的部分就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各种成本的考量了;
7、法律问题。有些地方可以卖的东西,在其他地方是禁品。例如阿拉伯菜,在也门是消遣品,到了咱们这是毒品,这种东西的流通肯定要专门做限制,不然就等于是作死了;
8、海关问题。海关是跨国物流最大的障碍,但因为很多因素,完全放行又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最小成本,最快速度通过海关,就是最大的问题了。但海关其实在很多商品进出口时,已经有了各种特殊处理方案了,那么,这个只要形成规模,同样能够谈出个处理方案来。
好了,上面最后这部分就纯粹是无聊的YY了。大家看了一笑就好了,就不用吐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