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08|回复: 0

第二次网瘾战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572
发表于 2016-9-12 14: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fee86c02b6e4ad7a62d98c56e953fd4.jpg   

  今年8月,随着一篇题为《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文章的传播,“网瘾”这一词又再次引发热议,从公众视野消失多年的杨永信又回来了。同时,事件不断发酵,众多接受过“治疗”的“盟友”站出来自述曾经的的遭遇,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开始关注,众声喧哗。

  虽然杨永信采用电击及限制自由的方法来”驯服”少年以治疗“网瘾”的方法还在继续,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普及的今天,“网瘾”这个诞生于互联网和游戏普及过程中的词汇,已经不再有那么高的认同度。

  这场关于网瘾的战争远远没有结束,就像“战争”这个词的意义一样,被牵涉其中的杨永信、“网瘾少年”以及家长们,正在被改变着。

  网瘾诞生:游戏被妖魔化的时代

  21世纪初,互联网在中国初步发展,由于人们对新兴事物的认识不足,互联网被不少家长认为是毒害青少年的洪水猛兽,更有“电子海洛因”一说。

  正常的游戏行为,被家长认为是过分沉溺的表现,不少人都有过因“沉迷网络”而被家长吊打威胁或采取极端措施的经历。2008年,杨永信推出的“网瘾电击疗法”令不少家长好似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这种曾被用于治疗严重精神疾病、因太刺激被叫停的电击疗法争议不断,用驯服的方式使接受治疗者被迫承认错误引发了不少心理创伤,但“网瘾”被认定为精神疾病的说法并未得到界定。

  可以肯定的是,“网瘾”背后更多地反映了家庭问题的偏失和亲子问题的冲突。家长们因为对网络和游戏的认识不足,便把沉迷的少年送进网瘾治疗中心,但很难不保证家长们曾经也有“录音机瘾”、“电视瘾”。如果“网瘾”只被简单地定义为“过度沉迷或依赖互联网而影响了正常生活”就被众机构定为精神疾病的话,那“烟瘾”、“酒瘾”是否也需要专门的治疗机构呢?

  网瘾战争,是隔代冲突的一种具象

  AK47的发明者卡什尼卡科夫曾经说过一句话:“枪械无罪,有罪的是拿枪的人”。同样,游戏也无罪,游戏是成为荒废的黑洞还是辅助的娱乐工具,全取决于玩游戏的人。曾经不少被判定为“被游戏毁了的一代”,他们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们拥有自己的正常生活,甚至部分人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人们口中的人生赢家。

  尽管曾经天天被说着“天天只知道上网“、”长大没出息”等诸如此类的话,他们还是没有因为沉迷游戏就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生活移动化,游戏大众化,但他们看不见

  “网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若仅凭上网时长和依赖程度作为依据,将其理解为一种病态的话,恐怕现在我们都无法摆脱“病人”的头衔。

  2016年6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56 亿,40 岁以上中高龄群体占比持续增长,而2016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 26.5 小时,对比 2015 年提高 0.3 小时,这都是不可逆的趋势。在社会互联网化的今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人们的交流、消费、获取讯息和娱乐的必需品,也让曾经摇旗呐喊“戒网瘾”的中年人感受到了网络的乐趣。电子游戏成为体育竞技项目甚至成为高校专业,游戏也列入文化产业,手游的普及更是使得越来越多人成为游戏玩家,这其中不乏中老年人的身影。

  据QuestMobile2016年6月不同年龄用户群体对游戏偏好度最新数据显示,不少70后的游戏喜好表现远超过80、90后,《奔跑吧兄弟4-撕名牌大战》的70后TGI(目标群体指数)接近至160。《奔跑吧兄弟4-撕名牌大战》的研发公司华夏乐游表示手机游戏,尤其是休闲手游早已覆盖全年龄段,倡导的轻松休闲,家庭同乐。

  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家长开始接触社交app和手游,成为了日常消遣的一环。“网瘾”这一词的由来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于互联网和游戏的问题,在单纯的把问题抛给网络、游戏,甚至是孩子的时候,家长们有没有看看自身的问题呢。

  电击治疗“网瘾”,究竟谁是病人

  对于电击治疗法,杨永信曾用“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这样的话,对接受治疗的人进行“心理引导”,不由得想起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病人”一旦表现得像个正常人,就会遭到电击惩罚的片段。

  传播学中有一个“第三人效果”理论,即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件事物对“我”和“你”的影响小,却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去各种网瘾治疗中心,反过头来却在为微信上、网络上回击对“治疗网瘾”的声讨。同样是上网,一个是有害的是腐蚀人的精神毒药,而另一个就是正常的健康的。甚至在孩子面对非人的电击折磨时,喊出“加大剂量,电死他”的话,也许这些父母并不是真的为孩子,只是害怕孩子,怕无法把控他们。柴静和《新闻调查》曾做过一期“网瘾之戒”的专访,其中不少家长也承认了自己有“孩子是自己的就可以随意支配”的想法,甚至有家长完全听命于戒网中心,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三番五次的将其“押”回戒网中心。

  游戏只是众多娱乐方式中的一种,在游戏中寓教于乐,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过分沉溺网络的人,何不付出一些时间去引导他们选择多种娱乐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也不至于出现这一幕幕悲剧。

  结语

  在当今的时代下,网络俨然成为生活必需品,网瘾治疗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伪命题。娱乐只是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条件后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只要不过分沉迷影响生活,别人就无权干涉,毕竟在“机”不离身的当下,“网瘾”已经成为无稽之谈,希望这一次网瘾战争能够真正的终结。

作者:美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5-7-18 0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