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的上海展览中心,对于科幻迷、《三体》迷来说无疑是一个福地。当天的第三届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上,在国内知名文化娱乐公司游族网络、游族影业的力邀下,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以“中国科幻之父”的身份来到现场。 图1 游族网络、游族影业主办“科博小记者对话刘慈欣、姚海军”活动,右一为刘慈欣 在当天下午游族主办的“科博小记者对话刘慈欣、姚海军”活动上,来自上海市各个小学的优秀小记者们踊跃提问,以他们的视角看待未来与想象、地外文明、太空探索等话题,还就写作与文学问题,向刘慈欣、姚海军两位老师学习宝贵经验。 刘慈欣与姚海军都是中国科幻事业的领军人物,刘慈欣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的作家,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高度。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 姚海军是《科幻世界》杂志主编,他主编“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引进科幻名著130余种,不但得到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也为国内科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资源。 图2 刘慈欣、姚海军等与科博小记者合影 在“科博小记者对话刘慈欣、姚海军”活动现场,有小记者问道,刘慈欣老师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刘慈欣表示,对于已经发表的作品,他都是满意的,作为一个作者,一定是将自己满意的作品才会呈现给读者。每部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不可取舍。如果非要说一部的话,那可能还是《三体》。 图3 科博小记者向刘慈欣提问 还有小记者向刘慈欣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对于科幻作品来说,是文学性比较重要,还是想象力更重要?刘慈欣亲切地进行了回答。他认为,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本质上来说还是文学作品,因此,文学性必需的,而对于科幻小说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来说,想象力也不可或缺,所以说这两者都很重要。 当被问及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刘慈欣回答:“不要夸大科幻文学的作用,认为它们具有预测未来、为科技发展指路的功能。其实,科幻小说不可能走在科技前面,因为它们的所有科技元素都来自现实的科技知识。”晚清以降,国人对科幻文学的理解有一种工具化倾向,认为它有助于实现强国梦,或具有科普功能。而在他看来,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属于大众文学范畴,让广大读者觉得好看,是作者的主要追求。 此外,还有小记者们还对刘慈欣老师近期参与的节目、文学作品、经历等相关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在9月17日上午举行的“中国科幻之父刘慈欣对话科普”活动上,刘慈欣还透露,《三体》电影目前处于后期制作阶段,如今他把主要精力投入了影视,由于国内缺乏有科幻电影摄制经验的人才和团队,所以制作过程比较慢。他预计,《三体》电影将于明年夏天上映。 图5 游族网络、游族影业在科博会上的“三体”主题展览 对于上海科博会展示的VR(虚拟现实)技术,刘慈欣认为,可以用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话来形容:“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未普及。”他解释说,VR技术十多年前就有了,但基本都在实验室里,而近几年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领域。 还有读者问刘慈欣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他对此表示,这类技术与VR一样,实验室里早已有之,只是近几年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我们平时谈论的人工智能,大多是指那种具有自我意识、各方面能力超越人脑的技术。而我认同清华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的观点:科研人员不宜追求人工智能与人相像,这并非最佳选择。”机器与人最好具有互补性,把机器弄得像人一样,不仅未必能成功,而且有潜在危险。 不过,刘慈欣对“人工智能有朝一日征服人类”这一前景并不确信,因为脑科学尚处于初级状态,而且类脑人工智能研发还存在其他技术难点。“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将抢走我们大部分的中低端工作,这是迫在眉睫的事。”因此,他认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分配体系亟待改变,以更好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