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观点完全出自基辛格的《大外交》一书
一战前欧洲的外交博弈
俾斯麦和德国的困局
在德国统一之前,欧洲四强并立,英、法、奥、俄。法国一直是大陆的强国,拿破仑几乎一统欧陆。拿破仑之后,欧洲各国举行了维也纳会议,造就了欧洲的四十年的和平,直到一八五四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其后各国也大致相安无事。根据均势政治的原则,维也纳会议主导者明白到一点,要消灭法国称霸欧陆的野心,只有一个方法。一个自近代国家创始人法国的黎塞留开始就令法国深感不安的方法,在欧洲的中部建立一个可以和法国相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德国。
俾斯麦是欧洲近代的风云人物,是他令四分五裂的德国统一,成为屹立于欧洲中部的强国。当是在德国境内有两大势力,普鲁士和奥匈帝国。俾斯麦才干令普鲁士一统德国,并将奥匈帝国请出欧洲中部的争端。自此后奥国只能在巴尔干半岛谋求他的利益。为此,俾斯麦甚至向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伸出橄榄枝。建立的强大的德国后,德国又反过来威胁的欧洲各国。俾斯麦的伟大之处正是因为他在这样险恶的复杂的欧洲政治环境底下,仍然能够令德国崛起,而且又没有引发像拿破伦一世那样被各国围攻的局面。
德国崛起之后,欧洲形成五强的并起的局面。俾斯麦认为,要在五人竞赛中获胜,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站在三个人的那一边。法国在地缘政治上来说始终是德国的死敌;而英国则一向坚守“光荣的孤立”,不愿意被结盟所牵制。所以德国的就只能与俄、奥两国结盟。奥国因为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上有利益冲突,惟俾斯麦才能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平衡两国。此后德国与俄国的关系就成为欧洲和平的关键。
俾斯麦希望拉拢俄国,不能让俄国投入到反德联盟中。同时也不能让俄国与德国盟友奥国在巴尔干起争端。更不能得罪对俄国图谋君士坦丁堡深感不安的英国。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就对俄国宣称,对巴尔干半岛没有兴趣。同时也对英国称,退出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竞争。最终在一八七三年,奥、俄、德三国结成“三皇同盟”。种种努力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均势的欧洲,不能让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德国。俾斯麦的后继者,既不能玩弄像俾斯麦这样高超的政治手腕,也无能力维持俾斯麦靠叠床架屋来维持的微妙同盟关系,其结果只有令强大的德国最终走向战争。
步向毁灭的政治
德国统一后很快就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因此令邻国十分不安。可惜俾斯麦之后,德国就失去了俾斯麦的节制。俾斯麦的后继者令德国沉迷于纯粹的实力比较,而缺乏对局势判断的耐心与敏锐。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在一八八八年继位,并在一八九0年将老迈并且功高镇主的俾斯麦罢退。同年,威廉二世就拒绝了俄国要求延续的德俄保险条约,这就等于将俾斯麦式平衡的关键一根主轴给拔掉。因为德国的主政者认为,向奥地利保证德奥同盟是德国外交的核心,并且他们宁愿选择与英国同盟。在这两点思想中,俄国都被认为是德国的障碍并最终被遗弃了。新任的首相卡普列威甚至承认,他没有像俾斯麦那样可以同时在空中玩八个球能耐。没有了德国在俄奥之间作微妙的平衡,巴尔干这个火药桶就终有一日会爆炸。
德国认为法俄同盟不可能实现,是因为俄国不会为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而战,法国也不会为俄国的巴尔干而战。但无论两个的目标多么不同,两国始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共同的战略对手——德国。在德国拒绝更新德俄保险条约后不到一年,法俄就签定了友好协约,俾斯麦的恶梦在德国的外交努力下终于成为了现实。一八九四年法俄更签定了军事协定,规定了双方中若任意一方与与德国发生战争,另一放必须施以援手。后世学者认为此条约是欧洲走向一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象征着均势的政治运作已经走到终点,外交不再是妥协的艺术,情势的失控则只是迟早的问题。
欧洲已经成为德奥与法俄两大集团对抗的舞台,英国则仍然在保持“光荣的孤立”,直到德国的对英国提出过于强制的同盟条约为止。因为德国的强大,使到只要在交战时令英国保持中立,德国就很大机会胜利。但德国却为了没有必要争取的保证,非要英国加入军事同盟,将英国绑死在与其利益毫无关系的德国战车上,既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也违反了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即:不参加与本国利益无关的军事集团。德国对英国的不识抬举表示了无谓的愤怒,并且以外交挑衅作为惩戒,进一步将英国推向了敌对的一方。
在二十世界的头十年里面,英国又陆续更法国和俄国化解了多年的仇恨,处理了殖民地的问题,英国与法俄同盟越走越近。以往敌对的英法俄三国,因为德国的外交政策而结成联盟。而一九一三年的伦墩会议是是国际体系最后一次得以缓解,其后,各国都恐慌起来。惟恐自己的和解立场会被视为软弱,盟友就会离它而去。德国愿意冒与俄国大战的风险,而不愿意得罪支持南斯拉夫的奥地利,而俄国也愿意和德国决战到底,以证明它是塞尔维亚最友好的领邦。但?远砝垂?导噬细?久挥兄卮蠛椭苯拥某逋弧
无论引起战争的原因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只要一发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奥国若要出兵塞尔维亚,德国也定必出兵,德国出兵的话,俄国也会出兵,最后法国也会一样。这样的启动机制足以让全欧洲都难于幸免。
德国在战前的作战计划,再一次证明了俾斯麦复杂的外交运作对德国的必要性。俾斯麦的军事功臣毛奇的战略是为俾斯麦服务的,他计划德国如果需要两线作战,就在东西两边大致平均分部兵力,并且采取守势。如果能任何一方成功拖延敌人的进攻,就转向和谈,并且将其兵力调到另一方。但毛奇的后继者施里芬认为这样的战略太被动,所以他计划先全力在法国一边取胜,以敌人的无条件投降为作战目的,而后在转战俄国一边。并且计划进攻法国的时候取道荷兰和比利时。最有可能发生冲突的是在东欧俄国这边,但德国却将重兵用于对付法国。并且在取道荷比两国的同时,将英国激怒,因为占领荷比两国,等于占领了横渡英伦海峡的跳板。若法国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则?怨?餐耆?挥谢匦?挠嗟亍N蘼墼谂分奕绻??У牡胤椒⑸?秸??├锓叶蓟峤?交鹨?轿髋贰M饨徽?弑痪?抡铰运?〈??诙?彼俣瘸?醺鞴?胂蟮南衷谡秸?校?饨蝗嗽比绾我沧凡簧希?荒苎劭吹木质埔徊讲降亩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令人惊讶之处,不是因为他的导火线显得如此的轻微和单纯,而是他居然拖延了很久才发生。塞尔维亚的一名民族主义者暗杀奥地利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其实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起普通暗杀事件处理。但奥国在获得德国的保证之后却坚决要对塞尔维亚宣战,而德皇威廉二世在作出呈强的保证后就完全不理后果,出海游玩去了,此时还没有发明无线电报。奥地利在慢吞吞地发出最后通牒后,又慢吞吞的进行战争动员,足足拖了整个月。而俄国也在此时发现,其军法的参谋一直为与德奥两国作战制定方案,而没有单独对奥的作战方案,于是乎德国也必须动作作战。但此时法国却还未宣战,在德国要求法国屈让国土未果后,德国只好捏造法国侵犯边境,并在八月三日对法宣战,同日,德国执行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次日,英国对德宣战。欧洲列强成功地把一个局部地区的巴尔干危机,转化为世界大战。讽刺的是,当德国在西线与法国决战的时候,奥地利的军队仍然尚未攻入塞尔维亚。
欧洲各国原本可以进行各种协调的行动,但都不曾尝试。各国都对军事战争有所准备,唯独未对外交斡旋留些时间。当大势已定之时,已有两千万人死于战火,奥匈帝国消失,德、奥、俄三个王朝被推翻。各国都必须为自己自俾斯麦以来愚蠢的外交冲动负上责任与沉重的代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