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镜啊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童话中最吸引人的可能不是白雪公主,也不是矮人或王子,而是王后手里的那面神奇的玻璃魔镜。
玻璃镜子最早出现于12-13世纪,匠人们通过在玻璃背面涂制金属,来制造平面镜。到文艺复兴时期,工艺才越来越发达。而镜子的前身玻璃,则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古埃及。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可能诞生于古埃及的陶瓷作坊,是陶瓷匠人为瓷器上釉时的意外收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纯熟,玻璃也开始量产,其中最着名的玻璃产地可能要数德国的巴伐利亚森林。早在500年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玻璃作坊和玻璃艺术品,而玻璃制造业如今依然是这里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着名的“玻璃之路”正是从这里经过,全长约250公里的“玻璃之路”从瓦尔德那普河畔的诺伊施塔特(欧洲的石墨水晶中心),一直通向帕绍的玻璃博物馆(收藏有各个时期的一万五千多件玻璃器皿),它是玻璃生产最辉煌时期的见证。今时今日若重走玻璃之路,仍然能感受到沿途玻璃作坊中传来的滚滚热浪。
着名桌游设计师乌玫瑰山的作品《玻璃之路》正是取材自这一背景。它创作于2013年,那正是在“饥饿三部曲”之后,乌老师渴望改变自己作品始终脱不开“农夫三拳”(工放、饥饿惩罚、资源置换)状态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在这个转型时期中,首先诞生的是2011年的《祈祷与工作》,在这部作品中,乌老师首次采用了转盘的机制来配置资源,同时颇具创新性地把饥饿惩罚,转换为了正向的刷分手段。
2013年,乌老师受到了《女巫的佳酿》和《祈祷与工作》的启发,设计出了这款从现在来看属于“非主流”乌式游戏《玻璃之路》。
《玻璃之路》算是乌老师策略游戏作品中少有的轻中策游戏,看似非主流,但开上几局之后你就会发现,它还是带着浓浓的“乌式格调”。
玩家在游戏中扮演玻璃作坊的经营者,通过**调配资源,和打出专家卡来经营自己的森林小作坊。不同于《祈祷与工作》中的资源随回合持续增长,《玻璃之路》中资源在**上通过指针来实现“此消彼长”。这一点设计得相当巧妙,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最头疼的往往就是怎样才能控制好**,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
茫茫多的建筑板块,是该游戏的另外一个特点。虽然每轮只有最多15种建筑可供玩家选择,但总数多达93块的建筑板块,保证了游戏的重开性和多样性。
这一设计思路应该也是源自《祈祷与工作》,并将《祈祷与工作》的建筑卡牌变为了建筑板块,同时部分建筑保留了《祈祷与工作》中拓居地的效果。在乌老师的后续作品,如《洞穴农夫》、《阿勒农场》中也都保留了大量功能各异的建筑板块。
而在版图的设计上,则更有“乌式”之风了。森林、小树林、矿井、池塘等不同的地形,砍树伐木、矿井挖煤、池塘采水等都是熟悉的操作,不管是前作《祈祷与工作》还是后续的《阿勒农场》,此类版图设计都被乌老师反复地运用。
《玻璃之路》的游戏的流程也非常简单,每轮每位玩家从15张专家卡中秘密选出5张作为本轮的手牌,每回合玩家同时暗扣一张手牌后依次翻开结算效果。重复3个回合后一轮结束,如此持续4轮后游戏结束。
非常有意思的是,专家卡都具有两个效果,如果你手中有某位玩家本轮打出的卡牌,则你被迫打出该卡,你和打出卡牌的玩家各选择一个效果执行;如果没有玩家和自己打出的卡牌相同,则自己独占2个效果。
这也是乌老师参考了《女巫的佳酿》,将带有猜测、赌博性质的打牌方式引入了《玻璃之路》所产生的效果。这使得玩家间的互动非常多,有时候你想蹭行动,就要猜测其他玩家可能打出的卡牌;有时候你想独占行动,就要想办法避开其他玩家可能的选择。其中的头脑风暴相当的有意思,也相当有娱乐效果。
(我预测了你的预测,也是老千层饼了~)
而之所以说《玻璃之路》是一款“非主流”乌式游戏,是因为在这款游戏中,乌老师大胆尝试了很多没有出现在自己过往作品中的新机制,没有“饥饿”、没有“工放”、并且时长较短,没有长线经营。
虽然这款游戏在严格的“乌粉”眼中不算出众,但7年过去了,它还能在BGG的前250名之列,也足以说明游戏的质量之高。
也正是在此之后,乌老师连续设计出了《洞穴农夫》、《阿勒农场》、《奥丁的盛宴》等知名大作,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巅峰期。《玻璃之路》作为一款“承上启下”之作,当然也不能被忽视。
若你还不曾玩过乌老师的作品,或早已疲倦了他的“饥饿游戏”和长线经营,那么不妨来试试这款《玻璃之路》,在巴伐利亚美丽的森林里,在快节奏的欢声笑语中,做一个快乐的玻璃匠人吧!
来源:游卡桌游圈
原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298404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