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强强联合,只是抱团取暖。
2月20日,小象大鹅公司成立。
3月12日,流出大鹅文化通知邮件。
3月16日,小象大鹅正式宣布合并,同天大鹅文化CEO王宇阳宣布离职。
3月17日,大鹅文化CEO王宇阳、COO王智开等多名高管入职B站,负责直播事业部。
在之前的报道中,我们总是能看到头部游戏MCN公司数据如何风光:大鹅文化自2017年3月成立以来,用时一年半A轮融资1亿,估值从1000万涨到10亿。小象互娱在2018年、2019年分别拿到3000万、1.25亿的融资,估值也达到10亿。
2019年全年营收预估,小象互娱是10亿元,大鹅文化是5亿元。两家百万级以上的主播有近200个,全平台产生的总流量300-400亿。对外宣称也是1比1换股合并,双方管理层均未出售股份,并且看好游戏MCN公司的未来。
但大鹅文化在经历电魂、盛大、腾讯多轮融资后,大鹅CEO王宇阳本人持股比例只有17.47%,在合并之后在大鹅文化的占比也进一步稀释至3.29%。这次合并,实际情况是小象并购了大鹅,大鹅大量员工离职,几位创始人和多名高管都去B站做直播了。
反观窦雨潇,100%控股新公司小象大鹅,在原有小象互娱也牢牢稳住在49.78%。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说大鹅侧已“战略性”放弃MCN业务了,相关业务由小象全盘接手。
根据目前仍在职的大鹅员工所说,在今年1月份时,公司内部员工都对合并一事毫无察觉,和小象互娱还处在“年度打榜”的竞争状态中。合并是十分突然且仓促的,在官宣之后,大量项目停滞,乃至于取消。大鹅员工就算不离职,其实也处在一个半离职的状态。手头活没有新安排,上面也没人来管。小象约过大鹅开会,安排工作,但没什么成效,底下的人依旧处于一种“我该何去何从”的状态。受访人自己也表示,之后会考虑离开,理由是“我们和他们(小象)理念不一样,他们就是冲着融资上市去的,不是想搞好内容。”
而小象自己也不算好过。据此前相关报道,为了完成合并,公司2轮裁员瘦身,上海分部人数从100人减少至50人,一些人刚入职连试用期都还没过就离职了,砍掉不少相关项目。游戏茶馆就此向小象互娱提出采访需求,至今没有回复。
其实在小象大鹅的合并前,MCN公司的生存困境,其实早有端倪。
时代浪潮过后的MCN
2009年,MCN模式在美国YouTube频道就上显出雏形:几个频道主组成联盟,互相引流,抱团取暖。期间同样经历了平台政策扶持、资本涌入、多轮融资、大公司高价收购等“常规资本流程”。但在野蛮的成长期过去后,2014年开始,美国的MCN日子就不太好过了。被公司抛售、旗下内容主数量缩水8成、估值减半,公司裁员、高管离职、甚至被告上法庭称其“庞氏骗局”。
究其因果,MCN实质就只是链接平台与内容主的中间商,不管是对于产出内容还是收入分账都不具有很强的把控力。广告收入大头永远是平台方,剩下的MCN与内容主瓜分,但随着内容主的内容提升、数据上涨,MCN对于真正火爆的内容主议价能力是非常低的,除非头部内容主自己就是老板。
MCN公司做的实际工作都是脏活累活,比如对接各平台、内容审核、人工客服、基础培训、制作宣传物料、策划活动。虽然对于小平台和小内容主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反过来小平台和小内容主对于MCN的提升几乎是忽略不计的。MCN自己想要活下去,变大变强,还是高度依赖头部内容主产生的巨额流量数据,以此去拉融资,求收购,再烧钱维持夸张的数据增长。但我们要意识到一点是,这些流量本身不在MCN公司上,而在内容主。
对于平台方来说,MCN更像是一个管理内容主的外包团队,替平台剩下了一笔运营成本,做着平台不愿意做的低产出比的事情。对于内容主来说,只是一个能进行变现的通道,一个接入平台的门槛。一旦平台可以和内容主直接对接,那基本就没MCN公司什么事了。
而随着平台自动化后台管理的完善,大数据算法体系的建立,已经开始出现内容主绕过MCN公司,单独和平台签约的情况了,这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省去一笔“中介费”,而平台能提供给内容主的支持与服务,远远不是MCN可以给提供的。
国内在引进MCN这套模式后,同样也把Youtube的老路、雷坑给趟了一遍。但不同在于,我们的MCN转变非常快,如今已不再是什么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联盟了,改做电竞俱乐部、网红经纪公司、网红孵化基地、电商带货、直播、平台运营代管等等。
根据小葫芦的《2019年MCN机构价值白皮书》,截止2019年12月,全网各平台MCN机构已经突破10万家。
但在繁荣的背后,是只有三成MCN实现盈利的现实,其他大多数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部分公司甚至处于赔钱赚吆喝的状态。孵化一个可变现网红的成本300万左右,而顶级主播诞生更是可遇不可求,三分人为七分天意才是常态。
图注:爆款无法复制爆款
大多数MCN的高估值来自于高流水,而流水又都非常依赖于平台的烧钱扶持和持续性的融资输血行为。最终完成了上市,噶韭菜套现的也有不少。比如星期六、引力传媒这样的知名”妖股“,炒网红概念股,连续十几个涨停板,但最终都是以股东减持套现作为结尾。
而哪怕花样百出,MCN的盈利模式一直都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当时代浪潮过去,不再是风口的MCN,最终还是傍上了电商的大腿。但就算如此,日子也谈不上过得多舒坦。
号称中国网红电商第一股的如涵控股(美股RUHN)有限公司,今年3月3日发布的如涵控股2019年第四季度营收为4.821亿元(692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7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550万元下降31%,上一季度为净亏损5166万元。36%的毛利率比起上市前夸张的估值,远远不算及格。如涵控股2019年上市,开盘就跌破发行价12.5美元,最新收盘价是4.15美元,缩水三分之一,可见资本市场的态度。
主流品类尚且如此,更别提变现更为困难的游戏内容了。
游戏MCN到底有多难?
游戏MCN公司除了有着以上所述的MCN共通弊病外,还有着许多额外问题。
首先用户没有付费习惯。不同于其他美食、时尚、美女、音乐等内容,游戏玩家对于游戏相关内容(直播、长短视频)付费意愿非常低。根据《2019艾瑞游戏直播报告》仅16.7%的游戏用户有过直播打赏行为。而在爱优腾三大长视频,至今都没有人会给游戏内容设置付费门槛。
头部游戏网综如《超越吧英雄》《终极高手》需要会员观看,但这也是基于腾讯视频有着破亿的存量会员才敢这样操作,根据单独愿意为之开通会员的,据知情人士透露只有1%~5%。官方投资的综艺节目、精品长视频希望用户付费都这般困难,就更别提几分钟上下的短视频与MCN的自制视频了。
其次是转换效果差。不管是视频、图文,还是直播,为了冲高流量,都会选择热门、主流的游戏品类。目前游戏内容几个头部品类,《我的世界》《英雄联盟》《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绝地求生》都是上线许久,运营成熟的大DAU游戏。视频对于游戏的拉新效果并不明显,更多的是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延长游戏生命周期。反而是MCN公司非常仰赖这些头部游戏生产相关内容,才能保证一定的流量数据。
如果是制作新游内容,就算是成熟的MCN栏目,流量也会下滑不止一个档次。而观看新游视频内容后,会点击下载的数据更是惨不忍睹,据某长视频内部人士透露,这个数字在0.1%-1.5%不等,只有少部分精品内容可以到1.5%以上,其他大多数情况都可以忽略不计,论下载效果可能不如投成熟栏目的贴片广告。抖音与B站的转换效果可能是视频平台里最好的,但是品类极度集中,前者休闲小游戏,后者二次元,换作其他品类,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再加上头部KOL的报价都十分夸张,单期50万到80万到不等,并且不会保量,广告视频比起常规内容流量也会降低不少,如果不是联运游戏,做内容的性价比并不如买量。
最后品类内容处于劣势。短视频、长视频、图文,不管在什么主流内容平台上,游戏内容都称不上头部品类。搞笑、美食、美女、综艺、音乐、舞蹈、动漫、电影....等等,有太多太多排在游戏前面的品类了。他们的带货能力明显、广告效果好,在打造人设IP上也优于游戏。
直播,已经算是游戏内容的最强阵地,国内的几个头部直播,几乎都是从游戏起家的,斗鱼、虎牙、熊猫,但直播平台很快就不再是是游戏独霸天下了。在虎牙直播3月17日的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上,虎牙CEO董荣杰透露:“其实从主要用户维度来说,我们有超过一半的用户是在看非游戏的直播。从去年的数据来看,非游戏直播的用户的增长速度比游戏的速度可能还会稍微快一点。尤其是比如说户外、美食、体育这些品类,我们都看到了比较可喜的一个增长。所以,其实从虎牙整体的用户战略来说的话,除了我们一如既往的做好游戏,做好电竞之外,非游戏的直播也会是我们未来的重点。”
MCN顽疾+游戏品类弊病,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游戏MCN的尴尬处境。
游戏MCN的价值在哪?
对于内容平台来说,广告收入+付费内容+内容电商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平台核心目标是沉淀优质内容主产生流量,然后变现。在平台初期,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引进海量内容主,确实需要MCN机构来充当外包管理团队,分摊运营成本。
随着平台逐渐成长,两者关系就开始不再对等,MCN对于平台的依赖性要远大于平台对MCN的需求。不少MCN头部内容在离开主阵地后,流量会遭到巨大伤害,如果不是平台保量大推,甚至会遇到断崖式下降的情况。对于平台方来说,大部分游戏MCN的内容都是不具备独占和引流能力的。反观平台在失去某家MCN后,很快就可以找替代品,短期也许有波动,但大盘基本没什么影响。
并且游戏操作后台正在快速升级换代,管理内容主、广告主的运营成本正逐渐下降。就拿抖音的星图来说,广告主已经可以十分方便的去寻找合适报价、内容类型、粉丝数几何的内容主了;内容主也可以快速地通过后台入驻,匹配订单,进行流量变现。双方都不太想MCN公司,抽走那一层“中介费”。
如果可以,平台方肯定更愿意自己直接对接内容主,用机器算法、用操作后台去代替成本更高、风险更大的MCN公司。
对于内容主来说,游戏MCN和经纪公司没什么区别。签约、发展规划、人设打造、活动策划等等常规操作,为了防止日后单飞,还会签下很长的期限,以及巨额违约金。看起来像模像样的,但游戏MCN行业火起来其实也就短短这几年的事,远远没有影视、娱乐经纪公司那样的专业沉淀。
市面上大部分头部游戏MCN公司,通常就是靠着数位头部内容主在撑持,甚至就是这些头部内容主开的MCN公司。而这些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复制成功。红不红,看天不看人。所以游戏MCN不但依赖平台方的政策扶持,还极度依赖头部内容主,掌控力低,议价能力低,一旦最后谈崩,会遭受到巨额损失。
对于很多才入行的小内容主来说,投身MCN公司学习,就像是进了批量化生产的网红工厂。没有什么经验方法论,也没有什么真正的长期规划,完全处于一个散养的状态。据一位前中大型MCN公司的游戏内容主所说,在他签约MCN公司后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公司方面的帮助,就仅仅是“签约”了而已,做的视频内容,从文案到制作全是一人独立完成,半年时间没有拿到一笔公司收入,也没有流量扶持和相关运营帮助。
事实上,大多数游戏MCN并不会费神费力地投入资源培养小内容主,只是先签着,等着“天降爆款”,而当某个内容主意外成为网红后,公司就会迅速找到内容主,要求流量变现,这时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的天价违约金就成了公司最强杀手锏。
如果可以,小内容主当然是愿意绕开MCN公司,直接和平台方进行合作。不但内容需求更加清晰、广告接单更加便捷,在法律纠纷的风险上,也比鱼目混珠的MCN公司要好上太多。大内容主则更愿意选择自己成立工作室,去与平台对接。
对于游戏厂商来说,当然是想直接联系内容主做内容的,可苦于人力,游戏厂商没法从海量的内容主中去判断粉丝数量真实性,筛选适合产品的类型作者,以及是否匹配目标人群属性。MCN在其中依旧充当着一个中介服务,去给游戏厂商提出建议与推荐,策划方案等。
但在这方面,大型游戏公司通常会找到专业广告营销公司全包了,MCN网红服务只是整个广告营销策划案中的一个环节。据一位参加了多次MCN供应商比稿竞标的内部人士透露,其实单个内容创意在竞标中并没有太大优势,游戏厂商更看重的是整体策划案的完成度,前后环节设计是否连贯,花的钱可以带来多少激活用户,报价是否有优惠折扣,是否保量等等。“真正靠创意取胜的少之又少,因为他们(游戏MCN)给出的案例,大多都是市面上司空见惯的套路玩法。爆款只有成为爆款的时候,才会被人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另一方面,对于新游来说,最具性价比的推广还是投放买量。做内容更多的是有充足预算的大厂,为的是批量生产内容,快速建立用户创作生态环境,来延长游戏生命周期。但往往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最后还是要靠产品本身,才能让玩家用户自发二次创作内容。
大多数情况下,游戏厂商都是直接和平台方进行合作的,不管是投放广告、对接需求,还是策划活动、数据报告,平台都更具有优势。
当然游戏MCN不再做MCN
MCN的本质是内容生产者联盟,内容中介公司。而随着内容平台发展,机器算法会逐渐取代低水平的外包工作,插在内容主—(MCN)— 平台 — (MCN)— 广告主中间的MCN公司的价值会越来越低,游戏MCN不再能只靠中介服务这样的单纯方式活下去。
大部分具有一定资源的游戏MCN公司,已经渐渐变成综合型公司,围绕着“人”展开,向上下游进化。投资电竞俱乐部打比赛,拿奖金、拉赞助广告;游戏陪玩、周边带货,包装旗下艺人,去参加综艺,拍网剧、大电影,就像一个明星经纪公司一样。
不能再过于依赖某一个单一内容平台。是要打造明星IP,而非这个IP在该平台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是属于平台,带不走的东西。而手握IP本身,就可以用IP变现那套模式,想出足够丰富的变现手段。
可惜,碍于游戏内容主和目标用户的垂直属性,游戏MCN公司要走通这套模式是异常艰难的。在寻找到正确答案之前,游戏MCN公司只能靠不断的合并融资争取时间,去不断探索和验证。
没有强强联合,只是抱团取暖。
作者:修理匠
来源:游戏茶馆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Xg0J3aElML4Q33y9-a5s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