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佛学是舶来品,儒学和道学是正宗的国粹。因此,被中国化的是佛学,被发扬光大的是儒学和道学,这是孔孟和老庄的荣光。但是,孔孟总是公开叫嚷为统治阶级服务,孔夫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目的也不是象今天人们的旅游,而是到处说服诸侯,帮助统治者出谋划策,叫统治者按照他们的方法统治国家,而且还说服老百姓要服服帖帖地听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老百姓对儒家就非常反感,到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即五四运动,人民就公开提出打倒孔家店。老庄则不然,老庄说自己的道家谁都可以用,所以老庄的道家是不被老百姓反对的,至今也没有谁公开提出打倒老庄的道家。正因为这样,现如今研究老庄道家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来凑凑热闹,于茶余饭后感悟一下老庄。
一、老庄占便宜
老庄占便宜,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后世之人,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把老庄的道家学说,捧为中国人的圣经。吹捧老庄的人说,老庄是道家的宗师,道家又是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代表了中国的全部哲学,或者说,一个“道”字,包含了中国的全部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一切哲学。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成就了一个数千年的道家,也就成了后人仰视的“圣经”。所谓“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道”字,是说“怎么办”,还是教人行为方法,并不是教人遁入空门,到大“无”的境界中去。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忘掉,所谓“得意而忘形”,也就不必为后世讲什么“道”了。可见,老庄作的还是“有”的文章。老庄的“道”,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个人的建功立业和修身养性——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即“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为什么会“挂羊头卖狗肉”呢?很简单,孔孟好看,可以使老百姓麻醉,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老庄实用,可以提供统治的方法,但又阴柔,不便张扬。统盛世时有老庄,治乱世更少不了老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变动不安、非常混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衰败的,也正是《易经》、《老子》、《庄子》等“三玄”之学最流行的时代。于是有人说,“三玄”之学,是衰乱之书,因为每到一个衰乱的时代,“三玄”之学就会特别受人欢迎。这是因为人们在动乱不安中,失去精神寄托,便求助老庄,希望他们能帮助找到一条出路。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次如唐代的魏徵,明代的刘伯温等等,还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再看近代的史实,清军入关,所用的方略,领导政治的最高哲学思想,就是《老子》的学术,他所用的兵法也不讲究《孙子》,也不用其他兵书,就干脆研究《三国演义》。
老庄的道家,被人们捧到了九天之上,达到高深莫测的程度,他们该是占了天大的便宜。
老庄的道家是主张“无为”和“无己”的。这话不能当真,汉朝史学家班固就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语中的,说明道家并不“无为”,于世事也是不甘寂寞的。老子在周当守藏室的史官,鲁迅先生说他“博见文典,又阅事变,所识甚多”,所以就“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老子有五千言的《道德经》传世,这正说明他的不甘寂寞。做了史官,又写书传世,这就不是“无”,“无”连身体都要忘掉,还能有思想吗?即“无”思想,何必写书!但是,单看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也就十分的清楚,他们自己也并没有做到“无为”和“无己”。如果真的“无为”和“无己”了,也就不会再拿着什么《道德经》和《南华经》,去创造什么道家学派,用他们的思想修筑意识形态的藩篱,禁锢人们的大脑。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诗讥讽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是用老子的话回敬老子。老子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人,可他自己在过函谷关时,一夜就写了五千言。
据说道教的创始人并非是老子和庄子,而是先于他们的杨朱。只是杨朱说而论道,止于语言,并无文章著作传世,因此也就不为外人所知。不但外人不知,道家的门徒子孙们也不尊奉这位有着——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的智慧和明察的先师。
倒是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庄子有《南华经》成名,所以为道家后世子孙敬仰着、供奉着。但那供奉早已经不是原汁原味,也如印传佛教,到了中国,也就被中国化了一样,道教也在流传中渐渐地被改头换面着。老子之后,道家就有宋?、尹文派,田骈、慎到派和阂尹(环渊)派。后来使其昌大盛者是庄周。
几千年来,研究老庄的多如牛毛,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他们各有说法,各不相同,当然,那都是按着自己的需要诠释着老庄。据说许多外国人,包括日本、韩国、欧美、澳洲等,也都来凑凑热闹,研究起老庄了。那也许就更加改头换面了。尽管改头换面,老子和庄子还是比杨朱风光。相比之下,杨朱是吃了没有文章的亏,老子和庄子则是得了著书立说的便宜。老庄的便宜占得实在是非常之大,乃至数千年来,他们的学说成了中国人的圣经,人人必读,而且还把他们供奉起来,香火天天不断。此等便宜连富有天下的帝王们也望尘莫及。
二、老庄可爱
老庄的可爱,在于他们主张“大欲”。老庄虽然提倡“无欲”,但道家又主张采补之术,研究房事养生,在性方面也是很开放的。所以,与儒家和佛家一样,于“性欲”也是不能忘怀的。
儒家肯定人存在欲望的合理性,但是对欲望要有节制,同时追求与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要适当、要合理。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对于性欲,儒家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是肯定了追求功名就可获得享受,包括金屋藏娇。孔子又强调人们应该像追求美色一样地去追求美德,所谓“好德如好色”就是这个意思。
佛家对性更是如此。佛教虽然讲禁欲,但仍然不能禁住僧尼的性欲。僧尼仍旧在享受性的欢乐,甚至纵欲。在唐代,宫廷修佛释道场,纵容僧人跋扈。在佛寺的壁画上,所绘的金碧裸女佛像,就是用彼岸乐土的梦幻世界诱惑世人。唐时的僧尼不仅娶亲食肉,而且有不少人纵欲淫乐。武则天执政时期,河内老尼昼食一麻一米,夜则烹宰宴乐,蓄养弟子百余人,淫秽无所不为。
其实这也不算是污染了佛门净地,佛家的经典里就有许多关于性的记载。《佛说秘密相经》上说:性交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性交又是十分神圣的,性交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它能“调伏一切众生,由此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真是善哉,善哉!”
佛家在经典、佛教的绘画和雕刻中有诸如“欢喜天”之类的性描述,“欢喜天”就是密宗佛教男女裸身相抱交媾的佛像,俗称欢喜佛。双体拥抱是男女通过性交以“合炼”、“双修”。佛教虽然讲戒淫,但《大日经》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所以密宗佛教就利用女性作修法的伴侣(通称“明妃”)。“欢喜天”的形象多变,有金刚、明王、观世音菩萨等,大都拥抱"明妃”作交欢状。
对此,东密(日本密宗)佛教解释说:双体“欢喜天”中那个男像名叫“毗那夜迦”,是崇信婆罗门教的国王,手下兵多势大,常常残害佛教徒,释迦牟尼派观世音化成美女,去和毗那夜迦结为夫妻,后来这个毗那夜迦因醉于女色而投降佛教,充当了佛坛(即曼荼罗)上众金刚中的主尊(领袖)。后世主持男女恋爱之神,就是这个毗那夜迦。
《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写道:“北京的雍和宫,以雍正帝皈依喇嘛教赐名,奉有欢喜佛。或妇人裸体与鳏鱼交媾,或作恶鬼状裸体屹立拥抱美妇人,或形似牛,其上有露出阳根之菩萨骑之,或妇人裸体自背割开,注以马尾,如是状;又有恶鬼手持凶器,闪闪有光,足下踏有裸体男女。是等不可思议之佛像,属喇嘛教,究其旨趣,淫杀二字而已,然内廷供奉,喊声不绝”。
上面讲的是儒家和佛家与性关系。儒家太宏观,不具有可操作性;佛家太淫乱,似乎有些不讲人伦。道家与他们不同,道家讲养生,讲房事养生。所以,道家讲性不但微观,而且很具有实用性。
杨朱是道家的开山鼻祖,他主张纵欲。他的理论核心是“为我”,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后来成为一句名言。他主张纵欲的第一个理由是,欲是一种自然的需求,理应得到满足;第二个理由是,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第三个理由是,富贵与贫贱在死亡面前都一样,不必自我约束。
老庄也是养生学的祖师,对房室养生也有很深的研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的生命是由父母性交(即“牝牡之合”)而产生的,而性合之源则在于精。婴儿的生命力最强,婴儿无知无欲,无畏无惧。婴儿筋骨柔弱,可是小拳头握得很紧;还不知道性交,可是小阴茎常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精气旺盛;终日嚎哭而声音不嘶哑,也是因为平和无欲因而精气充沛。所以,老子提倡平和无欲的养生方式。惜精爱气,厚如赤子,反对“益生”、“使气”,节制性欲,减少房事,就成为老子养生的基本观点,也是后世房事养生术的基本思想。
大概是因为杨朱提倡纵欲、老庄提倡养生,所以他们的后世信徒就对房中术格外注意,举凡中国历代的房中著作,几乎无一例外的和道家结下因缘关系。《黄帝内经》《黄帝三王养阳方》《彭祖养性经》《容成阴道》《务成子阴道》《汤盘庚阴道》《尧舜阴道》《汤盘庚阴道》《十问》《合阴阳》《玉房秘诀》《玄女经》《素女方》《素女秘道经》、《饮食色欲箴序》《色欲箴》《房中补益论》《遵生八笺》等等的房中著作,无一不与道家学说有关。
道家人物葛洪,更是躲入山林潜心研究养生,他的《抱朴子》就是一部有名的房事养生学。葛洪在书中说:“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善求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葛洪对房事养生有两大贡献,一是记录和保存了当时流传过的一些房事著作;二是对房事养生作了大量研究,有很多精辟论述,其一,人要想健康长寿,除了服用必要的药物,坚持气功锻炼外,还必须懂得房中术,正确对待房事生活;其二,性交是健康人的正常要求,人不可没有性生活,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性生活的确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三,性生活要有节制,必须适度,不能极情纵欲,极情纵欲损伤寿命。
被后世门徒称为“天师”的张道陵也是一个房中术的专家,《神仙传》上说他得到了黄帝的“九鼎炼丹秘方”,就进了四川大足的鹄鸣山,照着秘方试验炼丹。有神仙从空而降,把太上老君新出的《正一明威秘?》和《正一法文》传授给张道陵。张道陵从这两部经卷中得到了治病的仙方,于是百姓们都聚在他身边求他治病,拜他为师,弟子上万。张道陵大多是采用黑白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用《玄女经》、《素女经》等性房中术给人治病。他常对人们说:“你们贪恋尘世的欢乐,所以不能超脱凡俗,需要用我的炼气养精方法控制、引导男女的房事,再配合服用草药,就可以活到几百岁。” 北周时有个道教徒叫甄鸾,在《笑道论》中说明了道教具体的治疗方法:“合气(性交)之法,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四鼻,两口两舌,两手两心,正对阴阳,法二十四气之数行道。男女至朔、望日先斋三日,入私房诣师立功德,阴阳并进,日夜六时。”很明显,就是教人性交技巧。这似乎很可笑,光用性交能治病吗?但相信的人却不少。
一些医学名家,如孙思邈、张仲景等,在研究到房事养生时,也都求助于道家的学说。譬如孙思邈在《仙经》中就说:“男女俱仙之道,深纳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形,乃徐徐出入,情动乃退,一日一夕可数十为定,令人益寿。”
自汉代以来,房中术盛行一时,而首先自宫廷始,这是因为房中术中的御女、养生等内容都符合当时统治者们追求淫乐,同时又追求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首先是汉武帝。当时有个“神君”,是个性学大师,而且好男风(同性恋),颇受汉武帝欢迎。由此看来,汉武帝还是个同性恋。还有那个当了几天皇帝的王莽,也把头发、胡须染黑,征召天下美女一百二十余人,天天与方士在后宫和宫女练习房中术,纵淫不止。
曹操也是一个房中术的信奉者,他热衷于招募方士,当时的方士最出名的有甘陵的甘始,庐江的左慈,阳城的郄俭,都会行气导引和房中术。曹操向方士们学习房中术,以宫女做试验品,而且“亦得其验”,“行之有效”。由于曹操带头修习房中术,邺中的官僚、贵族们纷纷效仿,趋之若鹜。曹丕在《典论》中就记述了当时人们对此如痴如狂的情景:“颍川的却俭能“辟谷”,只吃伏苓就能活着;甘陵的甘始会行气,能使人青春永驻;庐江的左慈知道房中术,都被提拔当了官。却俭到哪里,哪里的伏苓就价格暴涨贵;甘始到哪里,哪里的人就跟他学“辟谷”;左慈到哪里,哪里的人就跟他学房中术,连宫中的太监也都跟着学。” 他的小儿子曹植也说:“社会上的方士越来越多,大王(曹操)都召集在起来传授道术。”
房中术的流行不仅限于宫廷,当时在民间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东汉文学家张衡就在《同声歌》里描写过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诗云:“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籼教馈2徊琶阕越撸???八?薄3耒阎髦欣。?罾裰?A尝。思为莞?席,在下蔽遥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芬以狄香,重户结金肩,高下华灯光。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帐。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在洞房中陈列着春宫图,以至新婚夫妻第一次性交都要用道家的房中术加以指导。
东汉的那位著有《论衡》的著名哲学家王充,也个道学家,他虽然说过“素女与黄帝讨论五女(包括素女、采女、玄女在内的五个有名的女性交导师,曾向黄帝传授性交技巧)性交技巧的记载,不但对男女身体大有伤害,实在是教男女乱淫”,但也有《养性书》问世,成为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之一。
道家讲的修炼,一是利用炼气,即以“吸取天地精华”的方法修炼,二是利用吸取女子阴精的方法来修炼。后人称男女交合为“云雨”,“云雨”就是天和地的交合,是由风(天)和云(地蒸发)的结合而出雨(第三种产物)。
道家对性的修炼强调男子滋补、加强,而不顾及女子利益和对后代的责任,视性交为延长男子生命的手段,把女子作为性工具。他们相信从御女中吸取大量的阴精可以延长寿限,也可以返老还童,这种长生不老的万灵药就存在于“元牝”中(“元牝”是处女第一次排出的阴液,即润滑液)。为此,道家研究了一种特别的性交方法使处女的润滑液从阴道中排出,而且用很多残忍的方法作试验,这套方法一直在汉代的男女修士及师父与女弟子之间进行。同时,有些术士又利用女性的初经、男子的初精来炼丹。
道家还有大量有关性交技巧的著作流传于世。《房中术十三图解秘》,就更是性交技巧的教科书,这十三图就是龙虎交媾图、洗心护命图、玉液炼形图、安神祖窍图、法轮自转图、蛰藏采气图、采药归壶图、乾坤滋润图、天地交媾图、金丹人鼎图、阴阳采补图、金丹飞升图、色空不二图。观其注解,内容都是气功和性交技巧相结合。 此外还有《房中术古龙虎歌解》、《采阴阳浮黎鼻祖金华秘诀解》、《吕洞宾房中术秘诀歌》、《房中夫妻交媾十二段动功》、《房中男女龙虎匹配三十三层天地解》、《十二龙虎交气之法》等等,这些著作大都被以民间流传的形式,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
道家的房事养生学说,直接地来源于《易经》。关于《易经》里的性文化问题,代表性的有郭沫若等一批学者。郭沫若说:“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以像男根,分而为二以像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三为最神秘。由一阴一阳的一画错综重叠而成三,刚好可以得出八种不同形式。”著名学者钱玄同的观点是:“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的生殖器的记号。”历史学家周予同也赞同他的观点:“《易》的爻就是最明显的生殖器崇拜时代的符号。‘─’表示男性的性器官, ‘--’表示女性的性器官。”《易经》对性器官的描述:“—”、“--”,对性交的描述:“动也直”、“动也辟”、“云雨”、“感”、“交”等,也的确是深刻地反映着性文化的内容。
道家的根本思想同样发生于生殖崇拜。《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天下。”老子显然是从女阴的生育功能引伸出天地的起源,又从男女交合引伸出人生思想上的无为守柔,致虚守静。由此我们可以清楚,为什么儒家、佛家和道家都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源于古老的阴阳文化,而阴阳文化恰恰又是源于人类的最本原、最本能的性。
三、老庄可恨
老庄于时事也总是不能忘情,对官场的作风也十分清楚。老子在过函谷关时,就是向守关的官吏行贿,才得以顺利过关的。据《神仙传》记载:有一天,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一股紫气从东而来,因此断定必定有圣人过关。心下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骑了一条青牛,慢慢地走向函谷关。关令尹喜向老子索取关牒,老子没有过关通牒,于是他就向老子索要“陋规”,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贿赂,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贿赂史的久远。老子原本就是个没有钱的主,怎么会拿得出贿金?关令尹喜知道老子拿不出什么钱来,就对他说:“没有钱也可以,只要你能传道给我,我就让你过关。”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住了一晚上,给关令尹喜写下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关令尹喜得到了《道德经》,也就放老子出了函谷关。所以历史上有“老子五千文过关”之说。这“文”可以理解成文章,也可以理解成钱,因为古代有以“文”为钱的计量单位。货卖用家,五千字的《道德经》在关令尹喜眼里,也许比五千两黄金、五千两白银还值钱。传说关令尹喜得到老子传授的《道德经》以后,得道成仙,连官也不要了,挂冠而去,不知所终。总之老子是用贿赂之法过了关。你看,圣人也是要行贿受贿的,难怪我们今天的贪官污吏多得象割韭菜一样,也许就是读圣贤书的结果吧。
老子虽然主张归隐山林,但于尘世也还是放不下。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可见老子虽然骑牛西去,但还是不忘尘世,把《道德经》留给后人,而且一路传下去,念念不忘他的“小国寡民”。这位大谈“虚无”的老子,也没有忘记把自己的军事思想传给后世,《道德经》里多有他的战略战术,他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和“以柔克刚”的军事哲学思想,到了孙子的手里,就变成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几千年后的现代高科技战争。如今还走向了世界,成了外国军事家的宝典。这也许不应该是老子的初衷和所为,但《孙子兵法》的确是道家思想的产物,主张和平与无为的老庄,也与人类的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还做出了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常常称道的贡献。
庄子就更放不下尘世了。他虽然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主张,但他还是舍不了天下。他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这不是在教统治阶级的御天下之术吗?庄子虽然不齿于孔子,而且借盗跖之口大骂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忘作孝弟而侥幸于封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但他也和孔子一样,都在于有意与无意之间,当着统治阶级的师爷。庄子是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他的《南华经》,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教育等等无所不包,个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修身养性样样无所不有。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丝毫不悲伤,而且鼓盆而歌,看上去实在恬淡得很、飘逸得很,可见他是多么的“无为无己”。可是他的《南华经》却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个事事留心的圣人,怎么能把尘世间放下呢?
后人说庄子倾尽了自己的脑细胞,调动了自己全部的思辩力,用去了一个天才的毕生心血,借用彩笔皇皇的《南华经》,为后人描述了一个可惊可愕的境界——“无”!的确,老庄不象孔孟,孔孟没有把自己的儒教弄成“玄学”,他们不要归隐山林,他们也要“官、禄、得”,也要“食不厌精”,也要“食色,性也”……老庄则不然,他们要“常无”,也要“常有”,要“德润其身”,也要“富润其屋”,所以,参透这个“无”字,也真是十分的不容易,恐怕老庄自己也未必参透了这个“无”。《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看来也是说不清楚。庄子在回答东郭子时说,“道”无处不在,连屎尿里也有“道”,可见也是说不清楚。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对道家的学术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华数千年的整个文化。
正因为太包罗万象了,所以谁也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道家在社会上的流弊也就比儒家大,街头那些画符念咒、吞刀吐火的骗人之术,也都扯起太极、八卦图,成了道家的文化。更有阴阳、风水、星相、气功、养生、武术等等,几乎无所不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连“**”也千方百计地去与道家攀亲结缘。所以,虽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之而产生了诸多的流弊。
老庄虽然没有参透自己的理论,但却一再主张“依乎天理,固其固然”,要“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们认为斗争是无必要的,一切都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就可以了。这种消极和颓废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只是针对老百姓而言,对统治者则是完全不实用的,对统治者实用的只是那些驾御老百姓之术,所以,老庄的哲学就成了后世统治阶级统治和教化老百姓的杀手锏。
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最初发生影响的,是在汉高祖的创业之初。刘邦虽然不是个什么有文化的人,大概也不会有黄石公传授什么“黄老术”给他,但他所用建功立业的人才,如张良、陈平等人,却都是学老庄道家的人物。于是,汉朝立国之后,在朝廷内外,老庄哲学就成了必修课,连后宫也不例外。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与汉景帝的母亲窦皇后等,都喜欢研究《道德经》,受其影响,标榜为“盛世之君”的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也都自觉不自觉的用道家学说来驾御自己的臣民。刘恒能当上皇帝,也实在是他们母子走道家“清净无为”路线的结果。铲除诸吕之后,大臣们就要找出刘邦的儿子来接皇位,这时大臣们都想到了刘恒,理由是他们母贤子孝,于是就找到了这位远在边塞、性情朴实、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把他迎请到首都长安来,继承汉祚,当上了皇帝。这是母子俩“韬光养晦”的结果。老子说:“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汉文帝的一生,就实践了这三件法宝。汉文帝尝到了道家的甜头,于是就继续奉行老庄的思想,修明政治,减轻刑罚,更改法律与社会制度,财经上减轻赋税,种种改变,宽大到了极点。对周勃等元老重臣示以“谦德”,即使他很欣赏年轻有为的贾谊,对他的《治安策》也并不否认,但当老臣们对提拔贾谊有疑议时,他就毫不手软地把贾谊贬出京城。
历史上有“半壁江山一纸书”之说,那也是汉文帝运用老庄学说的成就。一封是写给南越王赵佗的信,使其放弃了分裂大汉江山、自称皇帝的想法,免除了一场兵火战乱。实际上,赵佗只是口称“绝对不称王”,但在他自己的领地内,还是当他的土皇帝,照称不误。汉文帝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对外能够维持一个大中华的面子,大家过得去,就暂时算了。所以对赵佗在南方的独立王国,也就不过问。也算是“一国两制”吧。北方的匈奴作乱,对匈奴的经常骚扰边关,也是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策略。这就是对老子“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的活学活用。
汉文帝的独行“老庄道术”,坚持隐忍策略,不仅表现在上面,还表现在他对腐败的宽让上。譬如宠臣邓通开矿铸钱,成为当时“富侔天子”的新贵族,吴王刘濞炼铜造钱、于东海煮盐,成为当时富甲天下的诸侯王,就是汉文帝纵贪的结果。汉文帝当了二十三年皇帝,据说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但是没有冤狱是好事请,但坏人得不到处罚,也跟着好人借光,这就成了问题,也就给汉朝的后来种下了难以整治的腐败祸根。这个祸根到了汉景帝就发生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南北边关又开始动荡,汉武帝不得不连年南征北战,使国家疲惫,百姓匮乏。
到了唐朝,老庄的道教就更是不得了,唐太宗不但把自己的祖宗追溯到李姓的老子身上,奉老子为自己的祖宗,说自己是正宗的老子后代,还把老子封为道教的教主,变成“太上老君”,同时把道教奉为唐朝的国教。唐朝历代的帝王、皇后、嫔妃都要像佛教的受戒一样,去受符?。如唐玄宗、杨贵妃这些人,都曾受过符?。被史书盛赞至今的长孙皇后,也就是唐太宗的夫人,就是唐朝开国后常读《道德经》,研究老庄术的楷模。她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与唐太宗谈论历史,而且提出有益的意见,帮助唐太宗更好的驾御臣民。乃至她死后,唐太宗朝思夜想,而且专门在后苑中修了一个观望台,用以了望长孙皇后的昭陵。
唐朝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道教也都是顶礼膜拜,所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就是他们的一贯手法。可见老庄早已成为他们的祖师爷,道家的思想也成了他们治国的指导思想,老庄之术也成了他们的驾御臣民之术。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以文治国”,于是就有了道教化人物周敦颐、邵雍,被后来的程(颐)朱(熹)奉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有《太极图说》效法于老庄;邵雍有《皇图经世》为老庄狗尾续貂。但是,他们又都把道学玄化的不得了。据说,一次邵雍在洛阳天津桥上听到了杜鹃的叫声,就知道皇帝要用南方人(王安石等),而天下从此将不得安宁。这其实不过是缘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托词而已。五代后唐时的进士陈抟,自称扶摇子,也是老庄道家的人物,是宋代象数之学的开山鼻祖,先后隐居武当山、华山,宋太宗多次求请他下山,还给他赐号希夷先生。可见统治者对道家学说的渴求。
就连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老庄的道家也是情有独钟。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除了研究道家的刘伯温之外,还有几个道人。其中一个是周颠,江西建昌人,人们只知道他姓周,不知道他的名字,因常在街市上疯疯癫癫,便叫他周颠,实际是一位学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朱元璋每次遇有困难,他都会出现,助一臂之力。像打陈友谅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路去,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帮了朱元璋的大忙。朱元璋也打算仿效唐太宗认老子为祖的先河,把朱熹拉进自己祖先的行列。有一天他碰到一个姓朱理发匠,就问他是不是朱熹的后代。理发匠说:“朱熹不是我的祖先。”朱元璋说:“朱熹是前辈大学问家,你就认了吧!”理发匠说:“绝对不是。”这一来,朱元璋“攀亲”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他转念之下,觉得一个平民中的理发匠,尚且不肯乱认祖宗,而自己当了皇帝,又何必认朱熹为祖先,因为打消了原有的念头。可是对于朱熹,还是极力地捧起来。在明朝应试求功名,非读朱熹注解的“四书”不可,后来演变到清朝,承袭明代的做法,便以朱注“四书”为考试制度中评判高下、决定取舍的标准本。
老庄的确是风光。但看起兵造反的大王身边,哪个没有几个头戴方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毛扇的?周武王身边的姜子牙、越王勾践身边的范蠡、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陈平、刘备身边的诸葛亮、赵匡胤身边的赵普、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李自成身边的牛金星和宋献策,连梁山造反的晁盖和宋江身边也有一个军师吴用……不论这些人都是怎样的饱读儒学之士,但都在使用着老庄的道家方法,运用着老庄的道学之术,为主子们出谋划策。可见,老庄的道家之术,早已经成了统治者的方法论,权谋术。
老子和庄子都当过小官,老子是周朝的藏书吏,庄子当过漆园吏。大概都是因为不得志而辞官归隐。他们的后世门徒也学起他们的样子,跑到山林里隐居修行。他们自认为自己创造的道家,能够济世救人,能够使天下太平。其实不然,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样,都在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统治阶级靠了他们的思想,教化老百姓安心修行,不要造反,不要是非,一切都听命于他们这些上天的代言人的主宰。这样的上智下愚,几千年大一统,不管是朝代如何的更换,上台的统治者总是丢不了老庄的道家学说,即使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儒、道、佛的阴魂也还是不能散去。据说某大人物曾经因为胃出血而练习静坐,经三个月痊愈。于是就经常去山林的儒、道、佛净地,参禅拜佛。口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双掌合十对方丈说“阿弥陀佛”,求得法师墨宝。还向法师求问佛教如何解释美国的9·11事件。但愿这只是一个笑话。
老庄的道家也没有忘记 “名”、“利”二字。老庄讲“功成、名随、身退”,这第一要义就是要名,没有名不行,所以士子们就要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也说:“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所以名还是要的,利也是不能少的,所谓“出家人不贪财,多多益善”是也。但是人的钱多,烦恼也大,钱与烦恼,如影随形。清代的有名学者赵翼诗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古人又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这些都是有了很多的钱后,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有钱的人家,全家都吃得饱,穿得暖,锦衣玉食。可是,旁边就有千户人家,歪着眼睛在看你,眼神中包含了羡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至于愤恨,这是人类的习性。这习性常常引出事端,甚或杀戮。所以要处理好名利的本末关系,如果两者与自己的生命发生了抵触,那么就要“求真保全”,不能“人为财死”,也不能“为名亡身”。庄子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就是老庄之道的原则。富贵虽然是件舒服的事,但因此而得意,就会是一件祸患的事。白居易的《老子》,对此作了注解:“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这首诗道出了老庄的名利观,名利是实质,身退是形式。就是这形式,也是要求老百姓去做的。
庄子在《让王》里讲了一个故事。楚国有个叫屠羊说的人,是市井中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大家都叫他屠羊说。当时,因为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败亡,屠羊说便跟着楚昭王逃亡,功劳很大。后来楚国复国,楚昭王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赏赐到屠羊说,屠羊说道:“当年大王失去了国土,我也失去了羊肉作坊;现在大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羊肉作坊。这样便等于恢复了我原有的工作,还要什么赏赐呢?”昭王再下命令,一定要赏赐他。屠羊说说:“大王失去楚国,不是我的过失,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大王返回楚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领赏。”于是楚昭王叫大臣召他来见面。屠羊说说:“依照楚国的法令,一定要有大功的人在重赏之后才能得到接见的礼遇,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国家得到保全,勇力又不足以使敌人受到歼灭。当吴国的军队打进我们首都来的时候,我只因为怕死,而急急慌慌逃走,并不是为了效忠而跟随大王。现在国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法令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国没有法制。”楚昭王听了这番话,就对司马子綦说:“屠羊说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他所说的道理却很深刻,现在由你去请他来,说我要请他做国家的三公。”屠羊说说:“我知道三公的地位,比我一个羊肉作坊不知要高贵多少倍,优厚的俸禄比我卖羊肉的所得也多出多少倍,可是,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而使大王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我还是不敢接受三公之位,还是回去做我的羊肉生意。”最后也没有接受封赏。
老庄在这里是在给天下的老百姓树立学习榜样,叫老百姓老老实实安身立命,不要做非分之想。
其实深受儒、道、佛之害的,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所谓的大人物,北宋的著名大家苏东坡就算一个。后人评论苏东坡的思想是儒、道、佛的杂家,他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做敢为的儒者;又酷爱陶渊明,追求老庄的隐逸生活;还对禅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跟和尚亲密往来。于是,既为统治者谋划统治术,又想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既激烈抨击当朝权贵,又想追求归隐田园的超凡脱俗。所以,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把自己的一生搞得晦气缠身。
四、老庄可用
据说老子出了函谷关,径直西去,不知所终。历史上也有老子化胡经之说,说老子经西域到了印度以后,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在佛教中,也有传说中国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这是中国人的最高本事——融合,什么文化都可以融合到中华文化中来。儒、道、佛,在四川大足的石窟中,就融进了一个石洞,上千年相安无事。传说道教就是这样,由老子传给关尹子,又传下去,壶子、列子、庄子,传到唐朝,因为唐太宗把道教视为本家(李氏)之教,所以道教也就成了唐朝的国教,《道德经》也就成了道教三经(老子《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列子的《冲虚经》。)之首。
道教之所以能够这样传下来,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极为广泛的实用性。有人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这也足可以看出老庄道家学说的实用性。
道家的实用性,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几乎无所不包的驾御之术,但是也为个人安身立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庄子说:“缘督以为几个内,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一切都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就可以颐养天年。东晋的陶渊明就理解了老庄的真谛,归隐田园,做了一个潇洒飘逸的田园诗人,一切融于自然之中,不为官场所累,不为商场所累。
如果你是一个富甲天下的人,你就应该好好地读一读“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西晋有个叫石崇的人,富甲天下,他与当时巨富、皇帝的小舅子王恺比富,谁最奢侈,谁就最受尊重。王恺用糖膏刷锅,石崇就用密蜡当柴烧。王恺用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石崇就用锦缎作屏幕长五十里。王恺用赤石蜡涂墙,石崇就用花椒粉和泥涂墙。晋武帝给王恺一棵高二尺的珊瑚树,王恺拿去跟石崇比,石崇把他的珊瑚树打碎,把自己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石崇有一个规模非常之大,又非常富丽堂皇的金谷园,里面蓄养美女就达上千人,石崇请客人时,就叫这些妓女给客人敬酒,客人要是不喝,他就杀敬酒的妓女,再换妓女敬酒,再不喝,就再杀,直到客人把酒喝下为止。因为富甲天下,也就引来了许多人的羡慕、嫉妒,石崇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爱妾叫绿珠,被宫中的一个小官吏孙秀看上了,孙秀曾经派人求石崇转让,石崇不给。孙秀就乘机陷害石崇。石崇被杀时,感叹道:“我今天被杀,是因为奴才们贪图我的财富。”刽子手说:“你知道财富能带来灾祸,为什么不早散发呢?”这就是富甲天下的结局。清朝乾隆时的巨贪和?,也是到被杀头时,才知道贪污受贿、聚敛财富给自己带来的灾祸。如今官场上的权贵,也和他们一样,不到死时,不罢手。
历史上也有一些参透了老庄真谛的人,他们都是吃了小亏,占了大便宜。一个是战国时候的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复国,在勾践复国以后,知道越王勾践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人,于是就拒绝一切高官厚爵,弃官而去。什么也不要,带了西施,一叶扁舟,飘然于太湖之上。后来跑到齐国的陶地,自称朱公。以经商致富,十九年三致千金。子孙经营繁息,成为巨万富翁。后世称富有者为陶朱公。这个范蠡着实厉害,知道功成身退,保养天年,但是他也没有忘记带上美女西施和的一道走。
另一个就是清朝末世的曾国藩。他的湘军打进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王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荃搬走了。这件事,连曾国藩的同乡至交好友王湘绮,亦大为不满,在写《湘军志》时,固然有许多赞扬,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军的坏处,也写进去了。曾国荃的修养,到底不如哥哥,还有一些重要干部,对于外来的批评,都受不了,向曾国藩进言,何不推翻清朝,进兵到北京,把天下拿过来,更曾有人把这意见写字条提出。曾国藩看了,对那人说:“你太辛苦了,疲累了,先去睡一下。”打发那人走了,将字条吞到肚中,连撕碎丢入字纸篓都不敢,以期保全自己的性命。这时曾国荃很不服气,为此,曾国藩给他写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问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劝他学习古人,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曾国藩即占了大便宜,又保全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
如果你是一个清贫之士,你就要经常想一想“知足者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道理。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道家隐士颜?撸?荒叫槿伲?簧懈』??蛔访??F胄?跽偎????担骸把?撸?闵锨袄础! 颜?咚担骸按笸跎锨袄础!逼胄?鹾懿桓咝恕F胄?踝笥业娜怂担骸按笸跏蔷?鳎?闶且桓隼习傩眨?趺茨芙写笸醯侥愀?叭ツ兀俊 颜?咚担骸拔疑洗笸醺?埃?翘澳饺ㄊ疲?笸醯轿腋?笆乔捉?褪俊!逼胄?醮笈?骸笆蔷?踝鸸螅?故鞘孔幼鸸螅俊 颜?咚担骸笆孔幼鸸螅??醪蛔鸸蟆!逼胄?跷剩骸坝惺裁锤?荩俊 颜?咚担骸按忧扒毓?ゴ蚱牍??赝跸铝睿河懈业搅?禄莘啬刮迨?街?诘牡胤娇巢袢耍?λ啦簧狻S心苋〉闷胪跏准兜模?馔蚧Ш睿?突平鸲?蛄健;钭诺墓?醯耐罚?共蝗缢廊サ氖孔拥囊蛔?亍!闭馐逼胄?踝笥业娜耍?疾蝗昧耍?荡笸跞绾胃挥校?绾胃吖蟆Q?吒?蠹医擦艘环?览恚?詈笏担骸耙⑺从碛型虺酥?????悄芄怀晌?⒚骶?鳎?康檬翘煜碌睦习傩铡R⒂芯湃烁ㄗ簦?从衅吒鲋坑眩?碛形甯鲋?郑?庸胖两瘢?挥幸桓鼍?跏瞧究粘擅?谔煜碌摹!逼胄?跛担骸疤?四愕幕埃?也呕腥淮笪颍?M?芙邮芪椅?茏印D阊障壬?窈蟾?医煌??欢ㄊ浅雒庞谐底???庞腥獬裕?奘叶??褂谢?赖姆?按?! 颜?咚担骸坝裆?ぴ谏嚼铮?庸ぶ谱骶褪顾?谋纠疵婷驳檬艿狡苹怠J孔由?钤谏搅掷铮?痪?蒲【拖硎苜郝唬?顾?木?袷艿剿鸷ΑN一故枪橐?搅值暮谩N页僖坏愠苑梗?ǖ背匀饬耍?尤莶黄鹊夭叫校?ǖ背顺盗耍?挥惺裁醋锕??ǖ备还罅耍?仪寰徽?钡厣?钜宰缘闷淅帧!毖?咦钪栈氐搅俗约旱墓氏纭H嗣撬邓?且桓鲋?愠@值娜耍?磋惫檎妫?丈?换崾艿匠苋琛
秦朝的宰相李斯,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对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李斯十分迷恋权力和富贵,宦官赵高利用他这一弱点,诱迫他与自己合作,伪造秦始皇的遗诏,帮助秦二世胡亥夺取了皇位。后来这个指鹿为马的赵高,为了架空二世,篡夺朝内外的大权,就设计诬陷李斯,把李斯杀害了。到了被腰斩的那一刻,李斯才明白的一生是为名利二字所累,对儿子说,他非常想回到过去那个与儿子牵着大黄狗,一起从上蔡东门出去追逐狡兔的悠闲日子。但是那已经是不可能了,李斯的家族都被诛杀了。
如果你是一个怀才不遇者,请吟一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如果你是一个羡慕权贵者,请温习一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儒家以“仁”为统治者助纣为虐,佛家以“空”欺骗世人,道家以“无”麻醉老百姓。说到底,都是为统治者当御用工具。口称孔孟的大抵是男盗女娼之流,手持木鱼的大体是六根不净之贼,言谈老庄的多半是贪名求利之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