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8-26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GOODLUCK!来,你让我做的那个日、欧、中描述法的 题我
再次重申,镜头...
如果你是导演,上面只是一个片段的话。..你会要求你的摄像师从哪些角度来整个过程,并且还要明确的要求剪辑师如何将这些不同的镜头进行切换?
其实...镜头无非就是场景与人物,但是切入角度的不同,观察角度的细致程度,切换的方法---这些才是最大的区别...
中国:主要镜头基本就集中在路人身上而省略场景,而且是一开始就采用近距离细致的展示这个路人的外表形象\动作甚至内在的(比如气势凌人)...然后再通过第一人称来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废话,都描述那么清楚了,谁都一眼可以猜个89不离10)...
日式:整个过程中,人物和场景的出镜与展示比例只有2:8或3:7...先集中镜头于场景上,用来烘托(场景)气氛,明确个"大概"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然后再给路人一个远镜头(第三人称,或斜角俯视,这个镜头中做模糊化处理).同时迅速将镜头拉回第一人称观察角度...在镜头中,路人和场景的比例将逐渐放大,并且随着放大,初始主要体现人物的动作,距离拉近后就集中于细致的层层展示路人外貌(先是总体再到各个局部,动作)...最后在他从你身旁经过时,从第一人称视角给他一个脸部特写,然后再变为第三人称视角展示出"你"和"他"在场景中的片段...接着,再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第一人称视角来表示"你"回头再次观望那个路人(背影),此时场景和人物比例逐渐缩放...注意:不会有旁白在路人擦肩前做个人想象,相反会一直将想法保留,让观众去想象.(也就是说,观众实际是通过某个人的眼睛才看到路人的)
欧美:人物和场景出镜与展示比例至少5:5开(一般,但也有7:3开),重点于人物描绘上...部分和日式类似,但一开始会先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对场景和环境进行描绘,直到出现路人后,开始逐渐转为第一人称视角,同时出现大量旁白来表达"你"的想法和感觉..尤其是整个过程的镜头会全部集中处理于路人向你走近的这个过程中,配合路人的外貌形态+心理解说(旁边的想象),来一步步对这个路人做出各种推断与肯定...与日式不同,路人经过"你"身旁时将一直将处于第一人称角度,而如果要出现"你"回头的情况则又变成第三人称...
总结:
中国:集中于第一人称视角
日本:第一人称视角(主)和辅视角(第三视角)结合.
美国:第三人称视角(主),部分切换回第一人称视角
所以...你如果要通过文字来展现不同风格的描述,首先就要知道,你的描述过程中,观众的观察角度(视角)在哪里...
就好象描述一个人.是先喜欢描述总体还是喜欢先从部分入手,部分是脸开始,还是手脚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