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游戏成为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流行选择,随之而来的,手机游戏沉迷问题也正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治理手机游戏沉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对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日前在chinajoy大会上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针对手机游戏等推出防沉迷系统,同时,建立专职的评测队伍,对于企业的防沉迷系统进行动态监测,以此来杜绝个别企业的相关违规行为。
毫无疑问,手机游戏防沉迷系统将真正填补手机游戏监管的空白,但如何让防沉迷系统发挥真正作用,防止重蹈网游防沉迷系统覆辙考验着监管的智慧。
手机游戏上瘾问题凸显,防沉迷系统备受关注
随着手机的处理性能、画面质量不断增强,手机已经从一种通讯工具向娱乐工具延伸,手机游戏成为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流行选择。“孩子玩电脑网游上瘾已经让家长头痛,但手机游戏玩上瘾同样可怕。”一家长不无忧虑地提出,手机游戏已成为继网络游戏之后,又一种会让人沉迷的“瘾”。
据报道,因沉迷手机游戏,18岁的谢杰竟患上了中老年人才有的颈椎病。医生提醒,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导致年轻人颈椎病发病率上升。据谢杰家人介绍,阿杰长期躲在被窝里通宵玩手机游戏,以致沉迷上瘾,“玩游戏时没什么不舒服,一停下来,脖子就会发酸、僵硬、头晕、视物不清。”起初不在意,后来不得不到医院就诊。
像谢杰这样玩手机上瘾的学生其实大有人在,在公共汽车上,在地铁车厢里,随处可见埋头玩手机游戏的年轻乘客。艾瑞咨询与当乐网联合发布《2008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数据也显示,手机游戏用户中学生群体占比例达47.3%,手机游戏沉迷不但引发学业问题,也引发出沟通问题,有的小孩子出现“手机失落症”。一些玩手机上瘾的小孩,手机被强制取消后会出现明显不安,更为严重的,“小学生手机惊现脱衣舞游戏”、“**手机游戏可随意下载”之类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因此,如何防止手机游戏成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在此背景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手机游戏发出的监管新政备受期待,家长们希望防沉迷系统能够带来真正好处,为孩子健康成长建一道守护墙。
谨防沦为鸡肋
手机游戏防沉迷系统初衷值得肯定,但如何防止该系统沦为鸡肋需要给予真正的思考。
这些年来,有关方面为遏制网游负面影响的举措可谓接二连三,比如有关部门曾推出过“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防沉迷系统的要求之一就是实名注册,以避免未成年人沉溺于游戏之中。但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不少网友为了逃过网游实名制监管,借用或者盗用他人的身份资料完成账号注册,或者干脆利用“身份证号码生成器”软件随机生成一个号码,而网游系统只能通过玩家身份证号码判断其是否为成年人,而其他信息则无从核对。而且为了方便未成年人使用有效的成人身份证号码注册游戏账号,不少网吧老板主动为玩家提供身份证号码,网络上有关“免费提供身份证号码”的信息也比比皆是。
2007年多达14个部委联合出台的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规定中,更要求对未实施限时营业的网吧,在每日0时至8时暂停其互联网接入服务,如今,这些规定形同虚设。
再观察最新规定的网游实名制,1日起,《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就是“网游实名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该制度对保护虚拟财产、预防青少年网瘾等方面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目前规避“实名制”的办法很多,事实也并非想象中那么乐观。“实名新政”遭遇“执行难”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显然,如不能引入相关技术手段,只是简单地“只认证件不看人”,网游实名制有沦为“鸡肋”的可能,手机游戏防沉迷系统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同样也会沦为鸡肋。
真正的治理需要标本兼治
陆续出台的一个个措施和规定,有的与现实脱节,根本没有可行性,而现在的网络实名制,甫一出台,却轻易即可被“破解”,说明治理手机游戏、网络游戏负面影响并不是那么简单。“现在大部分的游戏治理都是实名制,这直接解决了游戏玩家在遇到纠纷后的身份确认,但对于防止青少年沉迷作用却有限。”北京邮电大学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
显然,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企业自身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求企业必须自律,在利益博弈中,应摆正位置,否则消极应对是起不到真正作用;其次,需要其他机构的监管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遏制未成年人获取身份证的渠道和非法机构破解实名制的渠道;最后,网游实名制本身从技术上来说,防沉迷的难度就很大,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游戏本身就有防沉迷系统。
通信信息报 记者 陈丽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