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厚超
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
很多人都在说2016年虚拟现实设备将迎来全面爆发,因此将2016年设定为虚拟现实元年,而笔者想说的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今年VR设备会走进千家万户,只不过终于出现在了民用市场让其被打上了革命性的标签。
任何科技的进步其实都是来自于对完美生活场景的幻想,汽车、广播、电视的出现无不如此,而VR设备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它要比其它设备进入大众消费者市场的时间晚的多。众所周知平板电脑从幻想进入到大众市场用了46年的时间,虚拟现实设备用了多久呢?
可能很多人会说20年,因为当年任天堂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确影响了一批人,就算没有用过很多人还是听说过的,而这款设备是1995年推向市场的,这么一算差不多就是20年的光景,但实际上虚拟现实从幻想走到大众市场要比这个时间长的多。
Aldous Huxley(阿道司·赫胥黎)(图片来源:homoliteratus)
Aldous Huxley 1932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首次对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了描绘(图片来源:cargocollective)
关于虚拟现实概念最早被提及应该追溯到Aldous Huxley(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这篇小说以26世纪为背景,描写了机械文明的未来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场景。这本书中提到“头戴式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好的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23年后的1955年摄影师Morton Heilig才设计出了原型图(图片来源:aolcdn)
虽然在书中并没有关于这款设备的具体称呼,但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显然是一款虚拟现实设备,如果将1932年设定为幻想原点的话,那这意味着虚拟现实从幻想走入大众市场花了84年,足足四代人的时间,而书中所描绘的这款头戴式设备的原型图,直到23年后的1955年才由摄影师Morton Heilig设计出来。
科幻杂志之父的电视镜(1963)
距离1932年又过了31年,一位名叫Hugo Gernsback(雨果·根斯巴克)的科幻作家在杂志《Life》中又对虚拟现实设备做了幻想,可能你对这个名字稍感陌生,但一定对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这则消息十分熟悉,没错,此雨果就是彼雨果,其被誉为科幻杂志之父。
Hugo Gernsback所幻想的虚拟现实设备Teleyeglasses(图片来源:imgur)
在Hugo Gernsback的幻想中,VR设备已经更加具体并且有了名字——Teleyeglasses,当然这是个再造词,由电视+眼睛+眼镜组成,意思也很明确就是戴在眼睛上的电视设备,而这款头戴式电视设备在正面还拥有几个旋转式的按键,同时还有两个长长的大天线。
在Hugo Gernsback的幻想中,VR设备已经更加具体并且有了名字——Teleyeglasses,当然这是个再造词,由电视+眼睛+眼镜组成,意思也很明确就是戴在眼睛上的电视设备,而这款头戴式电视设备在正面还拥有几个旋转式的按键,同时还有两个长长的大天线。
美国宇航局(1985)
任何概念式科技产品最先都会登陆代表人类最高精尖的航天领域,虚拟现实设备也不例外,早在30年前虚拟现实设备就已经开始为NASA服务,最关键的是无论是命名、设计以及体验方式来说都已经与今天将要走入民用市场的VR设备无异。
曾经为NASA服务的虚拟现实设备VIVED VR(图片来源:donanimgunlugu)
这款在1985年就投入为美国宇航局(NASA)服务的虚拟现实设备称之为VIVED VR。其作用是通过VIVED VR 训练增强宇航员的临场感,使其在太空能够更好的工作。
Famicom 3D System(1987)
1987年任天堂公司推出了Famicom 3D System眼镜,使用主动式快门技术,透过转接器连接任天堂电视游乐器使用,只要比其最知名的Virtual Boy早了近十年。
Famicom 3D System(图片来源:cg)
当年Famicom 3D System的宣传海报
5万美刀的VR(1990)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前推出的所谓虚拟现实设备的雏形都不能与VR划等号,因为当时这个词并没有被创造出来,今天笔者的文章中对有些上古虚拟现实设备称谓用上VR,那是由于如今这个词已经和虚拟现实划上了等号,那这个词是由谁所造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VPL Research公司1990年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高达5万美元
VPL Research公司1990年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
VPL Research公司1990年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
VR(Virtual Reality)这个词是由美国VPL Research公司的创始人J.Lanier在1990年创造出来的,在当时给的注解是指用立体眼镜和传感手套等一系列传感辅助设施来实现的一种三维现实。与此同时,VPL Research公司也是第一家将VR设备推向民用市场的公司,只不过价格过于昂贵——达到了5万美元,在近30年前,5万美元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欢迎来到下一个世界(1993)
CES是堪称是科技产品的斗秀场,新想法、新点子以及概念式的科技产品你都能够在CES上看到,今年的CES上我们看到了大量的VR设备,实际上在23年前的CES上就已经出现了VR设备——SEGA VR。
世嘉公司在1993年CES上推出的SEGA VR(图片来源:wareable)
“欢迎来到下一个世界”的标语相当霸气(图片来源:mmgn)
游戏迷们对SEGA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而这款设备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游戏迷们更好的游戏体验,甚至SEGA公司还专门为这款设备单独开发了4款游戏,只不过概念太过超前、技术不成熟以及软环境匮乏使得这款设备没有什么作为。
前卫的虚拟男孩(1995)
任天堂Virtual Boy是上世纪90年代最知名的游戏外设设备之一,同时也是任天堂旗下最具革命性的产品,只不过由于过于前卫以及技术的显示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
任天堂Virtual Boy(图片来源:nintendo-museum)
正在通过Virtual Boy进行游戏的玩家(图片来源:gamebit)
Virtual Boy游戏画面(图片来源:gamefaqs)
索尼黑科技(1998)
索尼的历史上推出过不少黑科技产品,但几乎可以说没有哪款产品获得了成功,这主要源于黑科技产品过于小众最关键的是想法太过超前,今天这款索尼在1998年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也是同样的命运。
索尼在1998年推出的类虚拟现实设备(图片来源:frenchiphone)
内部结构(图片来源:utep)
1998年,索尼推出了一款类虚拟现实设备,之所以称之为类虚拟现实设备,主要原因在于其是一款具备模拟的30英寸的屏幕视图(800×600)分辨率再加上立体声的头戴式显示器,还达不到所谓的沉浸式体验。
3公斤的巨型头盔(2006)
突破常规是日系厂商的特质,这点不仅仅是索尼的特点,同时也是另一家日系厂商东芝的特质,不过就虚拟现实设备的黑科技属性来看,索尼还是要比东芝高上一个档次,毕竟把虚拟现实设备做成一个巨大且沉重的圆形头盔,真可谓是异想天开。
重达3公斤的巨型头盔
实际上虚拟现实(VR)并不算是个新鲜词汇,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短暂登场,只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很多人说当时虚拟现实设备没有迎来爆发是由于概念太超前、内容资源太过匮乏以及技术落后引发的体验不佳,而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主要诱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设备太过昂贵,只能是少数有钱人的玩具。
而虚拟现实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应该算是4年前Oculus项目登陆Kickstarter众筹网站,去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邀约则将这家公司推向了舞台中央,这也是虚拟现实概念被重启的一个关键性事件,紧接着各种业内人士、科技大咖纷纷对这个事件发表看法,一个基本的论调的是“虚拟现实未来必将爆发,但现阶段还是厂商圈钱坑傻小子的生意,因为技术不成熟,内容跟不上,谁买谁上当”
虚拟现实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是4年前Oculus项目登陆Kickstarter众筹网站
任何技术只要能够给人们带来生活体验的改变,价格在大众接受的范围内就一定是受欢迎的,无论技术是否成熟,内容是否跟的上。当年的黑白电视你能说它技术成熟且内容丰富吗?那这并没有妨碍大众的选购热情,也没有妨碍产业的发展。
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是虚拟现实概念被重启的一个关键性事件
所以说技术有用户支持,那么内容就会为技术妥协,反之促进市场的繁荣,鼓励技术进一步更新升级,同时内容也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两方交替前进,才是正常的发展路径,不可能内容都准备好,技术十分成熟后再去行动,这就好比先给你上菜再问你吃什么是一个道理。
内容驱动硬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图片来源:bing)
没有任何行业可以做到一步到位,科技行业更是如此,若干年前的触控屏是鸡肋,但谁也没有等待触控技术成熟、市场完备后再去作开发,就算以精致、完美著称的苹果你将如今重度的ARPG游戏放到第一代iPhone上,内容从来都不可能驱动硬件的发展,技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不会成为VR产业发展的瓶颈。
Via:中关村在线
声明:游资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游资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