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6-17 0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有嚼头>>>
维基百科资料:细述Wiki之前世今生(节选)
http://conch.blogbus.com/logs/2004/03/
为什么需要Wiki?
Bill Venners:您发明wiki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Ward Cunningham:我创建wiki要完成几件事。第一个wiki的初衷是要建立一种环境,我们能够交流彼此的经验,从而发现编程的模式语言。我以前曾经使用过HyperCard组,它基本上也是为了类似的目标。我知道人们喜欢使用那种HyperCard组来阅读和创作,但它是单用户的。当开始PLoP(编程模式语言)系列讨论会的时候,我们认识到我们真正想要做的是开始编写一部新的作品,我认为我需要使用HyperCard组,并希望能找到一种应用于web的等价物。
对于wiki,我还有更多通用的目标。首先,人们常说“人人喜欢讲话”,我认为这里面有一种令人信服的人类本性。在创建wiki时,我希望激发每个人喜欢讲故事的天性。其次,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希望不经常创作的人们会发现创作非常轻松,这样就有机会发现创作的结构和方法。
Bill Venners:wiki如何使创作变得轻松?
Ward Cunningham:不熟悉写作的某个人可能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值得写成一段。他们本来可以为杂志写一篇评论,但是一段文字太短了。为了给杂志撰写文章,他们不得不介绍一下背景,讲述某些重要的东西,而且要以多数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讲述,然后结束文章。太复杂了,多数人都不愿意花费那么多的精力。
但是如果您正在阅读别人的作品,并想到“是的,但是还有一点”可以放在一段中这样说,“啊,不错,但实际上还有……”在wiki上有很多这种类似于“对,但是……”的对比想法。讨论组也作了同样的事情,但是在讨论组中这些对比都丢失了。
对未来的预测
Bill Venners:每个人都同意预测未来是很困难的,但预测总是这么糟吗?
Ward Cunningham:在科学中预言未来很简单。科学建立在对物理系统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被证明具有惊人的可预言性——可能天气除外。我们已经能够向太空发射火箭并使它沿轨道运行,这是预测的一个范例。但是当开始谈及对未来的期望时,我们可能有某些直觉,这些直觉也许是对的,但不会总是对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不正确的情况。
当一个新的需求出现时,我们看了看说,“好的,这不难。这个程序就是为它而作的。”我们在程序中加入一些代码,然后就成了——我喜欢这样。我讨厌这种情况,新需求的出现不能很好地满足,仿佛程序的设计就是为了和需求作对。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这项工作的性质要求首先修改程序使它更容易适应新的需求,然后把新的需求包含进来就很容易了。换句话说,不是为新的需求在并不适合这种需求的结构上打补丁,而是全力以赴做艰难的任务修改结构,使它能够很容易实现这种需求。打补丁的办法意味着,后来者不但要理解并非为这种需求设计的系统,还要理解试图弥补但不改变系统的那些补丁。最好是修改系统以便很容易适应新的特性。
有人也许会说,“为什么不向前看一看,了解我们必须做到的所有工作呢?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把系统设计成使所有工作更方便呢?”如果您能够实现这样一个系统,那真是太好了。正是这样,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设计系统使明天的工作更容易。但是当明天到来时,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明天的工作,实际上他们使明天的工作更难了。
意外的体系结构
Bill Venners:为了批驳变更成本曲线,您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在项目的整个生命期中进行变更。这就使得对将来的计划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可以在以后真正需要展开的时候进行变更。整个体系结构仅仅是在每次只关注一小步的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的吗?
Ward Cunningham:我喜欢塑造程序这种说法,就象艺术家塑造一团泥巴一样。艺术家想做一个雕塑,但是在开始雕塑之前,她只是把泥巴揉来揉去。她开始逐渐塑造成形,并看到泥巴要成为什么样子。揉捏得越多,泥巴就越像她希望的样子,最终变得完全符合她的想法。
一个开发小组用了数月编写一段代码。最初,他们做了一段代码,有点僵硬。代码很短,但仍然有点僵硬。他们搅动这些代码,代码稍微变软了点。在上面提到的一个项目[第II部分]中,我们向数据库增加了模式演化功能。它软化了程序,变更容易多了。每次变更模式时,我们都作一点改进。程序员和代码——作为一个整体——都软化了。我们塑造程序并保持它的柔软性。
在项目结束时您已经完成了需要做的所有事情——有人为之付钱的所有功能——您看了看代码问道,“这一堆东西中的核心是什么呢?这是怎么完成的?我们日复一日地编写程序,它是怎么结束的呢?”通常程序的结束都是令人惊诧的。您会说,“这是一种优美的结构。”那么体系结构又从何而来呢?
在这里,体系结构意味着我们处理不同需求的系统化方式。当我们根据需要塑造程序时,体系结构使我们能够发现进展到哪里了。融入程序的是一个系统,包括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小决策——正确的小决策,错误但改正了的小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得到的这个体系结构并没有经过尝试。在其他决策上下文中的所有决策凝结成了一种体系结构。
我们为什么会沉迷于维基百科
维基人“金色葡萄”说“这种东西一旦深入其中,便很容易上瘾”。那么,维基百科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人们沉迷于它?
你是否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玩泥巴的游戏?大家你捏一只狗,我捏一个房子,还有人捏凳子,捏锄头,不知不觉,一个家就慢慢成型了。简单地讲,维基百科就是这样一种运作状态。许多普通人在不同的地方通过网络共同创造一样东西,而这个东西向来被认为是价值巨大的。而促使人们这样做的动力机制也与小时候玩泥巴一样的简单和纯粹,完全就是一种来自创造和传播的快感。
Mountain表示,将知识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本身就很有趣。因为维基反对剽窃,每写一个条目都需要用自己的话把它整理表达出来,因此会有发挥创造力的快感。此外还会获得认同感,写得好的词条会被许多人讨论和关注,还可以结识很多知识渊博而有趣的朋友。“小镜湖夜行人”则说:“想想看,你在编写百科全书,多么不可思议!但你确实在做。”当想到自己在编写一部百科全书,而这些东西将使他人增加知识时,无疑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些都是维基百科可以带来的乐趣。
记者亲身感受了这种诱惑力。首先记者在维基页面上发现某报社的名字,但点入后发现内容空缺,于是记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动手写了几十字的解释。几秒钟后再去查自己写的词条时,发现里面几个比较夸张的形容词,如“大名鼎鼎”之类已经被删掉了,那些客观叙述事实的文字则被保留了下来。那种创造的快感,以及想到自己填补了一个空白,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一个报社的心情确实是非常兴奋和快乐。由此可见,会沉迷于其中的说法应该是很真实的。
BBS和BLOG似乎也能够带来创造的快感,但与维基百科相比,它们不够理性,也不可能达成统一的意见。而维基要求必须中性和客观,所以展开的讨论也会更加有建设性,更能得到一致的答案。人们对百科全书天然的相信和尊重,也使得这种编写工作的意义显得比前者大。
时昭还阐释了Wiki与Blog的区别:Blog是个人的知识积累平台,突出个性;而Wiki却是一个群体协作的东西,需要达成群体的共识。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维基百科
作为一种平民主义的知识生产方式,一种完全开放的知识传播方式,维基百科对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
著名的资讯作家邹景平非常推崇维基百科,她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维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平等,没有人有特权。时昭也称Wiki体现的是知识的平民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和贡献知识。
这是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地步的产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曾在200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网络文化体现了一种多元性、平民化和非权威主义。它使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每个人又都不可能成为绝对的声音,要先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这与维基百科的运作模式何其相似。
这种平民化不仅是网络一出现就具备的特性,而且是持续深入发展的。最初人们通过各种论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来发展到博客,每个人都能够方便地创建个人网页,收集和发表更多自己的东西;到了维基百科则更加彻底,网民不仅可以在个人网页上发表个人见解,甚至可以参与到权威的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中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专业和理性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
而这种平民化却是由技术的发展来推动的。Blog和wiki这两种目前最新的网络软件系统,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网页操作的简化。如同从专业相机到傻瓜相机的发展一样,方兴东在他的一次访谈中就曾经将Blog称为“一个非常傻瓜的网上出版系统”,因为它使建立个人主页和网页操作变得非常的简单。Wiki也是这样一个可以简单操作的软件系统。
正如傻瓜相机能够大行其道一样,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中来,不再有权威人士,人人都可以是权威。维基百科必将对人类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影响。
最后,维基百科这种似乎建立在理想的“人性本善”和自治基础上的机制,现在能够运行如此良好,也是值得思考的。它的模式对于现在网络的理性化建设应该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里没有权威、观点中立
在维基百科,任何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权威”,甚至连“主编”都没有。
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两名创始人之一的吉米·威尔士,是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CEO。这位37岁的互联网创业者说,他想“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
另一名创始人莱瑞·桑格曾以全职编辑的身份带薪对维基百科的几乎所有版本进行维护。但是随着资金的短缺,桑格也成为一名志愿者。
现在,威尔士和桑格都只“喜欢将自己看作是负责防止计划走回头路的普通参与者”。
由于没有任何约束,如何防止恶意的破坏行为呢?
时昭说,维基百科运行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更多的眼睛可以看见更多的错误”,即,破坏和错误不是不会发生,而是问题很快被纠正了。“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最近更改’页面,他们坚持不懈地修改和补充彼此的文章。当不应该的修改和删除发生后,你还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版本。”比如,一篇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发布的新闻稿显示,在其英文原稿发表之前,由37名志愿者修改了259次,并翻译成18种语言。中文翻译稿则由4名志愿者修改了59次。“‘观点中立’也是维基百科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时昭说,由于参与者拥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世界不同的角落,想要使每篇文章客观、公正绝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就要求任何人在写任何一篇文章时,不能以自己认为是客观和没有偏见的观点来表述,而是必须公平地呈现一个议题所有的观点,即使你认为这种观点是错的。
维基改变了什么
中文维基百科现有注册用户3000多人,而其中编辑5次以上的网友仅有60多人。与英文版4万多名注册用户的规模相比,恐怕还谈不上兴盛。从内容上讲,许多长条目都是译自英文版,还有许多条目虽然已经搭起了框架,但里面的内容还很不完善,能上“热点条目”的文章,也不很容易找得到。
对正在兴起的中文维基百科,曾有人预言,在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博客”和维基百科种种,不仅使人们的行为模式在网络交流的辐射下发生着剧烈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打破人们熟知的文化交流常态。
对此,国内有不少业内人士持低调审慎的态度。网易内容总监李学凌说,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复杂性,靠少数人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归类,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由多数人管理的模式,维基百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作为一种刚诞生不久的网络交流模式,预言它将如何改变人类的知识管理、交流模式还为时尚早。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人预言它将颠覆一切传统行业,结果并没有出现人们想像中的变化。但无论怎么说,“博客”和维基百科,都是令人欣喜的新的知识分享方式。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批判理论研究所所长、历史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在其研究电子媒介交流对社会影响的著作《信息方式》一书中说:“大众传媒与电脑的融合,使得信息的全球化快捷分配成为可能,因而从理论上讲,极大地扩展了知识的民主化,也许因此会使社会的民主化进一步深化。”
尽管中国的“维基”运动才刚刚开始,但无论如何,它已经让我们看到,当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同时既是知识的阅读者又是书写者,我们传统的获取、处理和传播知识的方式势必发生改变,把持在知识精英手中的话语权也将受到削弱。生产和拥有知识将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拥有电脑就将拥有知识。
知识狂欢
当初互联网到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一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知识的生产和消费的“民主化”,人们骤然有了那么多把自己的所思和所知写给大家看的地方。而现在,这种欢畅正慢慢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有抱负。不仅是因为维基百科。
去年11月,一些国内IT界的“理念人”提出2004年将是“社会性软件年”。因为他们所说的“社会性软件”——即时通讯软件、交友软件、协同工作软件、博客软件等等,不仅开始改变我们和别人打交道的方式,还开始改变我们获取、处理和传播知识的方式。比如博客所带来的那种“写作感”是互联网带给中国人的一大礼物,它让不少曾经拙于或者懒于写作的中国人开始孜孜不倦地敲键盘,悉心整理起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想和所学;人们也开始把博客作为获取知识的媒介,博客们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是权威,而只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写作有价值。而新出现的大家一起来写一个东西的“维基”技术又让人们真正在网络上合作起来去创造知识。虽然早已有了BBS、网络论坛这种大家一起讨论的场所,但是其区别就像Mountain说的“BBS易于展现讨论的线索,而wiki则长于反映共同的见解。”
从博客和维基百科身上,似乎能看到一种来自互联网的冲动——普通人在互联网上的写作开始从一种“个人发表”(发帖)转变为一种“个人出版”(借用网络知识研究者毛向辉的概念),后者更加强调作品的整体面貌和系统性,写作者们更加有勇气去肯定自己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权利。在其中,维基百科更开创性地试图鼓励普通人去过问“经典知识”的生产,并且,这种新的“经典”将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宽阔的胸襟。
石添小草说自己在读英文维基百科条目“儿童文学”时发现,其中列举的众多闻所未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竟没有自己从小熟悉的夏?D尊先生译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的《爱的教育》、《少年笔耕》、《万里寻亲记》这些了不起的作品,也没有关于这位作家的只言片语,更没有关于其他民族的儿童文学的内容。随后,他将亚米契斯和华语儿童文学的内容写入到“儿童文学”中,又将“亚米契斯”条目整个儿从意大利文翻译成英文。在他看来,这与其说是英文维基人们的眼界问题不如说文化上的“大美国”、“大英国”限制了他们对其他文化的涉猎。而维基百科应该能够带来一种启示,作为维基人应该以更开阔的胸襟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并诚恳地将在这种视野下的所见记录下来。
专家们撰写的百科全书从来就没有哪本完全摈弃了成见,成见就在专家们写什么和不写什么之间。石添小草在维基百科上的故事或许可以让专家们体会到流散于民间的知识对于“百科全书”这四个字的意义。问Lorenzarius他自己为什么参与维基百科,“因为我爱知识!”他干脆地答道,“能收集全人类的所有知识,然后让这些知识自由传递,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Lorenzarius构想的这种欢畅好似《巨人传》里的高康大出生时那句惊天动地的“喝!”,一个字踢开束缚,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和一付肠胃,知识和真理、爱情一起,为寻常人畅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