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55|回复: 40

[讨论] 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复制链接]

4

主题

20

帖子

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5
QQ
发表于 2006-6-28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里,本人只针对游戏行业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阐述一些浅薄的观点,并且就这些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广大游戏开发产业的同人给与支持,如果认为本人有哪些地方说的不对,请不惜批评指教。

中国游戏开发行业在坎坷中度过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这其中,我们不仅吸取了众多经验教训,而且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就全世界游戏开发行业的来看,这些成绩还不能算及格,我们所需要的走的路还很漫长,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游戏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游戏行业的顶梁柱,很多国家都有相当专业的人才进入了网游的开发领域,我们同他们的距离还相差甚远,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树立起我们行业内新的榜样,这些榜样需要摒弃行业内那些不良现象,能够为国内游戏开发行业树立起不逊于国际知名开发公司的榜样。

为此本人分析了国内游戏开发行业目前所存在的一些或隐或现的一些问题,希望这篇粗糙的文字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我对此不抱太大希望)。

正文

我国历史悠久,各个时期,各个朝代都有层出不穷的榜样,这些榜样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流传至今的榜样故事以有很多很多,从这些故事当中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响应,同理,对于我们现今的国内游戏开发产业来说,只要是利于行业发展的事物,就能和整个行业的从业者产生共鸣,因为我相信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也是希望这个产业能够越做越好,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世界上的游戏开发强国,我们的产品将会成为全世界游戏爱好者和开发者所欢迎甚至是崇拜的典范。

言归正传,个人认为,我们要树立的榜样应该具备以下这些特征。

1.        团队的榜样
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在我国游戏行业是个新兴的行业,是一个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行业,但是目前的从业状况并不理想,由于种种原因,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是凭着一时的热情进入的行业,缺乏对行业理性的认知,也有不少人是抱着滥竽充数的心态混进来的,认为这个行业是个淘金的好地方,这也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系,毕竟有经验的开发人员还是在少数,而且近几年很多投资商都把大把大把的资金送进了这个行业,这使得这个行业的人员薪水确实高于很多行业,但是,能拿得起这样高薪水的从业人员并不都是真正适合这个行业的人员,首先就是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这一点是我们和国际知名游戏软件开发公司最致命的差距,我国人口众多,为了进入一个能够良好发展的行业,很多人都是凭借着某种关系而硬挤进去的,往往这些人的在专业领域并不尽人因,而很多有能力或是有潜力的人却因为没有这样的关系而被排挤在门外无人问津,他们有的会为了进入行业而选择进入某些所谓的专业学院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也并没有起到更好的效果,首先这些所谓的学校就并不专业,而且学费昂贵,教师素质不尽人意,在这里我奉劝那些有热情并且有潜力的年轻人还不如潜下心来自学成才。

说到了从业的人员,就不自觉地联想到教育,还是回过头来继续说们的团队的榜样吧。

团队的榜样,是身在这个团队每一个人员都要明白的做事原则,他们可以不是全才,但是必须是真对于自己专长所能独挡一面的专才,团队精神是这些我们合作的前提,针对不同开发团队,团队精神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合作的态度,这个态度决定了团队是否具备开发出好产品潜力,或许我们的技术还不尽人意,但是我们凭借非凡的创意(毕竟游戏行业是一个创意行业)获得了众多玩家的认可,我认为这是很多新建立的团队都会有的想法,这是没错的,我们只有依靠很好的团队合作来实现这些产品,才能获得资金来补充我们技术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往往容易失败在合作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核心团队的核心人员来调整整个团队的状态,理顺开发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毕竟我们是为了理想走到一起的,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专业方面的不足,我们自身会有很多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良好的心态去向团队中其他成员去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内讧是绝对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团队也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团队成员不断磨合的,要经得起项目的考验,当项目取得成功时我们会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但是当项目失败时,我们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这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良,我们需要谦虚谨慎的开展自己的工作,这样经过一到两年的合作后,你会发现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团队雏形,这是团队赖以生存基础,这是产品不如良心循环的开端。
在此,我阐述一些我个人的观点。一个具备榜样素质的团队应该是团队成员具备良好的从业心态,拥有热情且不失理性,针对项目开发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反思和做出积极的调整,是一个具备学习型的团队组织,要针对项目结合每个成员的专业能力,统一开发理念,达到最好的开发状态。要建立起以核心成员为基础的管理机制,产品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2.文化的榜样
成熟的团队会寻找适合自己产品的文化理念,产品的文化是团队进入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可以针对一个文化的概念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这进一步明确了产品的方向性,很多国际知名的游戏开发公司或团队都有很好的产品文化理念,他们能够针对一个产品进行文化上的延续,也能针对一个文化理念来开发出优秀的产品,这是团队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验团队技术实力的重点。
在此,我阐述一些我个人的观点。要针对一个文化理念进行创作首先要求团队内的成员有驾驭这个文化理念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针对某方面的文化理念进行过了周密的创作和研究,一个产品最重要的延续性就来源于所选择的文化理念。我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对于这些文化方面的选择我们一定要理清思绪,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方面的创新,很多优秀的产品都会经历很长时间的前期的文化创作阶段(当然套用已有的文化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还是需要进行创新),但是就国内的游戏产品来说,我们缺失的环节太多,想一下子建立起这些文化方面的产品并不是一个团队能做到的,我们需要业内众多的团队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合作才能做出成效来,我们需要在各个文化层面找对适合自己团队发展的切入点,毕竟文化是可以进行再创作的,我们的产品是需要文化的传承的。
要树立文化的榜样,我们就应该重视文化,重视文化在游戏产品当中的地位,即便是吃炒冷饭,我们也要做的别人不同,冷饭也不是那么好炒的,我们要不断的在产品中加入新的元素,以适合玩家挑剔的胃口,在文化中找出适合产品发展的趋向。团队成员要不断学习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加入适合产品文化发展的新成员,或许他们能带来我们所看不到想不出的新想法来,一个好的文化产品是不应该局限某几个人组成的设计团队的,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3.产品的榜样
以文化为基础的产品,在经过团队成员不断的改良和创新后,我们会取得成功的产品案例,这些成功是和每个团队成员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好的产品,必定是能获得市场认可的,在市场认可的同时,在进行一些适当市场的推广(好的产品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节约更多的推广成本,这些宝贵的资源应该用于团队的建设而不是浪费在不必要的市场推广方面)会进一步巩固产品在市场上地位。就目前国内游戏开发行业来说,产品的在文化方面的延续我们做的并不好,盲目的网游化使的我们本来拥有好产品逐渐的被削弱,个人认为,网游化不如产品社区化(当然现在来看这个趋势也逐渐被众多的赚钱的网游产品所取代),我们错就错在没能很好的延续产品本身,产品的方面的良莠不齐,是众多国内老牌游戏开发公司所存在的共同问题,个人认为,这是他们没有巩固好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来说,盗版也确实影响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使我们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完全的依靠技术是不可取的),坚持系列产品的文化策略做的不够好,不能够把握好团队的人员离去所造成的产品上的损失。
在此,我阐述一些我个人的观点。结合上述提到的团队的榜样和文化的榜样,我认为我们需要有实力的开发团队或者公司认真的针对一款产品进行文化方面的延续,这个思路一定要活,要不断地改良产品本身,很好的利用调查等手段,对原创产品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新一轮的创新设计,不要太依赖于技术,技术应该是以产品发展为中心的,而不是产品发展依赖于技术,那样的话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牛角尖可是越钻越挤。针对现有的用户计算机配置不断的改良和优化产品本身,这也为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奠定坚实的基础。游戏开发是个创意行业,我们做的是产品,文化是我们开发产品的基础,团队是我们开发产品的保障,我希望广大从业人员能够认清这样的发展路线,为自己的发展做出客观且理性的定位。

结语:(欢迎大家填补结语的空缺)

4

主题

20

帖子

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呵呵,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年轻人别动不动就说钱,长点出息。
说出的话给自己留口气,那样活的时间会长点。

我说过,现在的行业的状况是做事比赚钱都要难,想赚钱的话全你去搞商业。
还有,没事儿多学点有用的东西,学到手的才叫能耐。

顺便问一下,你目前在那个城市工作啊?可以说么?

11

主题

130

帖子

13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2
发表于 2006-6-28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楼上2位都没说错。要我说,什么人干什么事,要赚钱的去赚钱,做榜样的去做榜样,互不影响。这个时代确实需要点阿Q精神,或者说阿Q生错了时代。

4

主题

20

帖子

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我觉得这个时代不需要阿Q,而且阿Q也没生错时代,楼上的第一句话说得很在理,“什么人干什么事,要赚钱的去赚钱,做榜样的去做榜样,互不影响”呵呵,典型的凑份子,你很爱国阿!

11

主题

130

帖子

13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2
发表于 2006-6-29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多一个阿Q就少一个跳楼的,跳楼还可能连累下面路过的,为啥多点阿Q不好呢。

4

主题

20

帖子

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阿Q是光说不练,现在光说不练的人已经不少了,我们现在要实打实做出点事儿来,该跳楼的人还是会跳的,那是被逼的。

4

主题

20

帖子

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你认为我打这么多字是很乐观的表现么?阿Q精神?那是病态的乐观,你认为我上边发表的文字,有自嘲的表现么?回帖也要看清主题~

11

主题

130

帖子

13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2
发表于 2006-6-29 0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我是说,我是阿Q,我有阿Q精神

4

主题

20

帖子

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0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哈哈

摘自网上的一篇文章,选自《中学语文》2002第二期

阿Q精神与儒家文化

鲁迅笔下的阿Q,显然是集国民性弱点之大成的不朽艺术典型。因为在阿Q精神(主要指阿Q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中,就包含了鲁迅心目中的盲目自大、自轻自践、主一奴根性、马马虎虎等等国民性的主要弱点。鲁迅就说过,他所以创造阿Q这一艺术典型,就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是阿Q,但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阿Q的影子。阿Q精神可以说是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几千年封建文化濡染而形成的某种消极的普遍性的心态。只是这种心态在阿Q身上得到了显性的表达,而在许多国人身上,却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集体无意识。

我认为构成阿Q性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悲哀的残余”。而这种“悲哀的残余”作为民族性格中的负面因素,是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几千年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渗透到了每个国人的意识深处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发端于孔圣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由此而形成的“忠”“孝”情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古人的跪官吏以及今人的怕官都是这种等级观念的表现。说穿了,人的等级的划分是以权势为依据的。鲁迅说:“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却奴性十足。……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这种以权势为分野的人的等级必然导致国人的“主一奴”两重性。每一个人都处于等级链条的中间环节。这种地位的先天性必然导致性格的两重性。阿Q面见县官时膝盖不由自主地下跪,对赵太爷的敬畏以及梦想革命成功后成为宋庄主人时的神气,实际上是这种“主一奴”两重性的生动刻画。而自古至今的“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溜须拍马”种种丑态又何尝不是阿Q精神的表现呢?所以阿Q不管出现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认为是在写自己。只是没有人会说出来罢了。今天,读《阿Q正传》的人,又有几人敢说我们的身上绝对没有阿Q的影子?

这种“主一奴”根性产生了自轻自贱、欺弱怕硬的心态。失势时,在主子面前最易产生对自己命运不济的或自怨自艾,或自轻自贱(阿Q取这种行状);在有权有势者强有力者面前显奴相,对比自己弱小者则敢于施以凌辱,正如鲁迅所说的“在凶兽面前显羊相,在羊面前显凶兽相”。难怪阿Q会因自己挨了赵太爷这样有身份的人的打而颇觉自傲,而在对小尼姑的欺侮中得到另一种快慰。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面子观”的形成与中国人性格中的“主一奴”两重性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只有做了“主子”就会有权有势,才会威风八面,受人尊崇,才算有了面子。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要面子”实际上是只讲表面形式,而忽略实际利益的自欺与自大。如阿Q被赵太爷打骂之后,就以“儿子打老子”消解屈辱而马上显得很得意。所以,很多时候“要面子”往往陷入自欺,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不要脸”。而这种因“面子”而产生的自大自欺,自然地形成了所谓君子、小人之分,能够保得一份华面,才能称得上君子,而小人则往往是道德的卑贱者。所以,主人与奴隶是将人从权势角度进行区分,而君子、小人则是从精神道德上进行划分。我是君子,自然是傲视一切小人了。为保君子之名,性命自然也是可以丢的。在孔夫子的七十二高徒中,深得孔子思想精髓的子路,在一次战斗中,帽子被人打掉了。面对强敌,子路居然毫不畏惧,跳下车,捡了帽子,认真地戴好,在敌人的刀枪之下,大声背诵孔子的“君子死,冠不免”,然后从容就义。中国人为重名誉而轻视一切,“人活一口气”,“重名轻利”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难得糊涂”使人们回避现实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阿Q的回避现实而获得自欺的快慰,是何等相似。“知足常乐”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哲学,因知足而暂得精神抚慰而安于现状。而这种精神追求的胜利,说的就是中国人的所谓的面子观。阿Q用了一套精神胜利法而并未觉得生活的苦痛。他将人生的许多痛苦和无奈通过自大、自欺而并不自知进行了彻底的消解。而我们的古圣人不也是一直希望我们清心寡欲吗?而达到这一人生境界,进行纯粹精神的抚慰便是唯一便利的通途。说到底,阿Q的精神胜利和古圣人谆谆教导的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麻醉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精神胜利法的形成过程,也看到了许多弱小者在黑暗社会中求得生存方式的某种渊源。

回望历史,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等级制度的专制下,遭受的压迫与屈辱是太多太多了。要记住并堆积这些压迫屈辱,是不堪重负的。面对屈辱史,要么奋起反抗,但历朝历代,许多次的农民起义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要么忍气吞气,但这种生活是何等艰难而痛苦。所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尽快忘记这些压迫屈辱,求得较为长久的“苟安”,采取“瞒与骗”,久而久之而麻醉了自己的灵魂,在压迫屈辱面前无动于衷,易于忘却。如阿Q向吴妈求爱后挨打,但他很快忘却自己的失败和屈辱,像看别人的笑话一样观看自己的热闹。阿Q的健忘让他活得轻松、自在。他将自己摆在当然的奴隶地位而全然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历史的健忘却会让我们这个民族失去许多应有的沉重。历史,应让国人记住许多失败和屈辱,许多辛酸和无奈,许多罪恶和残暴,让后代在对历史的质疑中反省历史的消极沉淀,从而使我们的民族变得智慧,使我们的历史进程多一些亮色而少一些悲凉。

由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产生是我们民族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等级观念,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和反复强化所形成的深层结构,它几乎成为这个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深藏于国人的记忆深处。所以,我们说,虽然产生阿Q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要让阿Q死去,让阿Q精神从我们现代人身上消失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清除过程的。

中国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这种“主一奴”双重性,是几千年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产物。如果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观照,可以说,是中国人往往过于注重自己在社会群体关系中的位置而忽视了作为个体意识存在的结果。对于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人来说,是应该可以摆脱这种单纯的具有社会关系的失去自我的人,而真正从“立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从而从这种“主一奴”阴影中走出来,成为独立而精神自由的人。鲁迅先生说,立国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坟·文化偏至论》)。在封建等级制度业已消亡的今天,如果我们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意识到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可能消除积淀几千年的“主——奴”劣根性,而让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为历史的陈迹的。

  【注释】

  ①《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2页。

  ②《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谚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4

主题

20

帖子

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0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游戏行业需要榜样

还有一篇

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

——读鲁迅的《阿Q正传》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在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难怪《阿Q正传》一出版,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为鲁迅是在专门讽刺他。这种强烈的反应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小说成功的原因。正因为鲁迅把我们国人的病态灵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来,只要这病态尚未根除,《阿Q正传》就仍然能强有力地震撼读者。

  鲁迅写阿Q,当然是为了刻画民族的精神病态。但是,他把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同时还具有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以一种概括的方式表现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形。这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在,但由于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没有人能以这样透彻的笔力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因此,《阿Q正传》的这一部分也就还是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

  小说的第七章,一开头就讲到辛亥革命,讲到半夜里一只大船,载着城里举人老爷的财物靠上了赵太爷家的河埠头。这个细节意味深长,它是一个暗示:革命一起,城里的老爷们便要到乡下的赵太爷们那里去找依靠,这就说明了,大大小小的未庄正构成了中国各级专制的统治基础,倘若赵太爷们在未庄的权威依然如旧,那城里形形色色的举人老爷也就不会真正被推翻。

  未庄的情形究竟怎样呢?当革命的消息刚刚传到时,赵太爷们着实惊慌过一阵子。当阿Q大声叫嚷“造反了!造反了!”的时候,赵太爷竟怯怯地迎着低声叫他“老Q”,赵白眼们也惴惴地想去探他的口风,就仿佛真的乾坤倒转,转到阿Q来执掌生杀大权了一样。但是,这实际上却是一种错觉,就像阿Q当天晚上在土谷词里所做的那个美妙的梦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幻觉。真实的情况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迅速地勾结起来,一面到尼姑庵里去砸龙牌,顺便发一笔革命财,偷去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一面又由假洋鬼子进城去,花四块洋钱买来一个自由党的徽章,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了。而那昨天还在洋洋自得的阿Q反倒遭到假洋鬼子的斥骂,不准革命,依旧像从前一样被赵太爷们踩在脚底下。

  既然未庄是这样,城里也就可想而知。从小说的第八章开始,作者就写到城里传来的消息,说是知县大老爷,举人老爷和老把总全部换了名目,维持原状,依然是他们在执掌政权。而到第九章里,更写到阿Q被抓进城去,当作强盗枪毙了。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严酷的真实,除了剪辫子以外,其他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受苦人甚至更加受苦,阿Q的杀头自然是一例,而那与阿Q同牢房的农民的诉说(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就更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了在辛亥革命之后,专制势力是如何变本加厉地盘剥人民。

  这是鲁迅的又一个成功之处。他把未庄写成了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阿Q的遭遇更成为了无数贫苦农民苦难命运的象征。辛亥革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归于破灭,随着举人老爷的重新上台,阿Q们的苦难反而愈益加重。这并不是鲁迅看问题过于阴暗,而是因为在未庄,没有人能对赵太爷构成真正的威胁。在这方面,作者对阿Q式的革命的刻画是极为深刻的,当农民尚处在种种精神愚昧的重压下面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地改变他们,并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真正有力的支持的。鲁迅在写完《阿Q正传》之后说过,今后倘有革命,就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而他在《阿Q正传》里已经写得很清楚,只要广大农村还是只有阿Q式的革命党,那任何革命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阿Q支撑着赵大爷的专制,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如此,当革命爆发之后依然是如此。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精神病态的刻画是和对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的揭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惟其对前一方面的刻画非常深刻,对后一方面的揭示才那样令人信服。

  作家打算在作品中表达什么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将要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既然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征。因此,象征的形式就势必会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事实上,不但阿Q这个人物是象征,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赵太爷,尤其是那个小D,以及小说结尾那些叹惜自已“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意味。就是未庄本身,不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极其真实的缩影吗?

  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这在小说对阿Q那种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倘说它们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病态,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征的意义上,而不是就这细节本身来说的。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化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可以说,象征意味越是浓厚的人物和情节,小说在描写的时候,就越是频繁地使用夸张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这样,小D和阿Q的那一场“龙虎斗”也是如此。在以前和此后的许多作品中,鲁迅都是用写实的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可在《阿Q正传》中,他却大量使用了这种大幅度的夸张的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把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

一九八四年五月上海

此文原载于王晓明随笔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5-8-14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