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距亚利桑那州塞多纳市地面4736英尺的高空,薄暮的昏黄笼罩了苍穹与大地。我驾驶着塞斯纳172型飞机准备在塞多纳机场降落,现在的风速4节,风向35度,飞行速度70节。
为了准确降落在跑道上,我需要调整方向舵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与空气乱流做抗争,与芝麻点大小的跑道视野较量。
下降1000多英尺后,打开飞机襟翼,根据飞行高度与速度适时调整襟翼的角度,油门也得控制,小了飞机提前落地,大了直接跟地面来个狗吃屎。
无论飞行多少次,滑轮与坚硬地面触碰的那一刻,心里还是不由得咯噔了一下,随即紧绷的情绪舒缓开来。
这只是一项小型飞机的降落课程,与之相比,大型客机密密麻麻的仪表盘与事无巨细的降落准备让人退避三舍。
波音737驾驶舱,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
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人沉浸在《微软飞行模拟 2020》的世界里,寻求着翱翔天际、漫游世界的喜悦。
从1982年的第一款《微软飞行模拟》到2020年的最新作,微软飞行模拟近四十年的成长史也是模拟器游戏的演变史。在各类沙雕模拟器、走路模拟器层出不穷的当下,偏写实的硬核模拟器游戏依旧固守着自己的江山。
世界那么大,你真的能去看看
“真实飞机怎么操作,游戏里你就怎么操作。”
IGN美国的编辑Seth Macy给《微软飞行模拟》打了满分。作为一名曾在空军服役过的玩家,他对于这款“模拟器”的评价看起来要可靠几分,
他在评测中如此说道,“游戏中的数字化仪器与现实别无二致……我根据网上下载的飞机操作手册来操控游戏中的飞机,没想到这法子真的可行。”
力求真实,《微软飞行模拟》的方方面面都透露着这样的气息。
比如利用实物3D扫描或根据制造商提供的AutoCAD 设计文件做成的飞机模型:
比如1:1打造的舱内布局,仪表盘的所有按钮都能互动,且与现实中的功能一一对应:
TBM系飞机驾驶舱
比如建立在2PB数据(地图数据,总数据70PB)之上的地球表面全貌:
世界那么大,你真的能去“看看”
比如天气应用程序Meteoblue合作搭建实时天气系统,从地面到天气全方位还原真实世界:
来源:DICE 游戏摄影师 PetriLevalahti
从各个角度看,《微软飞行模拟》都堪称用户级别中最全面且专业的飞行模拟器。它难以称得上是一款游戏,没有赛车游戏中常见的生涯、任务模式,它纯粹得只剩下“模拟”这一要素,只不过,开飞机环游地球这件事,本身就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了。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微软飞行模拟》的取胜之道,但这个“极”字背后,却是多项技术性的突破。
融合多项顶尖技术的飞行模拟器
在游戏中开飞机这件事并不新奇,《Prepar3D》、《微软飞行模拟X》对于整个飞行过程的还原已足够真实,真实到可以充当航空专业的练习软件。每一部新飞行模拟器的出现,并没有对操作逻辑做出太多变更,而是在图形上做大幅度的升级迭代。
《微软飞行模拟》1982-2020系列进化史
但对于游戏开发工作室Asobo来说,《微软飞行模拟2020》不能仅仅只是画面提升那么简单,优化工作同样重要。为此,他们采用了延迟渲染技术,“在过去,渲染一架飞机的某个部位时,会在同一时间处理所有的阴影与光照。但现在,我们能够在保证整体观感稳定的前提下,把光照、反射等过程安排在渲染过程的后端位置。”Asobo的首席执行官Sebastian Wloch如是说道。
技术的提升也带来也一些玩法上的变更,更准确地说是真实性的提升。Asobo在飞机机身表面设置了1000多个虚拟受力点来模拟飞机飞行时的空气动力影响,飞机的飞行姿态会根据气流变化。这一方面再往下延伸的话,还能扯到开发团队对于整个地球大气气候的模拟。
《微软飞行模拟》的另一个技术奇迹是1:1还原地球表面。
其中涉及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卫星地图、机器学习、云计算。
《微软飞行模拟》的地图设计主要包括三大块,手工制作的,程序生成的以及摄影测绘生成的。整个地表数据以微软自家的Bing地图为基础,虽然Bing地图在3D地图上胜过谷歌地图一筹,但它也只能提供400个精确的城市数据。
大量的地表数据还是要依赖机器学习。来自奥地利的Blackshark承担了这项任务,他们用2D卫星图形构建了15亿座建筑物,机器学习帮助Blackshark解决了建筑物占地面积以及高度的问题。但还原地表与建筑的真实样貌,这件事绝不是机器学习就能轻松概括,面对媒体采访时,Blackshark还是藏了一手。
官方利用无人机观察地面建筑
高达70PB的地表数据如何传输到用户终端同样是个问题。Asobo利用微软的Project xCloud 云服务来处理数据传输问题,他们将地形细节分为20 个层级,视玩家网络情况进行数据传输。
一部《微软飞行模拟2020》,背后是微软这种科技巨头的资源整合,是全世界多个工作室的协力合作,技术、资源缺一不可。它更是打通了现实世界的航空产业,与多家航空公司达成合作。
这一切只是为了“真实”。真实到还原每一架飞机的操作流程,还原地球表面的每一个角落。
但它又不强求每个玩家成为“机长”,从“全模拟”到“全自动”,游戏提供了多个难度等级,即便把Xbox作为输入设备,也能完成一系列起飞、降落操作。从硬核到休闲,每个玩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硬核模拟器,严肃游戏的一面
从1927年的实体模拟机到1976年的数字模拟程序,飞行模拟器的历史由来已久,它同时也是严肃游戏的开山鼻祖。
模拟器游戏并不天然是承担教育意义的严肃游戏,但它的诞生确实与教育脱不开干系。因为它的核心就是模拟“真实”。
早期的模拟器游戏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专业知识。专注于研发各种专业模拟游戏的Maxis工作室曾制作过《模拟城市》、《模拟炼油厂》等脍炙人口、甚至是改变人们游戏认知的游戏,1992年美国医疗改革之际,他们做了一款模拟医疗的游戏,“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人读过手册后再开始玩游戏”,游戏制作人约翰·希尔斯这句话直接印证了游戏的硬核程度。
SimHealth,模拟医疗,1994年
《模拟医疗》与《双点医院》,同样是医疗题材的模拟经营游戏,调性却天差地别。
不仅仅是调性,市场规模也是截然不同,然而前者的制作难度却远高于后者。
从成本到收入,不难解释为何模拟器游戏逐步从严肃走向沙雕。《小偷模拟器》、《模拟山羊》、《无题大鹅模拟》……无一不是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而硬核模拟器,则渐渐向严肃游戏靠拢,就像Maxis工作室的约翰·希尔斯所追求的,游戏不仅仅是一项娱乐,它能够反过来启发人们看世界的方式。
可惜,希尔斯的严肃模拟器更贴近B端,它们太过于专业而与时代的节奏、玩家的娱乐心态相脱节。
严肃模拟器需要在硬核跟休闲玩家之间找到了一条适用的途径,就像《微软飞行模拟2020》一样。
真正的寓教于乐
人们真的能在游戏里面学到知识吗?
大概率不能。但它能够成为一个知识学习的诱发器,又或者成为一个巩固已有知识的教科书。《大航海时代》系列、《刺客信条》系列,大量的历史题材游戏验证了该点。
玩家在魂系列里研究西方的建筑艺术、骑士文化,在《对马岛之魂》中探讨武士道、剑戟片、蒙日战争,在《微软飞行模拟》中学开飞机,游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知识载体,游戏越出色,考究越详细,它的文化传播能力越明显,近日的《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典例。
《对马岛之魂》设定图,游戏是一种绝佳的文化载体,前提是游戏够出色
真正受欢迎的严肃模拟器往往在教育与娱乐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的教育不是“填鸭子”式的知识传播,在游戏中穿插一堆百科全书式的文案,它的娱乐也不是脱离教育的娱乐,游戏的过程必然能带来思考,同时伴随着挑战的愉悦。
这比沙雕模拟器要难得多。开发者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将其改造成合理的游戏形式,让模拟本身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忠实反映文化的模式。”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写道。笔者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说法,但电子游戏领域的模拟器游戏与麦克卢汉口中的“游戏”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一方面它是现实的反映,是社会规则的延伸,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调剂,让人们从日常中解脱出来。
主打铁道经营模拟的《Railway Empire》,融入赛车改造的《F1 2019》,教你如何开深海潜艇的《UBOAT》,严肃模拟器的特色就是它里面掺杂的是不糊弄人的专业知识,是切实的现实反映,是虚拟而真实的人生/职业体验器。
为硬核模拟器付费的玩家
《装机模拟器》一个月销量破10万,《欧洲卡车模拟2》累计销量逾500万(还有一大堆DLC未计算在内),《农场模拟》系列累积销量逾2500万……
《农场模拟》甚至有自己的电竞赛事
娱乐成分无法与沙雕模拟器相媲美的硬核模拟器靠什么活着?
它毫无疑问应该被归纳为利基游戏——只针对某一类群体的专业游戏。
购买《欧洲卡车模拟》的多为35岁以上、从事运输行业的玩家,购买《农场模拟》的多为农业从业者,《微软飞行模拟》则在飞行员群体中走俏。
更重要的是,这群人通常只买同个类型的游戏,这些厂商通常也只做一个游戏/系列。
专业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市场的认可,一种全天下只此一家的独占性。
幸运的是,这种专业上的隔阂逐渐消融,硬核模拟器在普通的玩家群体中也有一定的接受度。无论是《欧洲卡车模拟》的开发商SCS Software还是《农场模拟》的开发商Giants Software均表示近年来有大量的年轻玩家购买他们的游戏。
简单地剖析的话,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1.游戏的专业性提供了足够的广度与深度。
开飞机、开农机、开卡车,又或者是不同的鱼竿钓不同的鱼(钓鱼模拟器),不同的猎枪捕猎不同的动物(猎人:荒野的呼唤),丰富的工具与还原现实的专业性为玩家提供了往下钻研的空间;
2.在模拟之外的乐趣。
开飞机、开潜艇、开卡车的都是同一类人,俗称看风景的人。没有什么比天空的浩瀚、大海的深邃、消失的道路延伸线更迷人的了。
不过,在《坎巴拉太空计划》中,你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这是一款要求玩家把火箭发射到太空中的模拟游戏,它的硬核程度不下于以上提到的任何模拟器。
据传言,游戏被纳入了西北工业大学的选修课。
与其他硬核模拟器不同的是它的自由度,它是沙盒建造游戏与飞行模拟游戏的结合体,同时也是沙雕与严肃游戏的结合体。
只要能上天就行,来源:bilibili
它成功地把一款需要专业知识支撑的游戏推向了大众玩家。
要说为什么的话,就是它基于现实,却又给了玩家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
来自日本动画的一个启发
“一部萌豚番凭什么比XX还要火?”
2018年《摇曳露营△》上映时,有网友发出了类似的疑惑。
《摇曳露营△》确实火得一塌糊涂,不仅引起了一波露营热潮,还带来了大量的周边、实物消费,女主同款电动车半个月卖到脱销。
因为它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萌豚番”(意指以萌系女角为卖点、没有太多实质故事内容的动画),在轻松休闲的日常打趣中,它灌输了大量的专业露营知识。这种做法在后来的《今天你遭难了吗》、《放学后海堤日记》等动画均有出现,但热度未能盖过《摇曳露营△》。
为专业的知识裹上一层诱人的外部包装,这是来自《摇曳露营△》的启发,就像包裹药物的那一层糖衣。
但它的目的不在于传授那些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更像一个支撑着作品的、必不可少的底蕴。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硬核模拟器,它不是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严肃游戏,它需要一个足够有趣的玩法来包裹它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它要向内挖掘知识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它又要向外拓展游戏的趣味点。
任何游戏本身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拆解规则、适应规则、利用规则,游戏本身就是思考。而硬核模拟器就是游戏学习过程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问题是,如何勾起玩家尤其是非题材受众的学习兴趣,又如何保持玩家的学习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