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788|回复: 29

[讨论] 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复制链接]

21

主题

304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QQ
发表于 2007-7-6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此文便简单谈谈其在游戏中的应用。

一 神话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里,神话占了非常重要的一块。通过神话,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民俗、宗教、社会结构等等状况,甚至可以对历史的考据起到一定的作用。与西方的神话相比,中国的神话缺乏系统性是制约了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国神话拥有各种各样的的世界观系统、英雄人物和一系列典型事件,也就可以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游戏中。

1、  作为游戏背景。

相对于历史上的三国,中国的神话贡献了好几个广为人们所熟知或者五彩缤纷的背景。这其中包括五帝背景、封神背景(商、周)、西游背景(唐)、聊斋背景(明)、蜀山背景等。

五帝背景主要是指三皇五帝时期。其中包括了五帝的轮番崛起、共工祝融的大战、炎帝黄帝的大战、黄帝蚩尤的大战、黄帝刑天的大战。这些战争使整个时期波澜壮阔,加上五帝所辖部落:苗蛮部落、流沙部落、玄水部落、九夷部落、华夏部落特点的完全不同。以及伏羲定八卦、炎帝尝百草、黄帝定阴阳五行等等因素。使得这个时代充满了游戏的张力。

封神背景主要来源于小说《封神演义》。封神榜的存在使得这个背景先天就有一种收集的因素在内,加上坐骑、法宝、阵法的频繁出现,使得游戏中的相关系统都变得浑然天成。特别是法宝和阵法。整个封神,名号响亮的法宝就有近百种,其中包括召唤型、动物型、物理攻击、魂魄锁定、捕捉型、防御性……可谓应有尽有。而阵法以及破阵也可以算是小说的一个重点。这个背景还好在天然就有对立:周和商的对立、阐和截的对立、西方(特指西方教,可延伸)和中土地对立。

西游背景主要来源于小说《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加上电视、小说的轰炸,这个背景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大到主角孙悟空,小到精细鬼、伶俐鬼这样的妖怪,无不耳熟能详。整个世界分四个州,取经所走之路描述了丝绸之路一带的风情。加上佛教体系,地仙、金仙等仙家体系,天宫、龙宫等司神体系,无不为游戏提供了现成的素材。

聊斋背景主要是一个鬼狐的背景,尤以其中的美女闻名。聂小倩和书生人鬼相恋、娇娜乃最早的红粉知己、香玉痴情、婴宁娇憨、连琐慧黠等等,各具特色。加上画皮、鬼判广为人知的故事,故事性不愁。另外聊斋每个故事基本都有地名,构筑出狐女、鬼仙、剑侠、书生、术人等活跃的聊斋世界也非难事。若能与《镜花缘》的世界融合,就可以起名美女ONLINE了……

蜀山背景主要来源于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系列,主要优点是各种设定齐全。其中包括人物、法宝、天书、法、丹、御剑等等,方便游戏的利用。缺点在于知名度有限。个人对此不熟悉,不做过多评论。

除了以上这几个大背景之外,还有一些别的神话背景,比如楚神话体系、昆仑体系、少数民族神话体系等,不赘述。

而背景的公式性写法如下:1、神魔大战,人类夹中间;2、魔族入侵,人助神抗魔;3、神迁怒于人,人逆天自救。

2、  作为游戏素材

我们可以从神话中搜集到各种各样我们可能用到的素材。下面以上面说到的背景举例。

首先,可以收集到各种地理素材。比如:

玉泉山、夹龙山、金庭山、九仙山等都来源于封神;

蛇盘山鹰愁涧、黑风山黑风洞、枯松涧火云洞等都来源于西游;

龙虎山、兰若寺、劳山等来源于聊斋。

其次,可以收集到各种人物。比如:

杨森,封神演义,来自西海九龙岛,骑狻猊,九龙岛四圣之一,被遁龙桩所擒,金吒斩之。

百花羞,西游记,宝象国三公主。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奎木狼私通,思凡先下天界。

青凤,聊斋志异-青凤,狐女。狂生耿去病见青凤不能忘情,然其叔父阻,后从犬口救一狐乃青凤,遂相守

最后,还可以收集各种法宝、法术、阵法、文化体系,从略了。平时多做一些收集,等到作游戏时非常有用

3、 作为任务等游戏内容

中国神话故事各式各样。上至远古神话,下至志怪小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游戏内有相应神话NPC,可以重演。如果没有该NPC,也可以套用,甚至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演绎。前面两种比较简单,只说一下最后一种方法。例如:

西游中瞌睡虫可以让人睡觉+楚神话中楚襄王梦会巫山神女=要见巫山神女,先得到瞌睡虫。这样的联系算合情合理,可以多加利用。神话本身就是想象,在这个基础上的再创作也很容易被玩家接受。

二 哲学

在哲学方面,关于把某种世界观、方法论融入游戏的深度应用,就不做探讨了,毕竟中国的网络游戏还远没有走到那一步,只说一些肤浅的东西。

1、作为游戏职业(阵营)

中国的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虽说百家争鸣,但司马谈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很有代表性。

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可以说阴阳两极构成了整个世界。通俗地说法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然后就不断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世界。具体到游戏的运用,阴阳家可以是一个法师,通过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的组成、偏移定性定量的构筑出整个法术体系。

而阴阳家多来源于方士。方士的术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烧龟壳)、杂占、形法(风水)六种,其对于整个法术体系是个很好的补充。

第二是儒家。儒家大多来源于文士。在典籍、音乐方面有专长。

第三是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自称“墨者”。墨子及其门徒出身于侠。但普通的游侠只要得到酬谢,那就不论什么仗他们都打(相当于佣兵);他们则讲究非攻,以防守著名。所以说游侠和墨者作为战士的两个分支也算合情合理

第四是名家。专注于所谓的“名”、“实”之辨。名家主要来源于辨者,如此想来,诸葛亮舌战群儒实在有名家之风啊。而公孙龙著名的“”白马非马便是名家的经典论断。

第五是法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法家主要来源于各国的法述之士

第六是道德家。简称“道家”。多为当时的隐者

可以看出,这些哲学分类,非常符合某些职业设定。

而其后还有佛教、禅宗、、新道家玄学、新儒家理学、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等,开展了轰轰列列的转职、兼职、进阶职业的活动……

2、作为行为判断

在一个想要RP的游戏中,为了能很好的角色扮演,在现下的条件下,只有增加规则以及限制,而哲学可以形而上的起到这个作用。例如:

游戏中每人每天有一次评价的机会。分为儒评价、名评价和墨评价。当你拿着这个评价在游戏中见到充满“仁爱”的人,你可以给他的儒评价+1,或者你看到吵架吵得很厉害,吵得很有“水平”的人,给他一个名评价(好名和恶名),再有,你看到守城或者打怪防守很稳健的人,给他一个墨评价。这样通过全服务器参与的方式,到最后取前几名,通过超女的方式决出冠军。让身上的标记给自己平时的行为打上记号,也就潜移默化的将一些风气带入了服务器。

3、 作为国家或者帮派政体

在《文明》系列游戏中,国家的发展可以选择不同的政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对于处于一个时间截面的网络游戏,可以用哲学思想代替政体。选择某哲学思想需要相应的条件,通过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哲学思想来提高发展速度。同时由于国家或帮派的哲学思想与成员自身的哲学思想可能发生冲突,因此怎么控制国家或帮派内的人员构成以及怎么和别的国家或帮派进行合作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1

主题

304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以前放在Blog的一篇文章。
最近也一直没有时间继续写下面的,先放出来,讨论一下吧

顺便做个广告
YY群:35670754
把YY变成一种有益的活动。
本文某点受到群内 魂魄追风 的启发,也鸣谢一下

最后,转载的人最少给我发个站内信吧……以前的文章有的就转到我从来都不知道的地方去了

83

主题

281

帖子

3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9
发表于 2007-7-6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而公孙龙著名的“”白马非马便是名家的经典论断

白马非马的是韩非子

83

主题

281

帖子

3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9
发表于 2007-7-6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补充一下对诸子百家的个人看法

1。道家: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强调个人修养不注重人际交往,他们比较关心的是如何修心养性陶冶性情来延长自己的寿命,所以比较偏向练丹修道方面,楼主所说的“阴阳家”和“方士”其实可以算做道家的一个分支。正因为他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所以主张以“道”治国的统治者(汉初刘邦到西汉窦太后)都强调休养生息,不予苛政不以法治,不强迫子民遵守太多的法纪,也不推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道德标准,而是放任自流你们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2。法家:与道家的政治主张截然相反,以韩非子(“白马非马”的主人公)为首的法家提倡以法治国,用严刑峻法来约束百姓的一言一行,把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都明确落实在法律条文上,以此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秦朝算是历史上推行法治的典型代表,秦始皇所颁布的厉法竹简据说装满了整整一座宫殿,刘邦入关以后听取萧何的意见逆其道而行,废除所有厉法提出“约法三章”(算是道家政治主张的浓缩版)。也许是因为法规颁布主观性太强,犯什么法要大办犯什么法要小办都全凭法家一张嘴,而法规本身就是无聊的文字游戏(比如“白马非马”),所以造就了历史上很多诡辩之士,也就是楼主所说的“名家”“辩者”之流,其实都可以算是法家的分支;

3.儒家:从政治主张来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真的就介于“道家”和“法家”之间,它不是明确的限制你的言行,用严刑厉法来约束你;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好坏善恶都不发表意见,任你自生自灭。而是把它认为是对的是正确的道德规范以教育的形式来传播出去(换句话说就是洗脑),告诉你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你出于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自觉地去遵守。这种政治观念的实施比较特殊,必须与教育挂钩从小就灌输思想,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要先兴办太学普及教育,因为没有一整套配套的教育措施,这个政治理念根本贯彻不下去。所以,楼主所说的“道德家”准确来说应该归为儒家。

从被推崇为治国思想的先后顺序来看:先是战国春秋百家争鸣,到战国后期儒家思想略占上风(主要是孔孟的礼学被周室所推崇后推广至各诸侯),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焚书坑儒主张法治,再到因苛政厉法爆发农民起义,刘邦得天下改尊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最后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得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核心思想。尽管其后又多有反复,道家和法家都曾重新抬头但很快又因改朝换代而消亡下去,最终还是以儒家治国为正宗。

可能单就政治主张来划分三家学说有点片面了,而且应用到游戏里的可能性不大,但希望大家有理解这一点: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所以能百家争鸣,完全是为了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被当权者所采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那么纯粹地学术交流。

至于楼主提到的另外一派:墨家,小弟自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在此不再罗嗦。

83

主题

281

帖子

3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9
发表于 2007-7-6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从《墨攻》谈墨家思想  

《墨攻》已经上映快一年了,那时候就想写点什么,时间关系一直未能如愿,近日和几个同事闲聊时谈到这部电影,颇有感慨。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我本身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作为商业片而言,无论场面规模还是明星阵容,它本身都算不上成功之作。我喜欢的只是它的原著,一部日本漫画《墨子攻略》。电影版出于商业票房的考虑,对原著中很多有深度内涵的东西做了大幅度地删减,而对其战争场面爱情情节做了强化,已经远远失去了原著本身的味道。

原著漫画本身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不单是对战略战术应用的设计,更重要地是对人物矛盾冲突的刻画和对人性的刨析反思。据说该漫画的故事情节已被日本的某家商业学院选作教材,主人公革离被视为商场中职业经理人的典型代表,他临危授命接管一家已经濒临绝境的企业“梁城”,对上得不到董事会(以“梁王”为首的王公贵族)的信任支持,对下得不到员工(军民)的拥戴信赖,如何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所有人的信任,如何处理企业内部上下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处理管理层内部之间明争暗斗的政治关系,下如何能让军民上下一心共渡难关,有太多太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而这些都还不是最令我感兴趣的,真正吸引我的是原著中主人公革离对墨家思想的反思。电影中的革离是受墨家的派遣来助守梁城,而事实上,原著中的革离是因为对墨家“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产生质疑,被视为不够坚贞而逐出师门,沦落至梁城才挺身而出。而令革离质疑的地方其实在电影的后段中也有所表现,那就是:“兼爱,要爱天下人却不能爱自己所爱的人;非攻,要用杀戮来制止杀戮,哪到底是攻还是不攻?”

也许有些人对这句话不太理解。因为墨家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就是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都要一视同仁,但正因为这样就不能有自己的“私爱”,否则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要去牺牲其他的人就算不上“兼爱”,也就是“要爱天下人却不能爱自己所爱的人”。

所谓“非攻”就是要制止杀戮和平相处,但是要制止杀戮就不得不自己去杀戮,用杀戮来制止杀戮,那作为去制止的一方算不算杀戮?也就是“要用杀戮来制止杀戮,哪到底是攻还是不攻?”

其实,这确实是墨家思想理论中自我矛盾的地方。墨家思想的核心标准其实就是“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先人后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港剧《寻秦记》中曾经出现过的经典台词:“家有十兄弟,九个好吃懒做,剩下的那一个要怎么做?他只能加倍地努力,养活其他的九个兄弟”。这个其实就是对墨子精神的最好概括:不管其他人如何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尽好自己的责任。

而正是由于这种天下为先的责任令墨子的一生都处于尴尬两难的局面。终其一生,都在为结束战争寻求和平而四处奔波,帮助弱国抵抗强国,为各弱国呕心沥血却每每被人出卖——从这点而言,革离算得上是墨子的一个缩影。

革离是否真有其人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在战国时期,以墨子为首的众弟子确实遵从“兼爱”“非攻”的师训到处锄强扶弱,帮助弱国守城,故有墨者守城之说。但是历史上的墨家,远没有漫画和电影所夸张的那些谋略(真正谈得上谋略的是兵家孙子),更多地是依靠责任和精神来感化守城的军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但不得不说,这算得上是战国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一支奇兵:谁弱帮谁,谁强打谁!若能为七雄的任意一家所用,其力量都是不容小窥的。

21

主题

304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之所以分为那六种,是因为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而白马非马是谁的诡论,应该算是定案吧。何来韩非子之说

我只是说一些在游戏的粗浅应用,对于诸子百家的认识实在是不如阁下:)

83

主题

281

帖子

3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9
发表于 2007-7-6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白马非马”论
   读偶读《墨子》《韩非子》见白马非马踪迹,特写出为大家一笑。
  
   一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 ----《墨子*小取》
  
     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
  
      生平: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 476 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是 “宋之大夫” ,《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墨子生平,摘自潇湘信息网)
  
   觉得《墨子*小取》中的这几个文字,点破了白马非马论的雏形。
  
   二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复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末年赵国人。著作有《公孙龙子》。战国末年赵国人,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白马非马”论是留给后人的哲学命题,引发了二千多年的哲学思辩。
    白马论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迹府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 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矣,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著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辱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 齐王曰:‘不可。’尹文曰:‘臣窃观下吏之理齐,其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辱之,故因除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焉。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公孙龙子》
  
   白马非马论的阐述。是”白马非马“论的大成时期。
  
   三
  
  
  
   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这人究竟是谁,不得而知。(有关资料显示为公孙龙。)但是可以清楚的知道,有人已经开始宣传这种思想了。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世家,战国后期,为躲避战乱,全家迁至今驻马店市西平县酒店镇的韩棠村。然而,身为贵族的韩非子却并不是纨绔子弟,而是从小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于是,他在弱冠之年便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游历天下,最终投师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荀子。荀子名况,是战国末期赵国人,50岁时到齐国讲学,是当时齐国的学术领袖。后来,因为在齐国遭人诽谤,不得已又投奔了楚国的春申君。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侯。春申君死后,荀况被废黜,后在兰陵安家至寿终。荀况在齐国讲学时,门徒不可胜数,其中有两位,一位是后任秦国丞相的李斯,一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韩非子。而在这位老师眼中,那个叫韩非子、说话有些结巴的人是他的得意门生。韩非子为人正直,又勤学不怠,因而他的老师放言“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可荀况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这番发自心中的激赏,后来竟使这个胸怀壮志的学生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果。
  
   (以上韩非子相关,摘自原创日志 权术理论家——韩非子)
  
   四
  
   作为《白马论》中心论题的“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论题,“白马非马”主要从内涵和外延上揭示了概念的种属差异关系,说明种概念和属概念在质和量的方面各有自身的规定性。《白马论》是对古代逻辑学的贡献。《白马论》的逻辑思想十分丰富。它对“白马非马”命题所作的系统论证,包含了有关概念、判断和思维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在逻辑学上有很大成就。其一,《白马论》是中国逻辑史上第一部研究逻辑思维问题的论著;其二,《白马论》著重讨论了概念论的问题;其三,《白马论》讨论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其四,《白马论》中含有同一律思想。
  
   但是,《白马论》的逻辑思想也含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主要指公孙龙在强调同一性的同时,忽略了“同一性自身包含著差异性”的一面;公孙龙有见于概念之间、判断之间的对立和分离,却无视它们的一致性和联系;公孙龙看到了一般不能完全包括个别,这是他的深刻之处。但他不理解个别就是一般,一般就存在于个别之中,把抽象的“马”与“白”看成了以脱离具体事物的东西,陷入了唯心论。

103

主题

1432

帖子

14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58
QQ
发表于 2007-7-6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白马非马 其实也有道理。 白马是马的特例, 既然是特例就不能等同于抽象的一般概念:所以有 白马如果是马,那么黑马是白马吗?这种论调。 因此白马非马 的“非”在于这个层面上讲的。

但是一般人的直觉,白马就是马。 因为语言习惯上,习惯将特例和抽象概念用“是”这个词来链接。这个“是”并不是类似上面的“等同”这种层面的关系,而是类属的“是”。

虽然这个辩论看上去没有现实意义,但是多少有点 脑力直转弯 的功效~

83

主题

281

帖子

3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9
发表于 2007-7-6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这个典故的真实过程是:韩非子牵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而城主严令马不能进城,故韩非子提出“马不能进城,又不是说白马不能进城”的诡辩理论而得以进城,该典故史料中多有记载,但最著名最被后人推崇的是公孙龙的《白马论》,故很多人误以为该故事的主角就是公孙龙。

83

主题

281

帖子

3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9
发表于 2007-7-6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古代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一

最后,再补充一下关于墨者职业的看法,他比较类似“圣骑士”的职业,至于战士游侠还是留给真正的战争主角“兵家”吧——兵家的代表是孙武孙膑这爷孙俩(也就是孙子和孙子的孙子,呵呵),相信大家不会陌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5-7-17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