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VR(虚拟现实)元年”的论断还没远去,“VR寒冬论”已经不绝于耳。
下半年,不少VR创业公司感到融资已经没有上半年顺利了。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了融资。到了二季度,这个数字缩减到四五家。从所有获得融资VR创业公司来看,获得亿元级别融资额的项目仅有7家。而在个别项目上,资本已经退出。从融资数据来看,“VR寒冬”的论断并非没有根据。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VR产业的兴趣却日渐浓厚,福州、南昌、重庆等地政府纷纷提出要建设VR产业基地、产业园,或者设立VR产业发展扶持基金。
那么,VR产业真的进入“寒冬”了吗?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国内VR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又意味着什么?
硬件领域已经有泡沫了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VR硬件的寒冬确实来了,但VR产业整体并没有将进入寒冬的迹象。HTC Vive中国区总经理汪丛青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VR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一些廉价的VR设备因为体验不够好的原因,导致客户对VR产生误解。他认为,当前国内VR行业获得融资的机会还有很多,并不是外界认为的“寒冬”。
“我们上个星期举办了第一届VRVCA(VR风险投资联盟)大会,请了30多个投资机构,带来世界上18个优秀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每天都收到投资者的询问。我没感觉到现在是寒冬,相反,现在仍是VR的春天。”他说。
华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业务董事严京曾作为互联网分析师研究过VR行业,他观察到,去年大量创业公司选择做VR硬件,当前国内VR产业中的硬件设备迎来了寒冬期。“硬件现在已经开始有泡沫了,很多公司都在转型或者裁员中坚持,最终没有撑下来的就只能关门了。”严京认为,受制于使用场景和产品形态等原因,目前的VR产品还不适合用户长期使用,因此投资界对VR的预期并不很高,但在过去半年多时间内,对VR的投资、营销有过度炒作的嫌疑,存在泡沫。他表示,所谓的“VR寒冬论”其实只是大家逐渐回归本来的判断,并不是真正的寒冬到来。
虽然对于VR进入寒冬,有不同看法,但其市场面临的问题的确越来越突出。今年8月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写的《2016全球虚拟现实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当前VR产业发展存在5个问题:屏幕清晰度不够产生的颗粒感、画面延迟导致的眩晕感等问题直接影响用户的实际体验;VR内容制作缓慢严重阻碍了VR的全面普及;VR设备对配套终端性能要求较高限制了VR技术的规模化应用;VR相关标准缺失增加产品适配难度;在大量关键技术难题尚未攻克的前提下,行业过度鼓吹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产业的生命力。
地方政府发力 产业园的做法合适吗?
虽然VR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短板,但在不少地方,VR已经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新尝试。
9月5日,重庆市经信委称,已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下简称《工作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基本完善的虚拟现实产业体系,力争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工作意见》显示,重庆政府将通过引进和培育,构建涵盖虚拟现实关键元器件与软件、整机设备、内容制作、分发平台、行业应用和相关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到2020年,重庆将实施30个以上虚拟现实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10家以上骨干企业为龙头、500家“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为拓展的基本完善的虚拟现实产业体系。
2月27日,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在福州揭牌。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表示,将通过3到5年的努力,在福州培育起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一个新的千亿元级产业。4月,福州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VR产业专项扶持政策。5月,“十三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出台。
而在2月初,南昌就积极打造VR产业基地,计划未来3至5年内培养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发起总规模为10亿元的VR天使创投基金,落实100亿元规模的VR产业投资基金,聚集1000家以上的VR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超过1000亿元的产值。
梳理地方政府发展VR产业的做法,可以发现大多采取的办法是建设VR产业园/基地,或设立VR创投基金和扶持基金。但在业内看来,这些地方政府所熟悉的产业政策不一定适合VR产业的发展。
汪丛青从VR产业特征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建设VR产业园的做法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因为VR是高科技产业,并不需要成百上千人在一个工厂或者园区里工作。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建设产业园的做法是地方政府最为熟悉的产业政策之一,因此他认为,地方政府在扶持VR产业发展时,激励的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调整。
严京则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VR的热情有点过了,“没有产业判断力,风来了就随风起舞”。实际上,无论是VR硬件企业还是软件内容企业都分布较为分散,而且行业资源大多集中于百度、腾讯等巨头型企业手中,这些都不是政府建设产业园/基地就能吸引过来的,也不是工业园中孵化产生的。严京认为对于VR企业来说,在不在产业园区别不大,一些VR内容企业并不需要太多设备,因此不太适合入驻产业园。而以大多数地方建设产业园的经验来看,大多采取的仍是税收等优惠政策,并不能给予VR企业额外的支持。
深圳AR企业智帽科技的创始人卫荣杰曾了解过一些与地方政府合作的VR项目,在他看来,地方政府规划和建设VR产业园实际上属于一种长期规划,但政府的筛选和判断能力有限,很难有时间和能力去挑选最合适的VR项目和企业。他建议,地方政府在发展当地VR产业发展时可以考虑与投资基金合作,由更为专业的团队对VR创业项目做详细的调研,给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虽然参与其中,但也只是占比较少的股份,等企业走上正轨后,政府逐渐退出。
人才短板亟须补上
作为HTC Vive中国地区的业务负责人,汪丛青与一些地方政府接触过很多次,也经常与国外的VR企业负责人联系。根据他的观察,地方政府与其规划建设VR产业园,不如在VR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VR)人才短缺是全世界的问题。”他说。
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日前发布的全球VR人才供需报告显示,在全球VR人才的三大梯队中,美国、英国、中国的VR人才占比分别为40%、8%和2%。而从人才需求来看,中国的VR人才需求量达18%,居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领英方面表示,从绝对人数来看,中国的VR行业并不缺乏VR从业者。但当前很多VR人才都是为了业务发展需求而从企业其他部门抽调而来,高质量的VR专业人才的储备并不完善;同时,产业生态建设和产业链部分环节的缺失,成了限制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销售高居中国VR工作职能第二位,在硬件功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依靠销售来迅速拓展商机,不利于VR产业的长期发展。
对人才的渴求是业内的共识,但目前很多VR企业招募到的人才并不理想。“我们面试的一些人,他们简历上都会标明自己和VR有关联,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以前做过3D、游戏机等业务。”卫荣杰表示,VR行业发展速度太快,短期内缺乏行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尤其是一些新出现的业态,VR人才会更加急需。
严京则认为,目前VR人才的缺口更多的是在内容端,尤其是VR与一些行业结合的领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VR影视,因为视角、拍摄和呈现方式等原因,VR影视的产品表达方法与传统的影视产品完全不一样,目前还很少有人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需要找到一个叙事方式,把拍摄做好,解决这个行业真正的问题。”
为解决人才短缺困难,有些企业开始自己培养VR人才。9月28日,HTC Vive宣布与在线教育平台优达学城合作,面向新一代VR内容开发者提供课程培训及认证服务,这也是业界首个经过认证的线上培训项目。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每月支付980元学费即可获取针对多个领域的内容开发技巧,包括移动VR、PC VR以及HTC Vive的高端沉浸式空间定位VR。该学位项目还可为学员提供一对一的导师辅导和就业指导服务。
“在这个行业快速发展起来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去支持行业增长,去支持内容产出,这是我们最大的目的。”汪丛青说。
via:中国青年报
相关阅读:Digi-Capital:过去12个月AR/VR行业共获得23亿美元投资
声明:游资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游资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