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失意游戏人
这两封信,是一位游戏从业者写给“饭大官人”的。写信人在信里表达出了对行业、对自己的认知和无奈,或许能给正在忙碌的游戏人一些共鸣,或许能给即将进入游戏行业的新人一点成长的提醒。GameRes游资网经“饭大官人”授权,将这两封信推送出来。
第一封信
失意游戏人的人,该何去何从?
说来惭愧我投身游戏行业已经第十年,作为“游戏策划”却是屡战屡败多年来连一个值得一提的产品都没有。今日我写这封信并非是为述说心中的苦闷,而是代表广大游戏行业底层的边缘人来探求一个指引。我以多年来的失败为耻,但不以为羞,恳求能得赐教指点,更希望把我们的困境展现给更多行业新人所见,让他们能引以为鉴。这恐怕也是我们能对行业能做最后的贡献。
我们是什么人?
我们是游戏行业的边缘人。
职位与能力可能各不相同,但当初都是带着一颗热诚之心投入游戏行业,多年来因为各种自身或机遇问题而一直没有成就。一边是自己年纪渐长却没有“成功项目”的光环加持,又错过了学识与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边是行业新人不断涌现凭借各种优势逐步取代我们。
而自己或主观情感放不下对游戏的执着或客观上没有其他出路,只能苟活于各个团队的卑微职位之间静候某日终归到来的辞退信。
如果一百年后有人编著一本中国游戏发展历史的话,“饭大官人”与“打不死的小强”等的名字会如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浪花一般闪耀,而我们则是深埋河底的沙石——为数众多却无人铭记。
通俗地说我们就是某名企业提出34岁之后要被“清理”出公司的包袱。
我们面对怎样的困境
1、能力不符合市场需求
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是自己的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我们被公司“体制化”了。
我们当初投身游戏行业时,未能参与一二线的团队,缺少一位“师傅”的引领,又未有幸接触到饭大官人等人的著作,只能以公司的对员工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三线小团队的工作环境与需求会导致员工的成长两极分化,要么与公司一并成长最终成为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要么随着公司的倒闭或发展停滞个人发展也难以有所提升,比较不幸我们属于后者。
在小公司的环境中我们面对着两种困境:
一种是被限定在某一个领域内发展。典型莫过于那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公司文化要求,让员工长时间投入一个市场细分的领域内。例如一个只有少数人使用的游戏引擎,一个种奇特的美术风格,或者说一个小众用户类型的游戏平台。
另一种是充当“打杂”,随着团队的项目情况被随意抽掉安排在各个岗位,完成领导交付的各种临时任务。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今天做UE设计,明天做数值模型,后天做QA测试,游戏上线后还要负责运营活动。看起来各项能力都有所涉及,但缺乏持续专研没有一样技能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连团队内的程序与美术都会带有鄙视地说一句:“没有您,我们照样做游戏,您只是老板的跟班而已。”更讽刺的是当下独立游戏行业的发展确实印证着没有策划依然能有各种优秀的游戏出现。
两种困境的结果都是我们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更何况公司连一款“成功项目”都没有,根本算不上真正在从事游戏行业。我们所积累的经验的也不被其他团队所承认。
2、“穷忙族”的死循环
正因为我们的能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了在团队中的地位卑微。以至于其他人认为我们的是时间是团队中最廉价的资源,可以随意被挥霍。所以有了行业内一种很低效的
“陪加班”形态。哪怕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出于“团队精神”还是要陪着程序人员一起加班通宵,进而成为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我最叹息一位朋友,40岁的人陪着一群20几岁的程序员通宵加班,明明没他的事却不得不留下,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困在公司电脑前修改自己孩子的作业。而他的主管是一位30岁曾在腾讯任职4年内的策划,他却宁可拉着整个策划部门留下测bug来向老板表达“忠诚”和“管理能力”,也不想利用一下晚上时间分享经验与技能提高策划部门整体的制作能力。
我的朋友实际上成了“公司的奴隶”,公司榨取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他没时间去提升自己或是筹备一下其他的人生道路,如同笼中的小白鼠最终奔跑到力竭而亡的一刻。
当我把大官人的书给他看得时候,他的表情是惊讶然后是深深的落寞。惊讶于原来游戏行业内还有这样深邃的知识值得去学习,更惊讶于自以为辛苦多年是“天道酬勤”实际上不过是“井底之蛙”。落寞于“相逢恨晚”要能早日顿悟人生岂会如此不堪,更落寞在于他深知与行业新人相比早已日落西山。
3、命运的不由自主
想必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有今日的处境纯属“咎由自取”,是当初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所种下的恶果。然而随着我在行业内的时间越长结交的朋友越多,越发感到身处行业中的身不由己。
一个游戏的成败有太多因素影响,游戏行业早些年是野蛮生长如今是泡沫状态,加上游戏产品某种程度上“嬴者全拿”的特点,市场上根本容不下那么多游戏产品,一个项目的失败成了一种常态,“成功”反而是一种偶然。
游戏行业里的狗血故事已经够多了,我们身在其中能做的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自己寻找的破局之道
作为一名多年来一事无成的游戏策划,面对当下的困局我设想了以下几个应对方案:
第一个方向,着“输少当赢”的理念悬崖勒马彻底退出当下的游戏行业。把自己仅有输剩一点的人生投入到更高性价比的事业当中。
(1)放下游戏设计的执念,换一个角度看待“游戏”将它视为一种纯体形产品,将自己定义为“产品经理”。将现有的游戏项目作为自己转型的磨练,重点研习项目管理技能,让自己能能力适用于更多互联网产品,扩展就业能力。
(2)从游戏运营路线开始,专心研究数据分析与行为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技能。再结合自身学习编程语言做网络爬虫,最终成为数据分析师,在下一个时代的中谋求一席之地。
(3)凭借营销能力,转为广告文案,婚礼策划,普通商业策划等。尽管无法与营销专业的人员相比,但该类工作得核心能力是沟通是当下游戏策划标配的能力,容易实现转型。
(4)如自己有写作特长,成为游戏媒体相关撰稿人或编写自己的网络小说,通过作品最终建立个人品牌。
但这没有一条是我所想走的道路,因为我始终放不下对设计游戏的执着。所以我选择了重新开始编程,做一名业余独立游戏开发者,期望此生最终能制作出代表自己的游戏。
在事业上我想走是第二个方向,马上辞职换取一段相对自由的时间,无论是拜读各位所编写的著作或是拜访各个团队中的朋友,用尽一切方法追补那些年错过知识与经验。然后重新定义自己在游戏行业中的发展方向,重新出发寻找一个靠谱的游戏团队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但我也深知这一条路的艰难,所以特来向饭大官人求教。
(1)除了参与实际运营项目外(因为当下项目真的不可能成功),有什么其他方式能提高自身能力?
(2)饭大官人您学习多年以来认为对事业与能力有关键帮助的书单恳请赐予。
(3)没有成功项目,无法长期加班,自身体能下降的情况下如何能让新的团队接纳我们?又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按我们的情况应该向新的团队销售自身什么特长?
(4)如何优雅地向各种打杂需求说不?避免陷入“穷忙族”的死循环?
(5)抛开团队的因素,有什么价值或成就是我们自身可以持续积累并且被行业所承认的?
我们不敢奢望大官人能给大家一个完美的答案,毕竟大官人没有救赎我们的义务,而我们每个人选的路终归要自己面对。但我仍期望饭大官人能把您心中的答案连同我这封信一并展示给大家,相信读者中必然会有人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菜无心可活,那么人无心呢?”
游戏行业的边缘人 2018年3月21日
第二封信
现在回想起来所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的“偏执”。
- 偏执于游戏行业,所以十三岁起立志从来没考虑过其他行业,更无准备其他技能。
- 偏执于“游戏策划”的职称,第一年西山居让我去做3D场景设计我没去。
- 偏执于认为自己能把游戏做好,所以不自量力地身兼多职。
- 偏执于追求一次成功项目,所以不懂"止损",屡战屡败地在一家公司做了7年。
7年岁月换来了在公司内位极人臣,但也成了井底之蛙。现在回首细想每一天都是最佳离开的时候。
形象一点比喻大官人你们是在参谋部通过收集数据编著《战争论》,而我在小山寨为了存活只能总结“游击战”。
三线公司的存活策略是用“三流的人员做二流的产品”,说白了放弃设计直接山寨,赚的是和一线城市制作费比起来的差价。
“公司是一辆汽车的话,策划就是其中的润滑油”——这是前老板明说的话,我却偏执到想用行动来证明策划绝不仅仅是为了辅助团队速度的工具。所以每次我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每次都总结项目的不足。
偏执地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可以带领团队做一款拿得出手的游戏,美术人员画不出效果我提前帮他们找好参考图,程序员说实现不了我提前准备好算法和逻辑图甚至破解其他游戏的代码给他们。做好游戏介绍的PPT去跟客户讲解我们公司,回头做甘特图给老板确保进度正常,游戏的bug我测了,就连游戏机台也是我带领策划去搬。
我当时以为自己是“圣骑士”,能T能奶自带光环给团队加属性,自己每天都能有成长。现在回想我不过是一台自动洗衣机,老板不过把一件件的脏活扔给我,以我的“责任心”去抵御他的项目风险。
我的“积极主动”不但害了我自己,其实也在害了公司,其他人变得被动不再有责任心,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策划去兜底。程序和美术的主管实现了“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活少离家近”,老板乐于做甩手掌柜,也不给他们任何进度压力,公司上下乐也融融一路高歌猛进。而这一切的背后某种程度是我的偏执在支撑,我犹如《雪国列车》里在齿轮间工作的小男孩——一个活着的润滑油。
5年前我终于做好了一款属于公司自己可以上线的游戏,严格来说那是我第一天真正从事游戏行业,也是这辆车运行不再顺畅的开端。那次运营灾难级别的失败让游戏没能存活超过2个月,揭示了策划团队对游戏数值和运营的一无所知,机缘巧合下看到了“打不死的小强”的微博,我才明白我和行业的差距差的是一个维度。
从那天起我开始“推活”——不允。从老板到前台都认为我做得所有事都是理所当然,如今我却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再一次偏执害了我,偏执地不想让策划部门晚上再做低效的测bug工作跟老板和程序部门闹得不可开交。偏执地认为数值与运营才是策划的发展方向不应把精力放在美术设计上。偏执地认和自己奋战多年的伙伴是可以讲道理而不是利益。偏执地认为“天道酬勤”付出多年终归应有回报。
结果无一例外地失败,老板鉴于我在团队多年表现所建立的榜样,也鉴于二三线城市一时找不到这样的自动洗衣机,所以让其他策划接替了我的工作“让我去做认为对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想让我体面地离开,我却偏执地认为是让我“韬光养晦”以图将来。因为从那天之后招聘的策划都要有数值能力。
1年后公司有了一次关键的发展机会,鉴于美术团队一向的出色表现和老板出色的销售技巧,同时获得了三家著名的手游运营公司订单,我和古代被发配的士大夫一样重新被召回走马上任。
我的任务——2个月时间按老板已谈好的玩法做一款S级别手游。
一个50人不到公司,同时做3个S级别的游戏,如果我不是那么偏执的话,其实我应该悬崖立马。
第一个游戏,由老板亲自挂帅开发,上线2周数据不理想对方解约。
第二个游戏,副总裁带领研发了2年,上线活跃度平均1个月,没有大推。
第三个游戏,我带两个从业一年的女生和一个颇有潜质的新手策划“大头”在2个月内完成。其实我根本无法选择只能在前面两个游戏中直接拿功能来填充,结果自然是2个月后游戏虽然完成,但对方拒绝接受。派了我将来的朋友“伊藤”作为运营来在上线前调整。老板也把公司的命运压在了第三个游戏上,几乎投入了全公司的资源。
而这一调整把多年以来挤压的问题全面激发,成了我和公司最大的失败。
后来伊藤和我成了朋友之后才说起:“原来定2个月的时间是因为你们老板的销售能力太强了,把我老板忽悠得以为你们已经做好游戏项目只差上线修改就好了。加上运营这边几个游戏都没成果必须靠你们的游戏来拉升业绩,所以才让我来务必把你们的游戏做好。但我没想到你的项目是个山寨货,团队人员不单无知还傲慢,我接上手了还真不知拿你怎办好。”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那半年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感觉我就是李中堂,以一己之力拿着落伍的“北洋水师”打一场不可能赢得仗。
老板认为我把项目当成自己的跳板,感觉我在卖国求荣不以公司的利益为重据理力争。
下属认为我在谈判桌上唯唯诺诺,是洋人的狗腿子拿他们的辛苦劳动换自己的项目奖金。
伊藤认为自己在谈马关条约,我在死皮赖脸地拖延他的修改需求。而他也知道我是唯一能听得懂他在说什么的人。
其实我由始至终都很清楚,我和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交点是把这个项目做上线,否则这半年的修改期投入就会成为沉没成本。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项目消耗尽了每一个人的耐心,伊藤想放弃却无法向公司交代,我不想放弃也同样无法向公司交代。
究其根本,是长期来对策划定位的错误,导致团队只有执行制作能力。面对伊藤以超一流的产品设计要求,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怎么修改。
那半年我是内外交困,深陷迷惘。一边知道在数值和运营不足已是致命缺陷必须要补充,不能再事事亲力亲为,但另一边当下形势我如果不兜底项目必然失败。
结局是伊藤把锅甩了给我,运营方指定我要退出这个项目,其他策划人员无一人想接手。我的存在成了公司失败的纪念碑,老板从此对我冷落并且逐步削弱我在团队的声望暗示失败是我个人能力不足与他管理方针无关。其他成员也不认同我和伊藤的设计理念,甚至认为只要游戏美术画面好便足够。
再后来公司把一位之前离开公司前往深圳的策划挖了回来,重新开始配备数值策划,当然是因为他有“成功项目”经验。而我被调离游戏研发岗位和其他闲散人员去做一个小游戏平台网站。
我的理智告诉我我在这家公司路已经走完了,但偏执却总让我感觉可以翻盘。我这次把低级的活推给其他更低级人来做例如测bug,自己从零开始学习如何运用一个网站。我连一个网站的IP和VP是多少才是正常都没有概念,老板却天天催着我拿整套运营方案。我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是幸或不幸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就结束了。
因为其它人测bug不仔细,暴露了我们引流用户的意图。导致了我们的小游戏网站被业内两大平台网站列入了合作商的黑名单,等于这条路被彻底堵死。接下来的手续反而显得单调乏味,无非是全公司开会开除我而已~~~~
那一年30岁,被开除的那一天晚上,其他交好的同事们一脸沉重地为我办了一场散伙饭,我却过得像生日派对一样高兴。
那种感觉就像雪国列车翻了,我赤脚站在雪地上寒冰刺骨,但从今往后每走一步都是我自己的人生。
伊藤和我脱离了利益的矛盾,反而惺惺相惜。他说知道我能力不够只是在死撑,我做不好这游戏但每次修改都会有结果,他无法甩了这件事。现在换其他人来都不愿意跟他谈,他反而可以名正言顺地谈崩了不用负责。我如果早一些去一线城市发展的话也许会成为他可靠的伙伴吧。
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我去拜访了一线城市的行业伙伴,重新整理了自己知识结构与对世界的认知,也正是这个时候有幸接触到饭大官人的公众号,人生中多了一盏明灯。
这半年通过朋友的内推也发现自己的能力与经历已经不符合鹅厂与猪厂的要求,无法再参与一线市场的产品。只能退而求次谋求二三线城市的团队,所幸我家在珠海本地尚有几个游戏公司。有幸去了某厂的某城分部,老板原定安排我一个月的工作量我3天内解决,还能在数值层面给予他设计反馈意见,运营总监也颇看好我的商务沟通能力想招募我,以至于激起了现任主策划对我的戒备·······
我也是在这时候认识了40岁还在公司通宵陪程序加班的策划朋友,他让我清晰地预见到我即便在这公司全力发展最后又是一台全自动洗衣机,而这次还要受到程序部门更多的制约。
这次偏执算帮了我的忙,当机立断地让我没过试用期就自动辞职,哪怕我一个人写代码做独立游戏我再也不想过以前的日子了。
恰好这个时候之前我带的新手策划大头来邀请我。
当年我离开后公司裁撤了3分之1人手,他虽然凭着自身的能力留了下来。但没过多久就和老板闹翻了,原因是老板加强了对策划部门的控制要求绝对的服从,不能再有其他想法阻碍公司的发展。他不甘心走我的老路,觉得我对策划的定义才是他想追求的,老板认为他是我余党必须清除。他离开公司后也恰好在珠海找到一家游戏创业团队用了1年不到的时间做到了制作人级别,目前正重新组建团队对公司进行改革。
所以我目前的人生有了很戏剧的一幕········我的前下属成了我现在的上级。
他对我礼贤下士尊重有加,也认同我对策划的定义与培训方向。但如今他的位置变了站在公司管理层的角度他也不得不做各种妥协,其中就包括了“推活”和让策划做各种琐事。我是信奉“科西法则”的人,对于大头所取得的成就我并不嫉妒,现在的老板选择退居幕后托孤给他是因为他确实有能力带领团队走向成功,我从心底期望他能成功,行动上也尽可能地辅助他。
大头他天赋聪明,年少英武在古代绝对是将领的好人才,今天哪怕公司做不下去散伙了他依然可以去北上广闯荡,相信不出几年又是一家公司的ceo。我和他相比真有点李中堂和袁世凯的比喻。
所谓的创业公司不就是指还没盈利,每天都活在生死线的边缘嘛。钱不够人力资源当然吃紧,所以我才陷入纠结。
我知道当然应该推活,集中精力做对自己而言机会成本最低的事,如果我不做不出3年我真的只能黯然退场,大头和我关系再好也只能礼送我离开。
而如果现在不管其他事,必然掉地上。于公是陷所有人的利益于不顾对自己也无益,公司倒了我恐怕只会更难找下一家。于私是有负朋友的信义,陷他于危难而不顾,他日回首只怕空留余恨。
我现在每天上班都在克制内心,不让偏执把自己拉入黑暗中成为“死亡骑士”只为自己而活。又要堤防“体制化”在心里的残留避免成为事事兜底的烂好人。
看着程序美术做事不到位,要克制自己不要冲动上去“指点”人家,避免激起对方反抗情绪,又要考虑游戏最终品质想着公司的钱烧几个月后运营是否愿意接包。
白天忙忙碌碌想还能为团队做些什么,晚上夜来人静惶恐自己的进步了什么。
行文至此,其实我也知道不再是理智的事,更多是情感的纠结,这就是所谓听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吧。
依旧是那句,感谢指点赐教,路终归要自己走。
第三封信
来自饭大官人的回信
当我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全文读完真的是深深的无力感,感觉命运给这个同学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一时间,也感觉有一些无措,我把这篇文章转给了几个过得还不错的老朋友看了,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答案,大家的反馈分别是:
“都这个样子了,别救了,我们没有能力帮助每个人。”
“他们走错了路,就需要自己花时间去补,但我们没有精力陪他们补了。”
“可悲,一把年纪还没学会工作,失败了这么多年还没开悟。”
“就算你给了他解决方案,他还是会掉到另外的坑里。”
“这个行业有没有师傅教都没差别,自学能力才是重要的。”
……
当然,还有很多,但大致的意思相同,病入膏肓,建议放弃治疗。
但是真的做不到放弃,原因有二:
1、从他的字里行间的情绪,感觉像抱住了救命稻草,点名希望求助。
2、从个人风格而言,很多的人越是觉得难的题,越是较劲,想破解。
简单看看这个同学的状态。
1、今年是工作的第10年,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
2、蹉跎多年,没好项目,成长慢,没人要,如此负循环。
3、体力不比年轻人,年纪大被歧视,职场环境死循环。
当然还可以归纳更多的属性。他也心生动摇,希望离开这个行业。
然而他还是不甘心,一直在努力寻找出路。
归纳总结回答他的五个问题。
(1)除了参与实际运营项目外(因为当下项目真的不可能成功),有什么其他方式能提高自身能力?
针对他的个体情况,我给他划了一下,我书里面对他有帮助的地方,比如P343页有一个同学是如何遭遇烂项目,但是通过自己的鸡贼和努力,最终逆袭跳槽到S级项目的经历。
当然也私自给了他一些指点,非写成文章的话,主题是《遇见了糟糕环境,流氓上司,如何优雅脱身》
但是太多的年轻人无法判断,糟糕环境,流氓上司,更不具备优雅脱身的能力和技巧。
有些东西,根本不适合写出来发(压力太大),只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诊断私聊。
(2)饭大官人您学习多年以来认为对事业与能力有关键帮助的书单恳请赐予。
我没书单,但他给我提供了一个书单,密密麻麻的,我结合他的情况为他精选了一些书籍,内容和效率很重要,有些内容的书看一本,其他的都不用看了。不单单是极大节约时间,也能规避一些烂内容。
另外一篇推文《看专业书就犯困?阅读小技巧了解一下》也是为他写的,希望能够提升效率。
(3)没有成功项目,无法长期加班,自身体能下降的情况下如何能让新的团队接纳我们?又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按我们的情况应该向新的团队销售自身什么特长?
什么都会一点,但是都不精的人,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能力不好说,但是基本适合做一件事——项目管理。
他能沟通,知道过往哪里容易出什么幺蛾子事,哪里是易错点。在各个部门之间做好一个翻译官,管控进度,没什么大的问题。
求职就是销售自己,这里面弯弯绕太多,文末展开。
(4)如何优雅地向各种打杂需求说不?避免陷入“穷忙族”的死循环?
这个问题,跟问题1相似,书里8.1《人在职场,如何快递打造个人竞争力》一文中,P352、P353、P354有写。当然任何策略的展开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优雅的避开“死循环”也是有技巧的,书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5)抛开团队的因素,有什么价值或成就是我们自身可以持续积累并且被行业所承认的?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每个人不同。最好的背书就是项目光环加成,虽然我们也遇见太多的水货。大家都面试过的,项目光环有的时候就是个P,有没有水准,高手一问便知。
个体而言,单项能力强,但是团队烂这种情况在很多场景都是存在的。
给文中主角的建议,什么都懂一点,拿着一套成熟的项目管理框架就可以为团队做输出了,非要获得“承认”的话,考一个PMP的劳动技能证,国家是承认的。
对自己不会放弃的人,我也不会放弃,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尽自己努力,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