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骆北
愿意再经历一次高考吗?
对很多深受高考之苦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想重新经历一次那样的生活,不想再次面对高考压力之下产生的种种问题,譬如最难处理的亲子矛盾。
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一定不会再给孩子那么大压力,等过几年结婚生子,就开始啪啪打脸。
国庆前上架steam的《中国式家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一款可以让玩家高度共情的游戏。玩家在弥补青春遗憾的同时,也可以顺带学习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不能自拔的玩家们口口相传,迅速把这款游戏送到了steam畅销排行榜,究竟是什么魔力,让一款只有两人的独立团队做出来的游戏,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
扎心、真实
制作者“墨鱼玩团队”在《中国式家长》的游戏介绍里分享过一段话:
这可能是你玩过的最扎心的模拟养成游戏。
你,要扮演一个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体验一段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之旅。
在这个飞速发展、阶级固化的时代,你的目标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实现?
扎心之处在哪儿?很多玩家在体验过游戏之后给出的评价就是:非常真实。
游戏发售前,墨鱼玩团队在接受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采访时表示,他们设计游戏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模拟一个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的成长环境,来引发玩家对亲子关系的反思。
“某些原生家庭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牺牲娱乐,无异于揠苗助长,甚至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希望这款游戏让有孩子的父母,可以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成长问题。”
在游戏中,孩子成长到四岁,触发“重点小学评估”事件之后,影响游戏结局的关键因素就开始发挥作用:父母的满意度和孩子的压力程度。
很好理解,如果一直学习,父母倒是满意了,孩子压力会越来越大,指不定就学傻了,精神崩溃,GAMEOVER;相反,一直玩耍,父母气炸,孩子出走,也不是好的结果。玩家要做的,就是在维护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把孩子的人生之路按自己的想法给安排好。
中国式教育中,亲子矛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父母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双方都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
《中国式家长》则提供了一个契机,让玩家同时做孩子和父母,一边是青春期叛逆的少年,一边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双方在共情中实现理解。
这个过程是奇妙的,也是扎心的。
很多玩家第一回进入游戏时,往往会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如果对过去有遗憾,没能在学生时代完成自己的愿望,就预设自己是孩子;如果抱着玩的心态,给未来教育孩子练手,就预设自己是家长。
在玩的时候,两种身份会融合到一起。这时玩家们才真正理解一句话:父母期望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延续。
有玩家不让自己游戏里的孩子上学,要让他快乐成长,吃喝玩乐样样都要尝试一遍,玩氪金游戏、看言情小说、唱K、把妹轮番“安排”。
当各路社会人带着攀比目的和他来一个面子对决的时候,看着嫁得好又漂亮的远方表妹,隔壁的学霸,居委会大妈们的嘴脸,在人家伪装的无奈、礼物打击、炫富、暗讽之下瑟瑟发抖。自己的孩子没有拿得出手的特长,毫无还手之力,玩家又开始后悔对孩子的放养教育。
当重点小学达标,重点中学达标、重点高中达标等期望事件出现时,也有人看着孩子那由于压根没安排数理化生课程而离目标悬殊的智力属性值,又控制不住自己在后面的回合中疯狂安排,心里默念能在回合要求内达到标准。
有连续十几个小时一口气通关七回合来考清华的,也有不眠不休专心学理财当首富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可真要是打出了古惑仔喽啰、按摩院技师和富士康3号流水线员工的结局,怕是玩家自己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吧。
玩来玩去,最终还是对自己不满意,才有这么些执念。现实也大抵如此。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能理解父母当年对自己的那些期望和压迫了。
游戏进入画面上引用了王尔德的一句话: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时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非常准确地揭示了游戏的主题。
双重身份焦虑
《中国式家长》通过对一个小孩从出生到高考的生活呈现,成功地击中了一个时代的情绪点,唤起了人们的群体记忆,也引发了玩家对亲子关系的严肃探讨。
事实上玩这个游戏的体验并不是很好,相当多玩家不由自主就变成了传统的“中国式家长”,并深陷来自家长和孩子两个方面的“身份的焦虑”。
为了消解这种沉重和焦虑,游戏使用了很多搞笑的素材,也设计了很多随机事件来勾起玩家成长历程中那些温情的回忆。这些事件可以通过制作过程中玩家反馈渠道来收集,也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
不过,《中国式家长》只是部分还原了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经历,直接表现出来的内容是真实,而不是全部的真实,更多的是想做一款打回忆牌的温情游戏。
除了亲子关系之外,这个游戏也有意在隐喻中探讨更深刻的问题。
《中国式家长》有一个核心设定:每一代角色的结局天赋,会传承到家族属性中,并代代相传。
孩子的天赋属性分五种,智商、情商、体魄、想象力、记忆力,都可以通过一个类似开心消消乐的挖脑洞游戏获得提升,数值直接影响学习技能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最终的职业选择和结局。
然而脑洞也不能无限挖,游戏设定从出生到高考,一共48回合,每回合都有固定行动点,作为挖脑洞、社交、打工的消耗。把行动点用在挖脑洞提升天赋属性上,就没工夫参加社交,追不到自己喜欢的人,最后只能去相亲。如果用在社交上,什么技能也学不会,天赋属性也没提升,到了第二回目基本还是一样的结局。
有人在微博上用一句话形容这款游戏:曾经以为人生是百米赛跑,后来意识到是马拉松,再后来明白,不过是一场接力赛。
游戏里父辈的职业决定了孩子每个月能拿到多少零花钱,作为机动车驾驶员的初始父亲能每个月给孩子20元,算法程序员、专家医生等每月60元,基金经理、人气明星等每月120元,首富则能拿出150元。
孩子拿到钱去商店,可以买到减小压力的消费品、获得新技能的道具,社交时可以直接送给女孩子明码标价的礼物,当龙套演员的孩子每回合用大量行动点和女孩子对话猜心思的时候,首富的孩子往往都会花费最少的行动点采取正确的选择。
说白了,游戏里的行动点、零花钱、悟性点这些资源,可以相互转化,最终变成天赋属性遗传给下一代。同样,现实中的财富、教养、眼界其实也可以相互转化,游戏里无法改变的回合数和现实中看似公平的时间,也因为存在利用率的差异而不再公平。
游戏不只有娱乐功能
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孩子实现阶层跃迁,对普通人来说,高考是最公平的途径。
然而现实很残酷,家长的焦虑最后都变成孩子的压力。
在以经济实力为标准的精英崇拜中,人们普遍相信,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实业家、科学家,改变自己的命运。
家长的压力来自于比较。看到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同事以及一些身份相当的人,生活上比自己好那么一些,孩子也比自己的优秀,就会陷入一种巨大的焦虑之中,并把这种焦虑转化成孩子的压力。
但有些问题很难解决。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所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央视纪录片《高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同一国家,同样的年纪里,面对同样的教育制度,仅仅是出身的不同,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一个人的睿智、才华、品质像财富一样可以传承给下一代,有的人除了努力一无所有,教育、眼界、经历等资源的匮乏会让改变变得更难。
相比之下,高考只需要比较智力和努力,大概算是最公平的渠道。因此游戏设定每一代的终点就是高考,以高考结果来论游戏是否成功,这是现实,也是无奈。
游戏里的玩家能通过两小时一代的苦心经营达成最终的“完美结局”,可现实中普通人永远无法像上帝一样操控几代人的人生,只能背负着上一代人的期望与遗憾前行,再把自己的期望与遗憾寄托到下一代人身上。
一步登天的只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作为父母不要把全部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作为孩子也应该理解一下父母希望自己生活更好一点的苦心,父母与孩子应该一起搀扶着走,去享受这既温情又痛苦的人生。
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式家长》都不能算作是一款制作成熟的游戏:画面十分简单,很多配图直接采用了涂鸦或暴漫表情包的素材,在玩法上也没有什么创意,核心环节是诸如开心消消乐这样的小游戏的移植,游戏过程中还偶发各种各样的bug。
然而制作团队告诉我们,游戏不仅只是供人娱乐的消费品,还有更多推动进步的可能。
来源: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ohibYEK7ctBhJi68nV8J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