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218|回复: 0

前员工,困在竞业里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954
发表于 2021-1-7 13: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107130444.jpg
题图 | 《窃听风云》电影

今天想聊一聊「竞业」这个话题。

12月初,一份网易和前员工的竞业诉讼判决书在各个微信群里转发讨论。这起官司涉及到太多吸引眼球的点:两家游戏大厂、60万月薪、知名游戏、蹲点跟踪。

简单来说就是,网易的一位60万月薪的高级策划,离职之后去了腾讯。网易通过秘密跟踪调查的方法获取了员工违反竞业协议的证据,并告上了法庭。根据过往的信息可以知道,这位前员工是一款知名手游的制作人。

这件事情,大家的意见普遍分为两种,一种是前东家给了股票、给了竞业补偿还跑去竞对公司确实不厚道,一种是感慨打工人连自由离职的权利都没有了。

大家积极关注竞业的原因还是在于,竞业在互联网行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竞业限制是指重要员工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后,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不超过2年)不得从事和老东家相同的业务,也不能去竞对公司就职的限制手段。而相应地,老东家要给当事人一定的经济补偿。

一般用人单位和员工所达成的竞业限制条款是基于双方真实意愿且不违反法律规定,是合法有效且需要双方按约履行的。

这种公司限制重要员工的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用于普通员工。甚至曾有一位月薪仅有当地城市最低标准的应届生也告诉游戏新知,他被竞业了。员工离职之后也在想方设法的「不履行」。辞职成了前员工和老东家博弈的开始。

辞职之后,仍在监控下的前员工

当一位带有竞业限制协议的前员工辞职之后,他并没有从老东家的视线中消失,甚至关注会比在职时更多。老东家持续和前员工保持「互动」的方式有很多:

1.寄快递

2019年3月,程序员张青(化名)在新公司接到电话下楼拿快递,他查看包裹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买的东西,退还了包裹。张青走后,快递员接到了包裹邮寄人问询签收情况的电话,问询时确定了张青的手机尾号和真实姓名。

这份包裹来自于前东家,物流信息和与快递员的通话录音都是张青违反竞业协议的关键证据。

根据游戏新知掌握的信息,寄快递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取证」手段,因为操作方便且不容易暴露取证方的身份。

上述事件是比较常规的方式——寄送包裹,以物流信息中「本人」或新单位签收视为一次成功取证。也有稍微激进的,追踪快递员,将签收过程进行拍摄取证。

更有甚者,直接伪装成快递员接触前员工。

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工作时间伪装成快递打电话给前员工让其下楼取件,套取前员工在竞对公司办公楼上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录音,而「快递员」不会到场,快件也不存在。

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则直接穿上「快递服」带着摄像头上门,走至前员工在竞对公司的新工位拍下他签收快递的全过程。这位前员工意识到自己并未购买物品之后拒签,直到看到快递员开着私家车离开就更加确定自己被跟踪了,为此还特意到派出所报警。不过,偷拍的视频依然被呈堂。

2.电话录音

某互联网巨头位于滨江园区的办公室曾响起一个电话,点名找工号为XXXXX的刘姓员工,而公司电话回复了一句「对的,请稍等」——被视为前员工在此就职的证据。

某新巨头HR曾数次致电一位「在家待业」的前员工询问就职状态,前员工始终坚称待业。但是在一次通话中,前员工表示「正在开会」,暴露了真实状态而被追踪。

打电话是老东家可以频繁复用于接触前员工的方式,只要打出去的电话够多,总能碰到通话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在离职前,记着电话号码的劳动合同则是证明号码归属的有利辅证。

3.蹲点拍摄

2019年秋天,一位游戏策划每天按部就班回公司打卡上班。他不知道前东家派来的侦探正在躲在暗处等他,至少跟踪了他一个星期。跟踪拍摄的视频后来出现的法庭上,作为他违反竞业协议进入老东家竞对公司上班的证据。

另一位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则遇到了更为贴身的跟拍,他在新公司的工位上起身手持玻璃杯续水、抱着金龙鱼油箱子下班的都被跟进了视频里。而捕获到这些镜头的侦探,至少跟了程序员12天,甚至能总结出了他每天上下班的时间规律。

蹲点拍摄可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取证手段,相对于快递信息和录音,视频中动态的当事人更令人信服。用视频也更容易证明他在竞对公司长时间停留已经超过了「短暂逗留」。

4.电脑监控

2020年中,一位游戏研发公司的U3D程序员辞职之后因违反保密和竞业限制协议被老东家起诉。在老东家提交的证据里包含了该程序员在职期间通过QQ和微信和其他人的通讯记录。但程序员并未泄露过这些讯息。

原来该游戏公司有装监控系统,通讯记录均从监控员工电脑的后台系统中获得。

上述方式均来源于真实案例,虽然并非每一种手段取证的方式都能够获得法官的认可,但老东家往往能够从中找到突破口,再重新搜集「合规」证据将前员工的「罪名」坐实。

不想被限制的前员工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也总会有员工希望可以不需履行协议。

和老东家的追踪方式相比,前员工的办法相对来说比较朴素。「待业在家」是最安全的牌,没有蛛丝马迹留下的话老东家很难找到线索,跨城换工作风险更小;也有的是通过亲人或者熟人代持股份的方式创办公司,经营同种业务;如果是本身在行业中很有竞争力的人才,在还未离职时,新东家就已经帮他们找好了脱身的办法。

前员工和老东家在这期间的来回较量,颇有一些魔幻色彩。其中有两起案例最令人印象深刻。

1.「待业在家」开公司

一位上海公司的运营总监以家人生病需要照顾为由提交辞呈,提交之后第四天用妻子的名义注册A公司,A公司经营的是和前公司一样的业务。但该总监在前公司又多呆了三个月,才正式和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从时间线上的来说,无疑该总监是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从未解除劳动合同开始就经营和老东家一样的业务了。但从法律上来说,没有违反。

他所做的操作是解除劳动合同前夕,让妻子把名下的A公司股权低价转让给了熟人。也就是以他人代持的方式转走了股权。

当老东家发现A公司的存在时,总监拿出了居委会开具的《待业证明》、辞职之后个人缴纳社保的凭证和A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通知书,他合法地拿到了竞业补偿。

此番操作在于,竞业限制协议应该是从离职之后算起,而总监辞职之后A公司与他就没有法律层面的联系了。至于就职期间,以妻子的名义开同类公司并不在竞业限制的管辖范畴。

一年半之后,总监正式成为了A公司的法人和最大股东。

2.借壳入职

一位游戏策划在辞职之后跳槽至老东家的竞争对手B公司。

不过该策划的劳动合同签署、社保缴纳和工资发放都是由第三方公司完成,仅仅是在B公司的办公场所上班。而第三方公司则是B公司专门设立的收编来自竞争对手(含竞业限制的)人才的公司,该公司在注册时候的营业范围和B公司往往不存在重叠。

当然在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方案里,仍在「个人纳税记录」上留有一定破绽。因为往往高薪人士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会由股票期权组成,而这部分款项很难委托第三方发放。

当游戏策划和老东家产生纠纷时,老东家向法院申请要查该策划「完整的个人纳税记录」,以在其中找到B公司的名字。

最终调取出来的纳税记录却指向所有的收入纳税人均为第三方公司,该策划和B公司在法律上确实不存在任何关系。

这件事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越擅长找破绽的老东家往往是越能把竞对公司的限制人才无代价带过来的新东家。

这些公司在老东家和新东家、追击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中来回切换。

被滥用的竞业限制

前文有提到,一般来说竞业限制的对象是重要员工。但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将其作为一条普通款项放在了劳动合同里。在知乎上检索「竞业协议」+「劳动合同」也可以看到诸多案例,许多公司员工在离职的时候才发现劳动合同中含有竞业协议。

一位游戏公司的员工告诉游戏新知,公司劳动合同含有竞业限制协议,上至资深专业人士,下至应届毕业生。其中就有一名毕业不到半年且负责「打杂」的应届生在辞职时被列入了竞业限制名单,由于该员工的在职薪资仅达该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线,老东家每月仅支付不到1500元的竞业补偿锁定她一年的时间。

另外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员也告诉游戏新知,有位同事就因竞业限制问题和老东家产生纠纷,被要求执行竞业限制,该同事本来打算通过司法途径反击还自己自由身,但最终因压力过大选择妥协,目前已辞职回家。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游戏新知接触了颇多竞业限制当事人,这些当事人中有很多人甚至不确定公司是否有权利要求自己竞业、给予的竞业限制是否合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选择了遵从,原因是无法顶住来自老东家施加的压力,与之抗衡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无法估算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和员工更像是对抗的关系,没有赢家。

文/Jagger
来源:游戏新知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wjwjoBIoQ2ZNnBjUh_JgG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5-1-22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