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偶像与虚拟偶像究竟有哪些区别?
这是我在上次撰写A-SOUL文章时很想阐述的内容,但当时碍于篇幅长度和主次关系等原因,最后我们不得已对文章做了大幅度删改。
当然,当时评论区的许多读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两者的一些界定,甚至还包括「虚拟歌姬」「虚拟角色」「虚拟偶像」这三者间的讨论。
但我没想到,今年「虚拟偶像」的话题会继《原神》之后出现在了辩论赛场上。
由国际关系学院、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华语辩论世界杯组委会共同主办的2021年华语辩论世界杯小组赛今天在B站开启了同步直播,今日的两大辩题之一便是「传统偶像/虚拟偶像更能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图来自贴吧:asoul吧)
近期「虚拟偶像」这一新生势力的崛起,以及「传统偶像」发生的种种塌房,都难免让大家对这一新一旧却截然不同的偶像运营模式进行讨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相互冲撞,应该是本次辩题比较重要的主题。
这次我们选择了将「清华大学vs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这场作为参考对象,这并不是因为辩论双方有多高明,而是其中评委看法更令人满意。
辩论赛中诸多的槽点,这里便不一一吐槽了。但如果你想了解「传统偶像」与「虚拟偶像」的区别,寻求其定义的差距,我想这场辩论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视频来源:bilibili 没有猫的大猫)T T视频放错了,链接地址请移步评论区
如果嫌视频太长,下面手游那点事选取了辩论赛中的「开篇立论」「质询小结」「总结陈词」「评委评价」四个部分进行整理,部分内容基于阅读体验有所删改。
论题:传统偶像/虚拟偶像更能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正方:清华大学(支持「传统偶像」)
反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支持「虚拟偶像」)
01 开篇立论
①正方一辩开篇立论
偶像的形式,逐渐从崇拜系偶像到养成系,但偶像满足精神需求的逻辑内核却没有改变。腾讯网调查显示,偶像对00后起到的三大影响是:精神鼓舞、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引导,提供正向的意义感和自我价值投射,这是偶像所能满足的精神需求。
「虚拟偶像」的出现,同样出于对这一美好愿景。规避真实中潜在的风险,塑造非人的、完美的、触动大众爽点的角色,稳定了产出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然而「虚拟偶像」虚假却完美的特征使其无法传递感召,只会流向工具性和不能破圈的梗文化,并最终矮化受众的精神需求。论证如下:
首先「传统偶像」所提供的真实故事和个性在引发共情、提供感召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的研究显示,两个个体的客观相似性越强越容易产生共情。
「传统偶像」与我们的相似性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从时空的维度上看,「传统偶像」是具有传记生命的独立个体,其经历是真实发生,能够追溯和见证的。例如蔡徐坤在参加偶像练习生前,曾练习多年,他承受挫折完全是出于热爱,而不是为了成名后塑造人设保证了追梦的纯洁性。
其二,尽管偶像工业常常被批评为工业化,但作为真人,「传统偶像」自由意志的无序性使真情流露的时刻频频出现,而这些时刻往往最动人。例如杨超越在解散夜毫无形象地大哭说“我真的好焦虑啊”,这种意料外的瞬间立刻触动了同样焦虑脆弱的我们。
相比之下虚拟偶像的设定感很难引起共情。当有的「虚拟偶像」为了补全过往人设声称自己曾经受到性侵时,网友广泛批评,说这是借别人真实体验的苦难作为博眼球的营销手段。
由于「虚拟偶像」的编排和设定心知肚明,我们只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到欺骗。而即使有共情的情况,那种共情恰恰是在虚拟偶像暴露出自己人性一面的时刻。当扮演「虚拟偶像」嘉然的工作人员在直播中扛不住压力,转身抽泣时,人们却一反阴阳怪气突然共情,在弹幕说他也只是一个打工人。
人们之所以能共情恰恰是因为「虚拟偶像」不能虚拟的,传统的地方。而随着未来技术进步,「虚拟偶像」变为不会有压力,不会辛苦的完美AI时,连这种共情的机会都将不复存在。
其次「虚拟偶像」过近的距离和高频次的互动不会更高效率地满足精神需求,反而会让偶像逐渐接近提供感官刺激的工具,消解「传统偶像」所能提供的精神价值。
「虚拟偶像」满足人们最核心的方式有两个:直接的感官刺激和背后的梗文化。
直接的感官刺激是工具属性的满足,当偶像随时可以出现随时可以互动,而它的设定又全是代码时,我对待它的方式就和对待Siri没有区别。
过近的距离与互动的模式异化了偶像与粉丝的关系,这时乐趣只能依靠真实交互的社群中的梗文化产生,而这种梗文化的社群由于高壁垒和亚文化的核心注定是无法广泛传递的,于是在大范围传播时只剩下工具性的感官刺激,不能涉足精神领域的需求。
总之这道辩题想要探讨的绝不是一个「容易塌方的偶像」和一个「不容易塌方的偶像」,而是在文化工业里「真的不完美」和「假的完美」何者能指向我们对精神价值对自我价值的尊重。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指出,标准化和伪个性化将导致受众的精神溃散和审美退化,而这恰恰是资本创设「虚拟偶像」的逻辑。受众看似抓住了一个完美的符号,以实现绝对的自恋,其实是在被符号背后的资本秩序载制。
当杨超越的眼泪成为经纪公司大数据分析后编写了一串代码,我们也就注定变成了被定制出情绪的容器。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传统偶像」更能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②反方一辩开篇立论
「虚拟偶像」以洛天依、初音未来、A-SOUL为代表人物,借助绘画、动画、戏剧等形式制作的人物形象;与之相对应的「传统偶像」是以王一博、鹿晗、杨超越等为代表,从事演艺活动的真实人物。
我方认为「虚拟偶像」比「传统偶像」更能满足精神需求,理由有二:
其一,相较于传统偶像更不容易塌房的「虚拟偶像」,具有能够更稳定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能力。
例如在粮食供应方面更不容易发生饥荒的国家,自然也就具有能够更稳定满足其国民饮食需求的能力。
以「传统偶像」而论,为了能够更快地吸引粉丝,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的运营团队往往会为传统偶像们安上一个个人设,粉丝也乐于为自家的偶像加上各种滤镜、标签,殊不知在刻板化的面具和层层滤镜下,偶像也不过是鲜活的普通人。
随着时间推移和个人曝光量的增加,「传统偶像」的言行和粉丝心中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形象之间难免会产生偏差,因此更容易产生他方危机。小到王源、丁真的抽烟事件引起舆论声讨,大到霍尊、吴亦凡、张哲汉等人的极端塌房都在向我们证明「传统偶像」的人设的不稳定。
反观虚拟偶像,以初音未来、洛天依等为代表的「虚拟歌姬」作品主要以UGC及粉丝制作为主,并不存在人设风险。
而泠鸢yousa、绊爱、A-SOUL等人为代表的「虚拟偶像」,其露面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也都集中在运营团队和中之人共同构建的舞台和直播间当中,整体过程的可控性更强。因此和传统真人偶像相比,人设更稳定、更可控的「虚拟偶像」能够更好地满足粉丝的精神需求。
其二,相较于「传统偶像」要求粉丝打榜刷量是应援,鼓励UGC,重视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的「虚拟偶像」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精神需求。
传播与媒介研究学者,同时也是粉丝文化研究领域权威的亨利·詹金斯提出: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人对偶像的精神需求正在由偶像作品的一般消费者变成积极参与宣传文化创作的生产者。
因此相较于传统的追随者,当代人更倾向于通过成为参与者甚至创作者的方式来寻求自身的身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获得自身精神需求上的满足。
而更重视UGC的「虚拟偶像」,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强调虚拟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性。初音未来、洛天依的成功离不开大量优质粉丝原创作品的涌现,A-SOUL更是依靠大量粉丝切片和二创作品,形成了特有且丰富的宣传文化,以至于粉丝还会积极地在评论区当中进行有关葛文化的科普,并在创作和科普过程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精神需求。
而面对提升参与感的需求,「传统偶像」并非没有尝试过迎合,但无论是线上的集资刷量打板,还是反复购买专辑打头倒奶的方式,仍然是在限于作品后端的刷量打板的粉丝参与,其本质不过是变相地将粉丝参与简单物化为工具和统计数字,其背后依然是消费粉丝的价值。
基于此,「传统偶像」不仅难以满足詹金斯发现的当代人作为创作者的精神需求,甚至距离合格的参与者依然有一段距离。综上我方认为「虚拟偶像」更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02 质询小结
①反方二辩质询小结
刚才质询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首先资本的问题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在传统市场有资本,在虚拟偶像市场同样也有资本,所以我们来往下看一层,看看你方表现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好的。
我们可以知道的一件事情是,当代的偶像喜欢凹人设,所以你方想要的东西是一种人设体现出来的虚假的真实吗?
我们举例子,最近发生了很多塌房的事件,比如说吴亦凡,比如说马嘉祺,比如说霍尊……那些等等的事件都在告诉我们,他们营造出来的东西往往不是我们想要的。这些东西被打破的时候,就像一个包装精美的巧克力,你撕开之后发现它根本不是你想要的样子。
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你们在讲资本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两个群体。饭圈的乱象愈演愈烈,粉丝互相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现象,屡见不鲜的同时,我方很难看到像你方所讲的正能量的东西,给大家带来向好环境的东西。
反而我方在「虚拟偶像」里可以把这些东西摒除掉,即使有资本的引入,我们看到他带来的东西起码不坏,他没有像你们这样把那些未成年人带入到一个没有办法挽救的深渊。
再来看,你方一直告诉我「虚拟偶像」是工具化的东西。所以在你方的视角下,我们有4.9亿以上的人喜欢的是这一个工具化的东西,看起来像吸尘器一样,像洗衣机一样,根本是工具没有办法达成供给。
大家喜欢他,有4.9亿的人喜欢他,你方这一层的事实反驳是什么?我方不理解。
②正方二辩质询小结
先聊一下塌房问题,我想说「虚拟偶像」为什么不会塌房?因为它根本没有房给你,它就是一个假人,只是一些设定,它哪来的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
我方觉得你在追真人偶像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他过去是一个宝藏男孩、宝藏女孩,这都是一些真实的代价,我们可以承受。
我们今天在看底层逻辑的时候,我们在比较的是「不完美的真」和「完美的假」,到底要选哪一个?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靠一些例子,而是要靠机制来解释。
你刚跟我说「虚拟偶像」有梗文化,梗文化会说些什么?说“我是嘉然小姐的狗”?或者整烂活,可能会有一些虚拟偶像会提供自己36D的胸爆炸,这都是一些亚文化的东西。
那些用户他们在生产、在创作的时候,完全跟虚拟没有关系。它恰恰是人性的部分,才会让他们觉得有趣。那么这一部分要出圈,要去让更多人接受的时候,它很容易被砍掉。就像嘻哈要改歌词一样,这没有办法做到。
我们举个例子,多巴胺会使人快乐,为什么科技进入到今天,我们不是每天打一针多巴胺,还是要辛辛苦苦努力去追求一些可能遥不可及,但又很真实的幸福。因为,我们不希望把自己矮化。
如果我们需求只是有人给我唱一首歌,我工具化偶像的同时,意味着我自己的需求可以被量化成一些指标和很明确的元素,这个时候资本就可以控制我。其实就是一个欲望的容器,这个时候我个人的尊严又从何体现,我们追求偶像的意义又是什么?谢谢。
03 总结陈词
①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塌房我方认了,这就是真实的代价。我们今天就来比较有缺陷的真实和虚假的完美,哪个更能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
第一点,数据。你方给我4.9亿大众,拜托4.9亿大众是二次元用户,你方不要直接对掰到「虚拟偶像」去,这是您方第一点数据错误。
而现状是,如果虚拟偶像一旦进入大众的话,资本就会入局,您方所举的那些传统偶像的弊病,虚拟偶像同样会有。因为我为传统偶像打榜是为了给他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曝光,那虚拟偶像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你想让你的训练偶像更多直播、更多资源,你不就是要为它打榜吗?
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你方「虚拟偶像」还是一个小众的问题。你方今天所讲「虚拟偶像」是什么?「虚拟偶像」是一个完全被资本所设计出来的,它根本就不会令人感动的。美国虚拟偶像在社交媒体上说自己小时候被性侵,网友根本不买账,说你根本不能感同身受,你不要来恰烂钱,不要来冒犯我真实的世界。
而「传统偶像」是什么?「传统偶像」虽然有资本的元素,但是传统偶像永远是资本和人的复合体,我们永远都能看到人性闪闪发光的部分。
当利路修在创造营中说“我想下班”,打工人们一下子被他这种不想上班却又要上班的无奈所击中了。
当超越妹妹在火箭少女解散时流下珍贵的眼泪说“我太焦虑了”,大家一下子就破防了。
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才是我们真正觉得感动的感动的根源。而「虚拟偶像」是不能带来这件事情的,虚拟偶像就像你方所说,充其量只能带来24小时的陪伴,可是这不见得是件好事,你对他有求必应,和你按一下就发动了扫地机器人没有任何区别的,他根本就不能满足你的精神需求,他只是你的一个工具而已,谢谢。
②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对方同学,我们不知道你方都在讲什么。我刚刚举例过吴亦凡在塌房之前做不了自己,王源在被爆出来之前也做不了自己,因为他是“吸烟大使”,他有可能会被人骂,他可能会表现出来自己真实的一面。所以越真实越好,在你方眼中看来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
我刚提出了一个概念,在艺人被爆出黑料之后,粉丝的爱究竟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确定粉丝更加希望的是她要满足他期待的东西,因为你爆出来是黑料我不喜欢,因为你爆出来这些可爱风、性感风,那我就愿意接受,所以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真实,不是粉丝本身的期待是否得以满足。
我们告诉你的是,在需求当中我方可以做到这件事情,并且我方认为不塌房是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你方也愿意接受。因为如果你粉的虚拟偶像本身不会塌房,即使他不是你精神需求的一部分,但是不塌房一定更能满足你的精神需求。
同样的例子,农业发展水平越高,不意味着饮食需求就有被满足,但是农业发展水平并不是饮食需求当中的一部分,所以对方同学到这一层当中整了一个东西,她说我方是工具,因为我方不是真人,所以不配当作偶像……(此处正方没讲完)
在三位评委的评论中,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位有代表性的评价:
评委点评:
先讲一下这场比赛,有好的部分也有很多不太好的部分。我分两个部分来讲,第一个我为什么把票投给了正方?第二个部分是我为什么觉得这场比赛那些好的跟不好的部分是什么?以及我的看法是什么?
我先讲比赛的地方,我觉得正方的很多讲法在我的乍听之下是有问题,但辩论的规则导致我不能因为我的认知而给正方扣分。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就是当一方说得不对的时候,必须由另一方来指出他的错误,如果没有指出来那另一方要扣分,这是辩论场上现在的规则。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就是正方讲到真实性这个问题,这是正方的主战场,核心就是说只有真实的才能共情,而不真实的是不能共情。
我在听到这句话的第一瞬间的想法就是还有小说、电影、游戏,凭什么只有真实的才能共享?可是反方这句话是什么时候才讲的?是自由辩论才讲,我不知道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失误还是什么。
为什么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要等到自由辩论才出现。这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前半场的比赛当中,正方泼反方的脏水,说反方就是因为不真实,所以没法共情的过程当中,反方陷入了一些混乱。
反方核心的几个战场就变成了讨论一下比如说参与感的问题,或者说讨论一下资本的问题,再或者说是跟正方讨论一下传统的偶像是不是有不真实的人设。
传统偶像有不真实的人设,正方就说那我至少还有真实的部分,然后反方跟正方讲塌房,这大概是反方想要打正方的核心的点,正方倒是很坦荡,那我们就塌啊,对吧?但我们至少真实。
这个打法从战术的角度,就帮助正方在前半场积累了大量时间上的优势,反方要跟正方在战局上拉平是到自由辩论才完成的。
可是反方把战局拉到公平之后,还不能够完美拿下这场比赛。其原因在于反方也得告诉我虚拟偶像好在哪里。
先讲塌房这个问题,反方说虚拟偶像好在不塌房,坦白讲我们现代人的精神需求难道就只是不塌房吗?听上去也太卑微了!这听上去不像是反方的好处,而更像是正方的坏处。
所以就是正方泼反方脏水说你们不真实,反方骂正方说你们要塌房,打到最后双方开始要讲一讲自己为什么好的时候,反方的整个时间和局面就已经被拉扯在这里。
讲的东西没错,都是对的。问题是没有办法给我一种感觉是,当代人为什么特别需要虚拟偶像,她为什么是我们的精神需求。
而正方工作是怎么完成的?我不觉得完成得很好。它在立论阶段跟中盘、结辩提过一点点,讲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偶像,大概的讲法就是我们没有办法从工具当中获得人存在意义的满足感。
他结辩举的例子叫做“一个主人是不会因为奴隶的勤奋而感受到勤劳的价值”,换而言之,当我只是有一个玩具的时候,这个玩具无论做什么,我都不会获得那种精神上的,因为跟一个真人相处而获得的满足感。所以真就比假要好那么一些,我们当代人需要更加完美的,或者说更加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精神需求,所以真人再怎么也是好一点的。
我投给正方就是因为正方在技战术上拉出了时间,能够讲一点点这个东西,所以我把这张票投给了他们。
这是我说投票的部分,我接着讲一讲我为什么觉得双方打得不好的部分。
第一个辩题从出题的角度上来讲,它让我们讨论的是「传统偶像」跟「虚拟偶像」谁更能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我举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直播间也有10来万人在这看这个比赛,相信能来看这个比赛的人肯定都是对虚拟偶像或者传统偶像有兴趣想了解的人。哪怕是像我这种完全不了解过偶像产业的人,听到这个比赛的时候,我也想知道的事情是偶像对于我来说有什么价值,她为什么能帮助我,为什么能满足我的精神需求?
可这场比赛大家分胜负的方式不是谁更能满足精神需求,而是谁更像一个精神毒药。
正方说反方就是精神的矮化,反方说正方就是不停地塌房,这么打完之后,说实话无论是哪一边的粉丝,我都觉得一定会感受到愤怒,因为我会被其中的某一方冒犯到。
从辩论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双方的这种操作办法,也确实没有完成辩题要求我们论证的部分。我们本来应该说我们更好而变成了对方更糟,显得我们好像都是蠢货,就只能在两个糟糕的选项当中选一个更不那么糟糕的。
但是你说这有没有办法往好的地方打?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从正方的角度上来说,当你如果非要告诉我真实,你的立论的方向是告诉我真实是非常重要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把一个偶像从原来的职业偶像变成时代当中我们这一批人所感受到的偶像,这个偶像产业是会发展的。
前段时间刚刚打完的奥运会,好多人从奥运会当中的真实运动员身上感受到了那种力量,感受到那种奋斗感受到那种对吧?
我就记得特别经典的有个胖胖的姑娘是举重运动员,名字我叫不起来了,她上去一把举起来之后,然后下来就看文章才知道自己破纪录了,举完了下来说我怎么就赢了,一个可爱真实又强大的女性形象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你说这个形象符不符合正方的论证?完全符合,它是真实的可追溯的,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感同身受的力量感。
为什么传统偶像就必须是局限在现在偶像产业当中所描述出来的这几种寥寥无几的形象呢,为什么不可以更真实一点?再比如说你随着偶像产业的发展,你的偶像能不能从直播间出来进到真实的生活当中,进到田间地头,去畅游祖国大好河山。
这里有很多可以去把它打得更广阔的方式,当你想要告诉我偶像只有真实才能够感同身受的时候,真实的偶像要进入真实的生活,它是我们真实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真实生活当中跟我们面对真实的相同的处境跟困境的人,这种偶像才是正方可能更需要去维护的,也可能是正方想要说这是偶像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式,我觉得这完全是可以讲的。
再比如反方,反方你告诉我说不要塌房,你希望从追随者变成参与者的时候,那变成参与者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我们未来就特别希望能够进入到偶像的世界当中,成为他生活塑造他人设的一部分呢?这个是可以描绘的。
比如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会觉得虚拟偶像产业之所以会发生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前数字化时代的这种人际关系网络,被虚拟世界所挑战。这个虚拟世界不仅包括虚拟游戏、电影的世界,也包括互联网世界、微博这些新社交方式。
说白了我们原来交朋友的方式被改变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网络上交朋友,我们更多的是一开始没有遇到一个真实的人,而遇到的是一个真实的 ID,或者是一个头像或者是一个形象的时候。
我们在这其中产生出来的人际关系跟感受,跟偶像产业是有那么一丝相似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找男朋友,女朋友可能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可以借由偶像带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者用想象中与偶像的关系,弥补这部分感情上的需求。
随着这个问题往下问,你说随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进一步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再局限于微博这种2.0时代的文字社交,我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游戏世界,或者进入了有一个虚拟背景的世界。
比如前段时间《原神》这个题这么火,大家都来讨论《原神》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这里头的人物你说他有没有一部分真实感?我觉得是肯定有的。
就像正方举的那些例子,说为什么她说她被性侵或者说这些就被人骂,不是因为她不真实,可能是她的世界观还没有塑造完整。如果她的世界观塑造完整了,就像小说跟电影一样,我完全就可以带入就可以想象了,我就能感同身受。
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我想请问我们的生活处境会不会进入一个真实与虚拟的结合之中?
在这之中,我们有真实的朋友,也有虚拟世界的朋友,甚至有可能会有一些真实跟虚拟相融合的朋友,这个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是我的朋友,但他游戏世界会另外一个形象,是不是也有可能?
既然如此,我们可能就会需要一些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完全可以由虚拟世界来塑造。
你们今天反方讲的很多虚拟偶像,还是在以人的形象唱歌跳舞,我就请问未来我们能不能跟嫦娥成为我的朋友,而月宫有没有可能成为这个虚拟世界的背景?每天晚上的直播内容就是跟我们养玉兔,或者看一看吴刚怎么伐树。
或者有一些特别的人设形象,比如在人跟猫两个物种之间来回切换的,有着猫的耳朵跟尾巴的一个可爱小姑娘,对吧?为什么一定只能是人的形象跟人的生活呢,不一定的。
虚拟偶像有很大的可塑造空间,而我认为现在的二次元文化或者现在虚拟世界的文化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有很多喜欢的形象本来就不是完全局限在现实的背景当中的。
但我会觉得反方在这个部分的描摹也没有办法说得更有吸引力,所以这场比赛在我看来就变成了谁更糟糕的比拼,离题有点遥远,也对真的喜欢这些形象的人可能会造成伤害。
所以我最后会觉得大家在打这个题的时候,题也不应该聚焦在「虚拟偶像」和「传统偶像」上,体验更应该放在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是什么上,既然我们有这样的精神需求,必然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生活环境跟生活处境。
就像我刚刚为反方所立的这个论,正是因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的大背景,我们的精神需求、人际关系需要在新的世界当中找到新的投射,所以我们才会有新的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是什么?说清楚了,「虚拟偶像」跟「传统偶像」到底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跟地位,这也就是清楚,这是我觉得双方可能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
那就简单说到这里,交代了一下我投票的理由,以及我对双方、或者这个题目本身的想象。哪些地方讲的不对,也希望大家能够指出,谢谢大家。
文/Yami
来源:手游那点事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yo-eslwSS6Zsru7fXaCCI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