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东西能被写进招聘JD的「熟练使用」,寥寥几笔,但背后故事就多了。
等同于这东西成了行业基建。越来越多人离不开它。
很早就知道,「熟练使用『数数』」被椰岛写进过招聘JD,和「Python、SQL、Excel」并列,会用就加分。
后来又听说,这要求扩散到了点点、海彼好几家的招聘里,一些直接说,招资深,不会「数数」,不考虑。
不止中小厂。前两天翻数数官网一看,连鹰角、库洛几家都签了数数,接他们家系统。
三年前采访数数科技,他们说公司愿望是,产品能成游戏行业的数据基建,让大家做游戏不会因为调数据麻烦束手束脚的。接上数数,「像给大家装了个数据的水龙头一样,随用随拧,都是即时的数据」。
如今一看,愿望还真成了。就好像做游戏,研发离不开Unreal、Unity之类的游戏引擎一样,你开家游戏公司要管好数据,现在也得琢磨一下是不是要接入数数了。
还是先说下「数数」是谁。
简单来说,数数科技这家公司主做数据分析工具,盯着游戏行业做了10年。公司早期目标好概括:大家能零门槛地用数据。
游戏以前用数据的门槛不低。调数据是麻烦事:你要找后端申请,要排队,如果调出来不对,又得来一轮;中大厂会有专门的数据中台,有简单看板了,但想调指定数据,还是免不了排队——时间宝贵,数据重要,免不了难受。
数数要解决这个门槛——大家招聘JD写「数数」,是拿公司名简称他们家产品——接上数数,你不会写SQL也无所谓,只要有权限,想要什么数据基本都能调出来,还全是实时数据。你还能按岗位需求,搭一个自己的数据看板……
签约比介绍直白。2020年至今,公司客户数按每年100%的速度增长,当年《最强蜗牛》的吉比特,现在准备上《明日方舟:终末地》的鹰角,都是他们家客户。现在,公司已经把合作谈到了日本、韩国、美国去了……
几年前,和数数的销售朋友吃饭,对方那时说,小厂覆盖差不多了,但卡在了三七之类的中大厂,「人家有自己的系统,做了好几年的中台」。那是能写进财报的大投入项目。前两周拜访前看官网,三七也成了他们家的客户。
不过「数数」能成基建,和占有率关系其实不大,主要靠的还是产品和这两年的新战略。
新战略背后是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游戏能不能拿数据把项目做好和团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那Analytics肯定不够了,能用上它的岗太少,团队得有一个Engine,有一个能打破数据壁垒、带动所有岗的基建。
换句话说,数数之前只是做一个面向项目的产品,现在要做一套面向公司的方案。
一个变化是,数数的产品在2022年改了名,从TA(ThinkingAnalytics)改名TE(ThinkingEngine)。
所以该怎么理解新基建的TE呢?
我觉得不用按TE手册「提供什么」来解释,可以从厂商「需要什么」来聊。这年头,厂商都想做出自己的长青,诉求分两步:一、做稳项目;二、做好厂牌。
做稳项目,也是看你多懂玩家。
往具体来说,长青就是看你拿出的东西有没有超出玩家预期,有没有让玩家喜欢,有没有踩大家的雷区。那摆在桌上的问题变得明朗:我该怎么知道玩家在想什么?
于是,数数的TE有两个分析玩家的核心模块:
一个数据分析,看玩家行为——沉默玩家占多数,他们喜欢什么——在什么玩法&场景呆得久——讨厌什么——在什么节点&地方流失——很多时候不会明说。这些数据指向玩家的体验如何。
一个舆情分析,看玩家言论——爱发声的玩家带来的舆情,更多时候它弥补的是数据反映不出来、但玩家格外重视的内容。现在内容型产品受舆情影响太重,大家比以往更需要知道玩家的情绪如何。
两个模块把玩家游戏内外的行为全分析了一遍。互相补充。这些数据解决的是项目很现实的诉求:一个产品该如何和它的玩家们相处?又如何在相处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有了依据,才能判断。
而有了判断,数数自然有一个触达的功能:运营模块。我前脚在分析模块拿到反馈,后脚就能在运营模块配参数,简单些的有推公告,给不同玩家推礼包,复杂些可以直接发送参数到玩家客户端,调整一些游戏体验。
据我所知,已经有厂商在做实验,用这个模块做些动态体验:一些玩家喜欢有挑战的体验,那就一键抬点强度,打着更有趣;一些玩家老卡在一个地方过不去的,就降降难度。这边刚调完,效果好坏又反馈到分析模块去。
发现了么?数数现在奔着覆盖一个项目去的——就连老板现在也有个BI模块,看重点数据,还能调美观度。这是让所有人在游戏该怎么变好这件事上——哪里是要稳定的优势,哪里又是亟待优化的问题——达成起码的认知共识。
再就是做好厂牌。
这是游戏厂商最近的新课题:你有了稳定的旗舰产品,有了一群相信自己的用户,如果经营好了,那他们信任的是公司和团队,还会期待你未来的新品。
怎么经营厂牌自有百花齐放,但大前提得有一条,公司数据能不能互通。
有个形象比喻叫「数据孤岛」。以前赛马多,项目不同,数据自然各管各的。但到了现在,公司大力赌一个胜点,如果老产品经验难挪,后人一遇问题,又重造轮子,踩一遍坑。常见但没必要。那打破孤岛就成了关键。
数数给了一个改底层的方案,叫开放数仓「跨源映射」。直接说效果,这是一个公司级的数据池。不用等好几个月去转一堆数据,也不用费神转码不同项目的数据格式,现在任何项目都可以映射数据到这个池子里。
举一个很基础的例子,我现在的项目要做一个老项目做过的东西,想参考下配表,预测一下效果,那直接就去仓库里面调出来就行了,当时配了多少,效果如何,清清楚楚,那再结合我项目去推工作就是心里有谱的。
另外一个打通底层的模块:数据开发平台。以前数数也有二次开发功能,类似于开放接口,你有其他诉求,做好再接上就行,但现在数数把这接口做成了个工作台,相当于把txt升级到了飞书文档。
于是,一个数据开发还覆盖到了项目以外的人。技术中台的人不用再一个个生敲代码,在接口手搓插件,现在整个团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协同办公,派发任务,一起维护改造平台。
有了公司级的底层数据仓库,有支持技术中台维护的工作台……和当年Epic他们搓一个游戏引擎出来一样,数数打算搓一个公司的数据管理引擎出来。
当然,数数也有自己的AI故事。
这同样在解答产业的一个隐性提问:行业知道AI大模型重要,但它日新月异,不知道什么时候市场应用才能落地,大家又该怎么提前准备呢?
对于数数来说,浪潮追不完,但经营了十年的业务理解是能相信的。他们见的厂商多,做的案例也够多。那与其赶追别人,或者慢慢等更聪明的大模型,不如先做好AI落地业务的那块。这是一个符合趋势,也恰好空白的地方。
事实上,数数把Data+AI设置成今年的重点。他们不做大模型。他们在TE留了一个接大模型的接口,然后用了两年时间去调整AI的工作流,写接入大模型后的工作Flow(可以理解为工作流程)Agent(类似于聪明的助手)。
Flow是给AI一个严谨的工单list,让它一步步去执行。Flow比Agent笨了点,但胜在步骤清晰,算点ARPU、LTV啥的够快够稳。高效是一面,关键它操作维度更大,可以一调就是好几年跨度的数据,视野不同。
Agent有自己的想法,你说想解决的问题,它自己会琢磨一个路径出来。不同大模型聪明度各异,也在不断进化,不过数数可以先跑一个教AI如何服务游戏行业的指南,保证游戏厂商能直接用上AI,不用再费力地训练。
两年前,数数就在梳理十年的游戏行业经验,设计Flow,做Agent用的游戏行业Prompt库(提示词),一直在调AI工作流,让AI接进来就能理解行业信息,能工作对话,做事够专业,然后最关键的一点:尽量别给假消息。
按数数的说法,TE的AI工作流跑出阶段性的成果,最快今年就出来了。到时候,AI多半会再加强一轮数数TE的中台&基建定位:更高效的数据获取,更大维度的数据操作,以及更低门槛的数据分析——你就算不懂,AI也能解释明白。
这些就是数数给游戏厂商提供的基建方案。
但我没讲完的是,数数能给出这个方案的前提,是和游戏行业互相成长的这十年。
积累十年,轻飘飘四个字,行业都能改朝换代了好几轮,数数这帮人能跟下来,多少是有点说法的。
刚提到的AI,就是一个敲门找朋友的故事。
游戏厂商苦恼怎么接AI。大模型不少,但要么太泛,做不好垂类,要么爱无中生有——答案给得自信,你检查出错,它「失误」一句下次再犯。有家游戏厂商负责人提到,他们让AI提个数去分析,准确率20%。真用不起来。
数数调教了半天AI工作流,也要落地测试。就两个月前,数数中国区的负责人周津做好方案,跑去九九互动,问他们有没有兴趣一起把AI测试落地——之前数数测云原生(类似于节省服务器的新技术),找的也是九九。
两头都是对新东西好奇的人,一拍即合。这次方案是一个定制测试:数数那边给九九的业务定制一系列Flow和Agent,放到业务里面,九九团队这边不断地跑测,给到数据反馈。两边的AI工程师们开启一段实验。
「今年我们不是要办大会嘛,请他们来演讲,被拒绝了,我就和他们对赌,两周时间,我给你们AI准确率拉到满意,你们就来站台。对接的负责人给我说好啊。」
两周后,结果出来,AI准确率88%。在数数今天的大会上,九九互动的负责人如约上台,分享的就是这段合作故事。
周津说,理想的话,到今年年底,TE的AI模块就能测完,然后给有合作意愿的游戏厂商们都用上。
所以,说数数是从游戏行业里长出来的也没什么问题。
而且每次都如此,两头一拍即合,然后是一段互相成长、彼此磨合的时间。
做数据分析工具如此。2015年他们是靠做舆情分析捞的第一桶金,但那时行业全在跑新品抢市场,在意舆情的还是少数。琢磨了一阵,数数决定改做数据分析——既然游戏看重数据,那就让他们能好好用起来。
选择做十年游戏垂类也如此。如果工具只求泛用,覆盖广,点到为止,那下面的人用得不舒服,又怎么能用好数据呢?于是,这帮人在游戏行业一跑就是十年,以至于你看他们的更新目录,都能看到行业变迁的痕迹。
我记得出海最火的那一阵,数数就更了一个叫全球多集群架构的功能——游戏厂商能把数据部署到多个集群,然后在一个看板上看到全球数据,还能汇总任何集群的数据,统一分析……至今,这依旧是独此一家的功能。
游戏厂商也会给出新的想法。周津说,有天有家厂商过来说,公司还有别的项目,能不能把数据打通,让大家的信息能互通?厂商过去很难想到的点子,被手头的工具一点点打开,反过来也成了帮数数成长的机会。
互相成长,其实还可以具体到,数数对游戏厂商每一个人的考虑。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纵使你数据平台做得再牛逼,那Challenge的不就我们公司自己的中台和人吗?帮我,还是害我?
2022年,数数业务遇到过一次阻力。中小团队都合作完了,到了中大厂,人家有自己的中台和人,凭什么能一把抛开那么多投入,花几个月的时间把老数据迁到你三方的新体系。
想来想去,数数那年定了个新策略:开放融合。
一开始,周津他们把数数的产品拆开,把底层的技术掏了出来。如果游戏厂商有自己的数据体系,也有工具,那数数就把可以提升业务的零件拆出来,单独卖,大家按需拿去提升自己的数据底层能力。
但过了阵,发现不行。行业闷头做游戏,要的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黑盒,没人关心黑盒有啥特别的技术。再说了,厂商即便懂技术,把组件拿回去改中台,也保障不了稳定性。一个产品始终得封装好了再拿出来。
开放的思路一步步出来。数数不该做一个把别人挤掉、替换掉的唯一解。如果别人已经走了30-60步,那数数就折叠自己,补全他人不足,帮人家走完剩下的几十步。
如今数数的TE方案就是一个兼容他人的具象。之前提到的两个基础,数仓和数开便是如此。
数仓去兼容厂商的基建。过去接系统就是大搬家,得把数据从老仓搬进新仓,才能拿数据出来用。一搬就几个月。现在不用搬了。数据放新老仓都行,仓前有数据交易区,想用就映射一份出来,再拿到应用区分析。
数开去兼容厂商的人。游戏厂商签TE是按需挑模块,可以全要,也可以看自己缺什么补什么,没必要抛掉过去的努力。接了系统,中台和技术也不是被挤走,大家可以拓展TE,也可以继续开发自己的东西。
回到开头看,数数能成为基建,也在于它如今能给予大家想象其他可能性的机会。
多年前没有游戏引擎,大家做游戏都得从零写代码,要考虑稳定,要考虑框架……在有了游戏引擎后,阻碍大家的墙被打破了,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想那些天马行空的东西。这是打破了技术的墙,给大家思考的自由。
数数有点像游戏厂商的管理引擎。这是打破了数据的墙,给了整个团队、整个公司协作的自由。
一旦信息差没了,使用数据的限制没了,那游戏厂商能对产品有什么新的想法,又能和玩家建立怎样的关系……这就是数数和游戏厂商要在未来共同摸索的新问题了。
至少对我而言,关注数数的变化,也是一个对行业蛮有趣的侧面见证。
你看着行业从最早人人抢做买量新品的增量,到如今内容为王的时代,从主营国内到出海,再到如今每一个团队都极重视厂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每一个阶段都在数数的产品&策略上留下了刻痕。
所以我蛮期待年底,数数和合作的厂商们会交出一个怎样的AI应用答案。
再想起五年前采访数数,印象很深,那时他们还说,希望未来大家用数据是自由的,像拧开水龙头一样。如今再看这五年前的句话,实现了不说,恍惚得更像一个十余年前的愿望……想来恍惚的原因多是,数数这帮人已经走到更远的未来了。
文/灰信鸽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pARo70cyuUnJssVJdIil_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