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2015年是游戏产业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行业洗牌之下,优胜劣汰,有旧的在消亡,也有新的在诞生,就像生命一样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对于创业者而言,当中的压力不言而喻。
工作的原因认识了北京的一位朋友,说认识,倒也算是牵强,也只是限于网上交流,他真名叫什么,我不清楚,只是一直叫他的网名“小星”。每次聊天,都能有很好的话题,话匣子一开,又是一番滔滔不绝了。
回想起来,我们更深入的谈话竟是因为他的那句“有好久没和人类聊过天了,有点小激动”开始的。或许是因为这句话,我看到了一个孤独、挣扎的游戏人,那种渴望被了解、渴望倾诉的心境让我更愿意听他的故事。
“同是90后,你都自己在单干了,我还在为别人打工”
我向来习惯以一种仰视的角度和这些游戏创业这者对话,尽管他一直感叹自己的处境如何的不好。
“这话我辞职以后听过好多次,然而无数次都想去找个工作算了”,他说,不要看着他是自己开发游戏,很自由,没错表面上是很轻松,可以是实际上是“悲伤逆流成河”。
当“节操”遇上“黑幕”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其实游戏圈是很单纯的”,应该这么理解,游戏圈本身很单纯,复杂的是里面的人。不知道说游戏圈是个大染缸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但是,确实,有太多的“内幕”让玩家和那些一腔热血的从业者倍感心寒。
很不幸,那些“心寒”的事,在刚毕业的时候就让小星遇上了。
可能人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节操”的,刚毕业那会,他信心满满,斗志激昂地以为自己能去设计那些很好的游戏。可是现实给他泼了一大盆的冷水:
来到公司,那里的日常便是:
“哪家的游戏火了?不错诶,就按照这个改(抄)一个!”
“这家的项目这么渣啊,哈哈,点个赞!”。
原来,自己学编程到头来只是为了去山寨别的游戏。
这个行业有很多疯子,挺有意思的
辞职创业,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就像他说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是疯子,”某些机缘下认识了一些策划,来自天南地北素未谋面的“疯子”组成团开始了游戏开发的计划。上班时在公司是只程序猿,下班后,回家继续当程序猿,渐渐的,小组的项目有点起色,这也意味着开发节奏要加快起来,公司的项目、自己的项目,两头奔波令他颇为吃力,于是和一个美术“相约”离职(他们分别在不同城市),专心自己的创作。(他认为自己辞职后的工作才是是“创作”,而不仅仅是做“项目”)
从此,便过上了比上班更“苦逼”的生活,一头钻进开发,不分昼夜,什么周末、节假日,完全没了概念。除了通过网上和团队成员交流,没有其他的社交时间,就像他说的“好久没有和人说过话了”。
其实游戏行业很多人都是疯子:看着别人挣钱眼热就拍板动工抄袭的决策人、不明所以,一时脑热挥金如土的投资人、还有,像他们一样“不务正业”的独立开发者,哪些不是疯子?但是,这些疯子也挺有意思的,多多少少,游戏圈靠着这些“疯子”来绽放“异彩”。
如果为了钱去做事,结局就是败给了工资
三四年的资历,要创业是有不少难度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辞职了怎么养活自己。
“现在都是在啃老本啦,家里面嘛,我还没有寄过一分钱回去,还好家里面的人也没有怎么反对。”靠着以前攒下的工资,他知道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一个月下来都没能好好吃顿饭,可是,他相信,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他总会有成功的一天,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然而项目进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一年多来,策划换过好几次人,最后只剩下他和一个美术,搞了一年多,磕磕碰碰还是有些收获的,他更懂得去征求意见、寻求帮助也懂得帮助别人。比如哪个功能实现的不好,他会巴巴地跑去向“大神”求教,或是去网上找外包,给有家室的美术补贴家用。
每个创业者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在团队成员的一次次离开、在觉得要崩溃的时候,他也会有“要不找个工作算了”的想法,但是又一次次被不甘心打消这个念头。
他说,创业的人都在做着一道选择题,在决定是否要创业之前,就要将考题做好:让你去创业,不给你一分钱。或者给你几万块,让你做不喜欢的事。你选什么? 迫于现实的压力,或者我们想都不想就选择了后者,但是这样下去,无疑就是一场煎熬。如果为了钱去做事,结局就是败给了工资。
乐观都是演给别人看的,或许会回家卖咸菜卖情怀
创业的艰辛,几乎所有创业者都有经历,但是,都习惯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质疑,不管真心与否,似乎“乐观”是创业者的标准配置,表面是乐观的,也许内心是崩溃的,但在别人面前都要用乐观来掩饰自己,也许就像那种想要证明“我很好”的心理一样,扛不扛得住,都要自己受。
小星也没有我想象中的乐观,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功还是个问题,就算成功了,也不能说明以后的也会成功。时至今日,已经没了那么多的执念,他开玩笑说,要是有可能,以后会选择回老家,试着去卖咸菜疙瘩、卖土特产呢,顺便卖卖情怀。
相关阅读:写给30岁的生日:我为何走上独立开发者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