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破译“好玩”的终极路径:从《俄罗斯方块》到艺术圣殿,拉夫·科斯特的“乐趣理论”深度拆解!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8401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509092105.jpg
以下内容基于 https://www.raphkoster.com/gaming/atof/theoryoffun.pdf
作者拉夫·科斯特是MMORPG先驱,《网络创世纪》首席设计师,《趣味理论》作者。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兴致勃勃地打开一款新游戏,沉迷其中数小时,废寝忘食,感觉整个世界都为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又在某个瞬间,可能是通关之后,可能是摸透了所有套路之后,那股魔力烟消云散,游戏图标静静躺在桌面,再也提不起打开的欲望。或者,你也可能遇到过另一类游戏,上手门槛奇高,规则晦涩难懂,几番尝试无果后,只留下一句“什么玩意儿!”便愤而卸载。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是游戏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大脑的某种奇特机制?

今天,我们将一同潜入游戏设计的深水区,跟随传奇游戏设计师拉夫·科斯特 (Raph Koster) 的脚步,探索他那影响深远的“乐趣理论” (A Theory of Fun)。这不仅仅是对“好玩”的一次哲学思辨,更是一把解开游戏设计、玩家心理乃至人类学习本质的钥匙。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掀开这层神秘面纱,看看那些让我们欲罢不能或弃之如敝履的游戏,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 大脑的“嗨点”:我们都是天生的模式识别控!

科斯特开篇明义,用一个极具共鸣的场景引出了他的核心观点。他提到自己曾在 PopCap 网站玩打字游戏,起初渐入佳境,越打越快,成就感爆棚。然而,当他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后,却感到了一阵索然无味。紧接着,他又尝试了同站点的《书虫》(Bookworm),一款单词益智游戏,却在发现自己只是在“逆水行舟”、徒劳对抗不可避免的失败后,选择了放弃。

这两个例子精准地描绘了乐趣天平的两端:厌倦与挫败。科斯特犀利地指出:“人类是卓越的模式匹配机器。”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热衷于寻找、识别和理解模式。无论是辨认朋友的脸庞,还是在嘈杂环境中听清自己的名字,甚至是在随机的云朵中看出动物的形状——这种能力深植于我们的本能之中。

甚至,科斯特调侃道:“我们倾向于在根本没有模式的地方看到模式。” 这种“过度解读”有时会显得有些“迂腐”,但它恰恰证明了我们大脑对模式的渴望有多么强烈。

那么,这和“乐趣”有什么关系呢?科斯特给出了精辟的阐释:

  • 当我们掌握一个模式时,我们通常会感到厌倦并将其“图标化”。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最初的兴奋和专注会逐渐被熟练的、几乎不假思索的动作所取代。这个模式被我们内化、简化,不再具有挑战性,乐趣也随之消退。想想看,最简单的鬼脸表情,不过是几条线段,却能被我们瞬间识别,这就是模式被高度简化的结果。
  • 当我们遇到“噪音”,无法从中识别出模式时,我们会感到沮丧并放弃。想象一下,面对一堆毫无规律的乱码,或者一场规则完全无法理解的比赛,你很快就会失去耐心。这种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感觉,正是挫败感的来源。
  • 而乐趣,恰恰发生在识别模式、追溯模式、并看到模式重现的过程中!当我们初次接触一个新模式,努力去理解它,并在成功预测或应用它时,大脑会释放出愉悦的信号。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那种“原来如此!”的掌控感,就是乐趣的核心。一个全神贯注打游戏的玩家,眉头紧锁,思考着屏幕上混乱局面背后的规律,这正是乐趣发生的鲜活写照。

所以,科斯特认为:“乐趣在于锻炼你的大脑。” 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谜题”。它们关乎认知,关乎学习如何分析模式。

二、 游戏的本质:永恒的“井字棋”困境?

科斯特用了一个最经典的游戏——井字棋 (Tic-Tac-Toe)——来阐释这个观点。一开始,我们对井字棋的规则和策略一无所知,每一次落子都伴随着思考和尝试。我们试图找出获胜的模式,阻止对手获胜的模式。

“当你玩一个游戏,你只会一直玩下去,直到你掌握了它的模式。” 对于井字棋,一旦你洞悉了所有可能的开局、应对和必胜/不败策略(例如,先手占中间或角落),这个游戏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它成了一个可预测的、封闭的系统。所有的可能性都被你穷尽,所有的模式都被你“图标化”。此时,“游戏变得无聊。” 你甚至会脱口而出:“这游戏烂透了!”

这个“井字棋困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基本上,所有游戏都是寓教于乐。” 它们都在以某种形式教会我们一些东西:

  • 一些游戏,如《俄罗斯方块》(Tetris),教我们空间关系。
  • 一些游戏,如《超级马力欧兄弟》(Super Mario Bros.) 的隐藏关卡,教你探索。
  • 一些游戏,如《毁灭战士》(Doom) 或其他FPS游戏,教你如何精确瞄准。

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乐趣的源泉。一旦学习曲线趋于平缓,模式被完全掌握,乐趣便开始衰减。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单机游戏在通关后,或者多人游戏在玩家达到“版本答案”后,会迅速流失用户。

透视“虚构”:玩家眼中只有“能量块”

科斯特进一步指出,玩家在学习和掌握游戏模式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种惊人的能力:“我们非常擅长看透虚构。” 这就是为什么玩家群体往往对游戏中某些行为的伦理含义不屑一顾。例如,在《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 系列中,某些备受争议的行为,在玩家眼中可能并非道德沦丧的象征,他们看到的不是“从妓女那里获得服务然后开车撞死她”,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能量块”——一种快速回血或获取某种增益的机制。

这种将复杂情境简化为游戏机制和模式的能力,是玩家高效学习和适应游戏环境的关键。但科斯特也提醒我们,作为游戏评论者或更广阔的社会观察者,“当然,我们能看到其他模式。” 这暗示了游戏在文化、社会层面可能产生的更广泛影响,例如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塑造等,这些是玩家在追求“乐趣”时可能忽略的深层模式。

三、 玩家的“原罪”:永无止境的优化之路

既然乐趣在于学习和掌握模式,那么玩家的行为逻辑也就昭然若揭了。“寻求在游戏中取得进展的玩家,总是会尝试优化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作弊”、“养小号”、“肝”、“开挂”、“利用漏洞”、“吃低保”——这些在游戏圈耳熟能详的词汇,无不指向玩家对效率和最优解的极致追求。他们就像一群嗅觉敏锐的猎犬,不知疲倦地寻找着通往胜利或更大利益的捷径。

“如果他们足够聪明,看到了一个最优路径——如同亚历山大快刀斩乱麻般解决戈耳狄俄斯之结——他们就会选择这条路,而不是‘预设的游戏玩法’。” 这种优化本能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玩家会不自觉地将复杂多变的游戏体验,转化为可预测、可复制的流程。

玩家会“努力让游戏过程尽可能地可预测。” 然而,讽刺的是,这种对可预测性的追求,最终会亲手扼杀乐趣。“而这就意味着游戏变得无聊,不再好玩。” 又回到了“井字棋困境”。玩家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把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探索之旅,变成了一条按部就班的流水线。

科斯特将这种行为模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称之为‘安全感’、‘稳定的工作’、‘舒适的鞋子’和‘例行公事’。” 你也可以称之为“跑步机”。这是一种对确定性的渴望,一种试图消除不确定性、最小化风险的本能。虽然在生活中这无可厚非,但在以探索和学习为核心乐趣的游戏世界里,过度优化就成了乐趣的坟墓。

因此,科斯特感慨道:“作为游戏制作人,我们正在与人类大脑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它总是试图优化、流水线化、简化、最大化投资回报率。” 每当玩家升级时发出“叮!”的音效,或是社群中传来“恭喜!”的祝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玩家又攻克了一个模式,游戏又向“无聊”迈进了一小步的现实。

四、 破局之道:构建永不枯竭的“可能性空间”

面对玩家这种“喜新厌旧”、“精通即弃”的特性,游戏设计师该如何应对?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之作迅速被玩家“吃干抹净”,然后被打入冷宫吗?科斯特引用了另一位传奇设计师威尔·赖特 (Will Wright,《模拟人生》、《孢子》之父) 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乐趣是探索可能性空间中各个区域的过程。”

这里的关键词是“可能性空间”。如果一个游戏的可能性空间是有限且容易被穷尽的(如井字棋),那么它注定短命。要想让游戏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就必须构建一个足够广阔、足够复杂、甚至能够自我再生的可能性空间。科斯特提出了几种策略:

1. 竞技的博弈:无穷变化的谜题

“过去大多数长盛不衰的游戏都是竞争性的,因为它们能提供无穷无尽的、相似但又微妙变化的谜题。” 象棋、围棋、扑克,以及现代的电子竞技游戏如《英雄联盟》、《Dota 2》、《反恐精英》等,其核心魅力就在于此。你的对手是另一个同样在学习、适应和优化的人类大脑。每一次对局,都是一个全新的谜题,即使规则不变,对手的策略、微操、心理状态都会带来无穷的变数。这种由“人”带来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扩展了游戏的可能性空间。

2. 设计师的掌控与放手:副本、大型特征集与涌现

在大型多人在线游戏 (MMO) 中,设计师们也尝试了多种方法来管理和扩展可能性空间:

2.1 副本空间:例如,MMO中的地下城副本。科斯特认为这是“设计师试图维持对玩家正在解决的谜题的控制”。通过将玩家置于一个相对封闭和可控的环境中,设计师可以精确地调整挑战的难度和节奏,确保玩家获得预期的学习和克服体验。

2.2 更大的最小特征集:科斯特指出,在线世界中不断增加新系统、新职业、新技能、新玩法,其目的是“增加排列组合,扩展可能性空间”。更多的元素意味着更多的互动方式,更多的策略组合,从而延缓玩家掌握所有模式的速度。

2.3 拥抱涌现、非线性叙事与玩家生成内容:这些都是“增加可能性空间,制造自我刷新的谜题”的有效手段。当游戏系统足够复杂,元素间的互动能够产生设计师都未曾预料到的新玩法(涌现),或者当故事的走向由玩家的选择决定,再或者当玩家自己就能创造关卡、模组、故事甚至规则时,游戏就拥有了近乎无限的活力。这些内容不再是设计师单向输出,而是玩家与系统、玩家与玩家之间共同创造的,其可能性是指数级增长的。

五、 游戏的升华:当谜题走向“艺术”

如果说上述方法主要着眼于延长游戏的“可玩寿命”,那么科斯特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探讨了游戏作为一种媒介,其更高层次的追求——成为“艺术”。

“我们也经常讨论希望游戏成为艺术的愿望——让它们成为拥有不止一个正确答案的谜题,让它们成为能够引发诠释的谜题。” 这句话掷地有声。传统的谜题,如图形锁、数学题,通常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戏剧,其魅力恰恰在于其多义性和开放性。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历经数百年,依然能引发无数学者和观众的无尽解读。

科斯特认为,这或许是区分“技艺”与“艺术”的最佳定义:“当某事物不再是技艺,而转变为艺术,那正是它变得可以被诠释的那个点。” 一幅儿童画,色彩鲜明,形象可爱,展现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这更多是技艺。而梵高的《星空》,其扭曲的线条、浓烈的色彩、奔放的情感,则为主观诠释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便是艺术。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这类“允许多重诠释”的复杂谜题:

  • 写一本书:“那是一个漆黑的暴风雨之夜。” 如何展开?人物何去何从?结局如何?没有唯一解。
  • 创作一段音乐:无数音符、节奏、和弦的组合,可以表达喜怒哀乐, evoke 千百种情绪和画面。
  • 理解你的另一半:对方一句“哼”,背后可能有多少种含义?这无疑是日常生活中最复杂、最需要“诠释”的谜题之一。科斯特还俏皮地加了一句:“(你注意到这些都和沟通有关吗?)”
  • 乃至,设计游戏本身。

这些活动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能成为毕生追求,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简单的“攻略”,没有一劳永逸的“最优解”。它们提供的“可能性空间”是如此浩瀚,以至于每一次探索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因此,科斯特提出了一个衡量游戏艺术成熟度的标准:“当我们的游戏谜题的复杂性接近那些(现实生活中复杂)谜题的复杂性时,就是我们的艺术形式变得成熟的时刻。” 当一款《侠盗猎车手》所引发的思考,能像一部伟大的小说或一部经典的电影那样深刻和多维度;当一局策略游戏的博弈,能像一盘精妙的棋局那样展现人性的光辉与幽暗;那时候,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才算真正“长大成人”。

六、 娱乐与艺术的交汇:打破“二元对立”的迷思

在游戏圈,常常存在一种争论:游戏究竟应该是纯粹的娱乐产品,还是应该追求更高的艺术价值?科斯特对此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那些希望游戏娱乐大众的人和那些希望游戏成为艺术的人之间的鸿沟,并不存在。” 他用一个巧妙的符号游戏——"2B || !(2B)" 来呼应这个观点。

为什么不存在鸿沟?“因为两者都意味着提出问题——甚至是棘手的问题,甚至是伦理问题。” 无论是旨在提供轻松一刻的休闲游戏,还是试图探讨严肃主题的独立游戏,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玩家“提问”。这些问题可能关于策略选择、资源分配,也可能关于道德困境、人性抉择。

然而,科斯特也发出了警告:“只要设计师在创作游戏时,心中对他们自己设下的谜题怀揣着完整的答案,那么游戏就永远不会成熟。” 如果设计师把玩家引向一个唯一的、预设的“正确”结局或理解,那么游戏就依然停留在“技艺”的层面,剥夺了玩家诠释和深度参与的乐趣。一个困惑地挠头、头顶大大的问号的人,正代表了面对开放性问题时的状态,这才是艺术所追求的境界。

当然,“即便如此,总会有一类玩家,他们更喜欢那种只解决他们知道如何解决的谜题所带来的舒适感。” 这些玩家追求的是确定性、掌控感和可预期的回报。他们就像那个单调爬楼梯的火柴人,安于在熟悉的模式中循环往复。

科斯特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类玩家的处境:“在穴居人时代,野狼会抓住他们。” 那些固守已知、不愿探索未知、缺乏适应和学习新模式能力的原始人,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更容易被淘汰。而“如今,我们更加宽容了——取而代之的是就业市场会抓住他们。” 这句话虽然带有一丝戏谑,但也点出了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缺乏学习和适应能力可能面临的困境。

七、 终极挑战与未来展望:超越“井字棋”的宿命

那么,作为游戏玩家、设计师和整个行业的参与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科斯特总结道:“我们都面临的挑战是,去解决那些我们自己的、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谜题(例如,通过PVP、副本机制、玩家生成内容等方式!)。” 这再次呼应了那个眉头紧锁、思考着屏幕上复杂局面的玩家形象——乐趣在于解决有深度的、开放性的问题。

“在那之前,我们所有的游戏都注定像井字棋一样。” 它们会是“小孩子的玩意儿,因为它们的模式太容易被看穿了。”

拉夫·科斯特的“乐趣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而深刻的框架,去理解游戏的本质、玩家的行为以及设计的核心挑战。它告诉我们,乐趣源于学习,而成瘾(或长久的热爱)则依赖于持续不断的、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游戏设计师的使命,不仅仅是创造转瞬即逝的快感,更是要构建一个足够深邃、复杂且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让玩家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模式、迎接新的挑战、体验新的感悟。

从简单的模式识别,到复杂的策略博弈,再到引人深思的艺术表达,游戏的进化之路,就是其“可能性空间”不断拓展、其“谜题”不断深化、其“诠释维度”不断丰富的过程。只有当游戏能够像文学、音乐、电影那样,提出真正值得我们反复琢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它才能真正摆脱“井字棋”的宿命,成为一种成熟而伟大的艺术形式。

文/小动爽太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38277442797325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5-5-9 2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