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5月,由IBM研发的深蓝计算机以“二胜一负三平”的成绩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顿时引发了有关人工智能的大讨论。
2016年3月,当Google研发的AlphaGo以“三胜一负”的成绩击败韩国围棋九段选手李世石,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再度喧嚣尘上。
事实上,早在2006年5月,五位中国象棋大师以车轮战的形式对战“浪潮天梭”计算机,结果亦是失败。莫非,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进化到《黑客帝国》所描述的那样?
对于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笔者认为还是有点不切实际的。尽管现在的大型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人类思维的学习、判断和分析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完善。
尽管在棋类运动中,无论是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亦或者公认为全球最难的智慧游戏——围棋,以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击败了人类。但是无一例外的,这些人工智能都没有通过“图灵测试”,而可以被称之为“智慧”。
“图灵测试”和棋类运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图灵测试的所有问题都是随机的,而且答案都是开放式的;相反棋类运动则是在规则内的逻辑运行。其实简单来说,棋类运动就是测试运算能力,这当然并非人类的强项。
即便是围棋这样变幻多端的棋类运动,它本质上依旧还是测试人类的计算能力。按照一般的常识,职业围棋选手大概能计算出三步棋内的变化;而职业九段选手则能计算出九步棋内的变化。但是电脑的超级预算能力却能计算出更多步内的变化,因此人类就处于劣势。
但如果是那种开放式的测试呢?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小规模的游戏测试,对战的亦是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和普通玩家。在这款手游当中,开发者设计了名为“武将合体”及“三元追击”的玩法。
测试者可以利用手游中的百余名武将进行随机合体,合体之后的新武将会有各种不同的新攻击技能。同时利用武将与武将的组合,还能产生不同的追击效果。面对如此多样且开放式的玩法,人工智能明显就不及人类玩家有优势了。
而且让笔者觉得有趣的是,或许是因为开放式的玩法过多消耗计算能力,居然导致这台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最终宕机了。
因此,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智慧的讨论,笔者认为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因为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来说,它们更多的是对人类社会起辅助作用。至于取代人类?这恐怕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