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7-10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喜欢三国的吗?
二.外交系统的若干问题。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外交手段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之一,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深通外交谋略。曹操在以残破的兖州为根据地,拥立朝廷以征讨四方,利用外交手段巧妙斡旋于各个势力之间,再分别把他们击破,可谓是外交大师。他在于最大的敌人袁绍交战的时候,形式是相当不利的。关中诸将不服,上党并州之众侵扰河东。南方有刘表骚扰,东方孙策预谋奇袭许都,刘备又起兵于徐州。正面袁绍又以强大的兵力给予他巨大的压力。但是他用高超的外交手段一一化解。派卫觊以朝廷之名抚关中,让关中诸将保持中立,并且成功说服马腾出军击破并州军。又利用孙策之死,给继承者孙权加官安抚了东吴。以朝廷的名义招降了南阳的张绣军,斩断了刘表的臂膀。
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夕就派鲁肃吊丧,安抚荆州诸刘势力。后又与刘备联合,大破曹操。刘备因此势力大增,联合孙权进攻曹操,大将关羽打的曹操想迁都。但是司马懿又献计,破坏了孙刘联盟,合击了关羽,瓦解了荆州军凶猛的攻势。孙权为了避免与曹魏,刘备的两线作战,竭力接近曹魏,厚币卑辞,暂时称臣,而且口口声声要送儿子入朝。在打败刘备与曹丕后,又与蜀汉联合抗击魏国。由此可以看到,三国的外交也非常精彩。
1. 朝廷的存在与历史上运用朝廷的博弈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中央朝廷的存在的合理性是不能质疑的。否则你就有谋逆的嫌疑。所有势力,除了黄巾军,黑山军与部分称王称帝的势力外,名义上都是朝廷的属下。不过他的势力多少强大。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也仍然是汉朝的丞相。孙权割据江东,乃是汉朝的吴侯,讨逆将军而已。所以如何利用朝廷与其他势力博弈,是三国的各大势力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让对方背上政治上被动的名声,如何操纵政治上的主动,高明的政治家都是要跟朝廷打交道的。出镇地方,需要朝廷正式的任命才名正言顺。就算是刚粗残暴的凉州军阀,也懂得利用朝廷的威名为自己谋利益。如李?啵?院合椎壑??骞阏髅?咳氤?ㄕ??指?罹莞鞯氐氖屏ε删?Ъ庸伲?晕??纾?嵛?庠?2懿僖猿?⒌拿?迦昧⒆阄次鹊牧醣柑址ピ?酰?峁??Я诵熘荩?苯釉斐闪肆醣盖鞍肷?抻辛⒆阒?氐谋?纾?际呛芎玫睦?贸?⑹髁⒆约喝ㄍ??蚧鞯腥说睦?印
2.中各个势力的外交关系
三国中外交关系应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对于朝廷态度的,一种是对于其他势力态度的。
2.1朝廷的态度与朝廷对待势力的态度,意味着你在当时人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
篡逆——公开称帝的势力,被其他拥护汉朝的势力和汉家正统看做篡逆。袁术称帝于寿春,立刻被看做叛逆,遭到了诸军阀的联合攻击。所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逆贼——反对朝廷者。如农民起义军,称王的乱臣,都是朝廷的死敌,也是拥护朝廷者的死敌。朝廷绝对不能容忍的,就是对于他正统性的挑战。除非该势力的威信已经超过朝廷,或者得到了朝廷的承认,才能取代朝廷。
黄巾农民的大起义,公开提出了“苍天已死”的口号,要取汉朝而代之。基本上地主阶级对于这个口号是反对的。所以坚决绞杀之,而且从之就是从贼,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而汉中的张鲁也是搞的那一套,但是没有公开反对朝廷,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承认,被朝廷任命为中郎将。
中立——不承认朝廷的统治,但是也不跟朝廷作对,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如关中诸多小军阀,割据地方小县的宗帅豪强,他们既不反对朝廷,又不拥护朝廷。朝廷可以招安他们。当然你自称个将军,太守什么的,朝廷力不能讨,又不想得罪你,可能也就顺水推舟承认你了。你要是自称什么大将军,王什么的。朝廷一般是不会妥协的。如果选择小势力登场,或者新君主登场,如果不称王称帝,而自称将军,太守什么的,很可能就要打到一定时候,得到朝廷的承认了。
拥护——拥护朝廷,接受朝廷委任,出镇地方,名义上都是朝廷的臣子。
拥立——直接以武力保卫朝廷,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该势力能发布朝廷命令,被其他拥护势力看做朝廷本身。拥立可以是汉献帝,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皇族血统的成员。但是拥立不同的皇室成员,互相视对方为篡逆。直到该势力灭亡。
篡逆是无法改变的,除非对立朝不存在了。逆贼需要朝廷下达特赦的指令,免罪授官外。另外几种都是可以互相改变的。中立势力可以通过上贡,或者接受朝廷指令来成为朝廷的命官。一旦成为逆贼,则被褫夺所有朝廷官爵。
这几类势力的互相关系与可进行的外交。
篡逆——拥护 互相敌对。处于绝交状态。但是由于篡逆是君,拥护是臣,篡逆可以要求拥护者从属于他。双方只有敌对或者交战。
篡逆——中立 逆贼 互相中立。篡逆可以对中立使用朝廷外交。
篡逆——拥立 互相认为对方是篡逆,伪朝。只有要求从属的外交,一方屈服则去帝号。
篡逆——篡逆 逆贼 可以以互相同盟的方式来达成友好同盟或者从属同盟。互相认可对方篡号行为。
拥护——拥护 同为臣子,相互可实行一般外交,无朝廷外交。
拥立——拥护 为上下级,相当朝廷与臣子。拥立可以对拥护使用朝廷外交。
2.2 朝廷外交
朝廷跟地方搞外交,说起来有些滑稽,但在汉末已经是事实。汉朝政府由于控制力实际上已经衰微的不象话,大约是王令不出都城,最后连都城在那里也不甚了然起来,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还是可以利用汉家四百年的威信,打一些外交牌的。而且许多拥立朝廷的势力也利用朝廷作为名号而大打外交牌,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赦免——赦免某个势力的逆贼,宣布他们也是自己统治下的王臣。解除某个势力与自己的敌对关系。但是绝对不能赦免称帝的逆贼。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乃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点。一旦承认别人帝王统治是合法的,等于把自己处于篡逆的地位。
王允诛杀凉州军阀首脑董卓,凉州军阀残余势力被朝廷视为逆贼,不肯赦免。乃聚众谋反,杀王允拥立献帝。后献帝出奔,与李,郭交恶,而无兵迎敌。乃赦免起义军韩暹等人,让其勤王。又如黑山起义军本是农民起义性质,与朝廷对立。但是朝廷为了拉拢其与各地军阀对抗,乃赦罪加官,与袁绍对抗。袁绍甚至于击杀了黑山军中长安所署的冀州牧壶寿。这反应了朝廷期望通过黑山军的力量重新控制冀州的阴谋。
当然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三国后期三国鼎立。蜀汉与曹魏互相仇视,都认为对方是篡逆。而孙权称帝双方都认为他僭号。但是蜀汉则一直与孙吴保持友好关系。近1800年的争论,有认为曹魏是正统的,有认为蜀汉是正统的,但是没一个人孙吴是正统的。就算是当时的孙吴自己,估计也这样想。当邓芝出使吴国,结成了同盟,孙权喝多了酒,在哪里YY,说消灭了曹魏,俺们东西二主一起分治天下,多么快乐。邓芝回答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等到灭了魏国,大王不识天命所归,那么战争才开始。——灭了魏国,你不投降就打死你。孙权只好大笑:说您太诚实了。
这个情况估计要在数值上进行修正。就算是僭号,如果势力值足够大,也允许其他势力与之外交。
加官——加官进行恩赏,笼络地方实力派人物。前提是该势力至少也要与朝廷的关系是中立。
勤王——当朝廷遭到威胁的时候,可以对拥护朝廷的势力发出该指令。发出该指令后,攻击朝廷者成为逆贼,削夺其全部官爵。并且遭到其他势力的讨伐。
衣带诏——特殊事件。秘密号召拥护势力讨伐拥立势力。得到衣带诏者可以得到大量威望。
讨伐——臣子直接对皇帝负责,接受皇帝的命令掌管地方,治理人民,领导军队,也有责任义务接受皇帝的命令讨伐不臣之人。这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一种神圣的观念。所以皇帝名义上有权利让某个势力去讨伐某个势力,给予他大义的名分。
和解——让两个拥护自己统治的敌对势力和解,加双方对自己的友好。
2.3 朝廷下达的指令
必须拥立朝廷或者成为朝廷才可以发布,以朝廷威信作为代价。当朝廷威信殆尽,则出现无法实现。
朝廷指令只能在拥护朝廷的势力范围内发布。
朝廷——勤王 指定拥护势力保卫朝廷
朝廷——讨伐 下诏令某拥护势力讨伐某势力
朝廷——赦免 赦免逆贼,让他们成为中立势力。(唯一可对非拥护势力的)
朝廷——加官 给予某势力头领以官位,接受官位则变为该朝廷的拥护者。拥护者加对于朝廷的友好。
朝廷——和解 指定两个拥护朝廷交战势力和解。
3.地方势力改善与朝廷的关系
汉朝政府才是当时唯一的合法政府,当时割据的势力,无论如何强大,都是受汉朝委托治理地方的,所以地方割据势力是要遣使上贡报捷,以获得朝廷的信任,来向朝廷讨价还价,要官表功。赏赐实物总是有个限度的,但是官位爵位就是出至于皇上的金口,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而得到皇帝的任命,又是武人最大的荣耀,可谓是皆大欢喜。但是请注意,只有朝廷,地方互相承认才有外交关系存在。如汉朝与称帝的袁术,汉朝认为他是篡逆,结果所有拥护汉朝的势力与他绝交。
总之,接近朝廷好处多多。
贡献——向朝廷贡献粮米珍奇土产,路程越远,所贡献的东西越珍贵,则获得的贡献越大。当然路程越远,被抢劫的机会也就越大呀。
拥立——以武力保护朝廷,将其置于其势力统治之下。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此条标准,则直接可以辅政。拥戴势力直接与朝廷的关系变为拥护。
献捷——在战胜了与朝廷交恶的势力后,向朝廷上表献俘以表示对于朝廷做出的巨大贡献。袁绍战胜公孙瓒,孙策战胜黄祖,都曾上表以表达自己的功绩。有的甚至拿首级给朝廷看。一则是炫耀武力,二则是表功。不过这样的表功未免滑稽,要知道自己攻打的诸侯也有朝廷的任命。不过能打赢一个诸侯的势力,肯定已经相当强大了。朝廷是不愿意得罪的。
请官——为自己或者属下请求官职。朝廷若不想得罪他,一般还是会给的。当然也有请彼给此的。请官成功等于朝廷承认了地方统治,地方也认可了朝廷,非常好。
3.1 地方势力与朝廷的外交指令
贡献——贡献金钱宝物以表示对于朝廷的忠心。贡献度上升。友好度上升。
献捷——也是贡献的一种,向朝廷炫耀自己的武功。贡献度上升。友好度上升。
请官——为自己或者属下请官,得到官位。下降贡献度,友好度上升。
4. 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判断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对于朝廷的关系。如一方是朝廷眼中的逆贼或者篡逆,一方是朝廷的地方官,则双方互相敌视。比如黄巾军与地方太守州牧的关系肯定是水火不容的。又如称帝后的袁术与各大势力都断绝交往,因为他被视为篡逆。而两个势力为另外的二种情况,都是中立,或者都是拥护,或者一拥一中。则又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互相中立——双方平安无事。互不统属,也不来往。所谓风牛马不相及。
友好同盟——攻防一体,平等互助。如赤壁之战后的孙刘。有如在入蜀的刘备与刘璋。友好同盟必有敌对目标。
从属同盟——势力弱小的一方依附于势力强大的一方,但是没有被对方吞并。双方是不平等的友好同盟。如张绣依附刘表,刘备依附刘表,袁谭依附曹操,孙策依附袁术。弱小的一方必须接受强大一方的调遣。
降伏——一方势力直接投降另外一方。如张绣之投降曹操。
敌对——互相进入紧张状态。
交战——双方进入交战状态
世仇——双方几代人都有仇恨。不能轻易化解。杀了对方的君主或者大将就是世仇。
4.1 地方势力之间改变关系的指令
外交指令以势力的威信为代价。如果外交不成功,或者言而无信,则扣除一定的威信。如果成功,则增加威信。
交涉——友好 使节往来,赠送对方宝物,俘虏,兵力,财物,粮草,领地,以增加友好。友好上升。
交涉——交换 交换宝物,兵力,俘虏,领地等。友好上升。
交涉——请攻 送给对方宝物,兵力,领地,粮草等等,请求攻击某个势力或者据点。友好上升。
交涉——同盟 请求与对方同盟,共同对抗某个敌人。双方势力相当则为友好同盟,如一方威信高于另一方太多,则为从属同盟。友好上升。
交涉——请和 请求双方解除敌对与交战状态。友好上升。
交涉——劝降 让对方投降。成功则吞并对方,失败则友好下降。
交涉——表官 给友好势力向朝廷请官。友好上升,对于朝廷的贡献度下降。
5.改进建议
的朝廷势力的分析
三国11中的朝廷势力,给人感觉就是游离于整个游戏系统之外的神秘力量。仅仅为某些势力加官,随机性较大,而且官位还比较混乱。而不像一个天下的共主。他们光荣的战国系列的朝廷系统做的倒很好。朝廷会很有选择的给控制京畿的强大势力加官,而一般想做官的小势力,也只有跑很远的路,往朝廷进献宝货来换取友好。所以我觉得应该大胆的把朝廷这个势力也加入到各大势力争霸的三国战争中,甚至可以参加军阀的混战,为玩家所攻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