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谜宫二”出货之前,写一点个人的粗略观察和浅薄认识。 不得不赞叹,现在的娱乐手段比起当年可不仅多,且一个比一个会玩。想起小时候无数个通过翻《十万个为什么》插图消磨掉的下午,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铺张浪费的可以。毕竟现在只要敢于尝试,你有100种方式保证自己即便被锁在家里一个多月,还能玩得有声有色。
互动解谜游戏书(以下简称“解谜书”)就是去年我给自己整的新玩意儿。在2019年春节前拿到了《谜宫:如意玲琅图集》的众筹版,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个门类,感觉还挺新鲜,一下就入坑了。一年来通过参与相关众筹,或直接购买,体验了挺多解谜书作品。疫情期间窝在家里,扫了扫尾,把最后两本解谜书给体验了,感觉也是时候可以总结一下。
在《谜宫:如意玲琅图集》大成功后,类似的产品虽然说不上雨后春笋,也出来不少,毕竟概念很新奇,说起来也有噱头。很多桌游厂手里都有现成的资源和渠道,来做解谜书再合适不过了,另外也有不少出版社和社团试水。
至于作品整体质量怎么样,综合自身感受,简单来说就是:解谜掺水,剧情支离,尴尬的很,完全没有起初自己预想的那么美好。这里写一点自己一些浅薄的感受和认识,也算帮大家扫雷了。
本文在剧情和谜题上都会有剧透。虽说剧透不好,但是举出来的这几个例子,感觉实在是就算剧透出来也没什么价值就是了。总之,还请酌情浏览。(另外,手机摄影凑合看吧)
打开解谜书时,我期待得到什么?
游戏那么好玩,书那么好看,受什么累要折腾这个解谜书呢?
诶,这解谜书可以说兼有游戏和书两者的特点。
首先它大多数时候是以“书”为核心,当然有一些的确不包含书,而让app将承担主要的叙事工作的。但是这个问题就好像讨论“番茄是水果还是蔬菜”一样没什么意义,答案就是“都行”。无论表现形式如何,“阅读”始终是解谜书一个很重要的体验。
然后,在“书”之外,它还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种类不限的道具来进行辅助,作为谜题的谜面或者提示,为解谜书提供第二个重要体验——“解谜”。(如同废话)
所以,解谜书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剧情部分,一个是解谜部分。一般两者交替进行,剧情引出谜题,谜题提示关键信息,再推动剧情前进,两条腿走路。这种“剧情播片”+“解谜关卡”的结构,其实还挺像电子游戏的。
比如《传送门》
那么解谜书的优势是什么?答案很简单:跟书比,它有互动;跟游戏比,它更沉浸。
有互动好理解,更沉浸是什么说法呢?这可不是说简单的“穿着球衣、抹着油彩,在家看世界杯”或是“给自己做一套‘T2血牙’穿身上,跟别人下竞技场”那种感觉。
想象一下,假如你在玩《逆转裁判》,跟随着成步堂的视角在法庭上开展着辩论攻防,僵持不下之际,你突然灵光一现,拿出随游戏附带的凶器“染血匕首”(塑料制1:1模型,可以过安检)和指纹收集套装(镁粉和戳着毛玉的竹签),一顿操作后,发现凶器上居然有XXX的指纹!此时游戏中的成步堂也是心领神会,当即拍桌子,喊了一声“异议!”
再举个例子,拿克苏鲁题材来说,还有什么比夜半三更在自己的书桌上翻看调查员笔记、卷宗,参悟古怪符文的含义更克苏鲁的呢?
有感觉吗?(图为《查茅斯恐怖事件》)
基本就是这种感觉,原理其实有点像近几年挺火的线下“角色扮演”体验店,一比一把幻想还原成现实,想想觉得还是挺美。
然而,年轻人的想法是挺好,拿到手的东西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
能绞出水来的解谜环节
理所应当,现实的解谜书谜题创作比做游戏有着更大的挑战。
毕竟如果所有道具都要做成实物,那么限制就多了:首先,东西要符合基本的物理规律(认真)。毕竟游戏里可以“心想事成”,只要一个建模、几张贴图、几行代码,什么“希卡PDA”、“传送门枪”都能实现。但是在现实里,创作者要面对的是经典力学和材料工程学的阻挠。
其次,控制道具的成本和体积也十分重要,一般的解谜书价格便宜的一百出头,贵的跟一款全价电子游戏差不多,再贵估计就不好卖了。盒子和桌游差不多,就这我都嫌占地方。
最后是解谜设计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让解谜环节和剧情环节结合的更加紧密,不至于出戏,又足够有趣?众所周知,解谜的谜题设计的门槛高得很。在一些纯解谜游戏中有两种情况屡见不鲜:第一种是谜题设计者脑洞很歪,卡得玩家骂人;第二种就是设计者智商贼高,卡得玩家骂自己。
那么带着现实和成本的镣铐,解谜书能否在谜题设计上“翩翩起舞”呢?答案是不能。结合我自己的解谜书游玩体验,第一种“脑洞很歪”的情况有,可以理解。但是在谜题设计上遇到更多的情况却是放弃思考、敷衍了事,甚至不能被称为解“谜”。
那么这些“意思意思”的谜题能水到什么程度,下面有请《古董局中局:无尽藏》。看标题也知道这是马亲王授权的作品,并没有侵犯著作权,或是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之前在自己很水的那篇众筹项目吐槽文章里也有提到这个作品,夸了包装用心,作品精美。
请无视右边那个椅子
关于这本解谜书具体的内容不过多评价,想说的是,书中有一个谜题是这样的:请在下图中找出两个不一样的字。
在一堆“無”和“盡”里有不一样的字,你找得到吗?
这好玩吗?
就像这样,许多解谜书的解谜环节都十分直接沦为了纯粹的体力活,还有那种只会出现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问题(但是写的中文呀)。比如:把道具卡上的红点连起来;数一数文件里xx名字出现的次数;根据日期算一算主角今年几岁。
不仅无法服务于叙事,作为剧情中间的调剂,这样的解谜环节反而像是高速路上减速带一样,让人感到无比厌烦。讲道理,如果故事中的犯罪分子使用如此白给的暗号还能作案成功,我也实在是很怀疑故事的逻辑性了。
另外,这里要说一说吴非老师的解谜书《胜者出局》,此书以上海实地为故事发生的场景,讲述了一起错综复杂的案件。
低调奢华
首先要赞叹一下此书制作之精良,所有的书页都做成了口袋页,需要拆开后才能看到里面的内容,很大一部分相关道具也都被装在口袋页内。吴非老师也不愧是专业的推理作者,细节考据、线索埋设、情节设计都很完整(盒子上还印着岛田庄司和《法医秦明》推荐!)。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合格的推理小说,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却并不是一本有趣的解谜书。解谜过程虽然被编排进了书中,剧情上也有交代。但是很多解谜偏向“体力活”,需要较长时间、繁琐的计算或写写画画,其结果是:反而让这部推理小说的阅读体验断裂、整体节奏欠佳。当然光看书不解谜也是一种选择。或许作者是想让读者(玩家)知道一个道理:侦破案件不能只靠灵光一现,更需要大量枯燥的搜查、求证,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大概?
相较于一般的书籍,“解谜”理应成为解谜书这个门类的最大卖点,“解谜书”这个称呼总不能白叫吧。然而,有时候“解谜”反而成为了“解谜书”最瘸的那条腿,实在是很迷惑了。
吴非老师在《胜者出局》发售后吐槽道:“推理读者认为谜题太难,解谜玩家觉得谜题太简单。‘你无法讨好所有人。’”这里无意冒犯,只是我倒是觉得最开始选择解谜书这个载体可能就不怎么合适吧。
没了谜题,它不是还有剧情吗?
对啊,解谜书就算没有了解谜,那它起码还是一本书啊!看看书总可以吧?诶,这个结论不要这么急着下。
解谜书一般会选择寻宝、侦探、悬疑等题材,这类题材风格明显,重点突出,受众也挺固定。然而问题是,很多解谜书的主创在把握和处理这些题材时,很遗憾,实在是没什么说头。
举两个例子:
《惊人院·怪物回收档案》是“惊人院”的衍生,“惊人院”作为一个网络社区其形式有点像SCP基金会,接受投稿,专门收集怪奇故事(这些都是我查来的)。《怪物回收档案》讲了一个记者拿到了一批“惊人院”的怪物档案,并以此为线索揭发了背后的惊人内幕。
那么这部游戏书的核心当然是这些档案了,然而这些档案并没有用档案形式来写,而是一个个耍小聪明的故事:什么倒叙、插叙、不可靠叙事,结尾再来个反转。并且只有少部分涉及超自然事件或者物品,其中很多都根本不存在怪物,甚至合情合理,完全符合常识。让人十分疑惑,这个名叫“惊人院”的组织似乎并和怪物没什么关系,其真面目大概是《故事会》编辑部吧。
另外,上文说到的那个“数档案里XXX的名字出现了几次”的阅读理解谜题就是出自《怪物回收档案》。
《查茅斯恐怖事件》则是一款以克苏鲁为主题的解谜书,其剧情堪称克苏鲁样板戏:“我”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来信,说他在港口小镇查茅斯发现了情况,只身前去调查。“我”跟随朋友的脚步也来到了小镇,接触了诡异的镇民,了解了当地奇怪的风俗,探老宅邸、进疗养院、访警察局、寻地下室。最终“我”来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祭坛,看着诡异的符文,“我”的脑中也响起了来自远方的呼唤:“和我们一起,归于大海吧......”
可以感受到主创们的想法一个个都很好,但是实际实现出来的效果实在是难以恭维。他们对于题材的把握明显不够充分,搬来了空壳,却缺少了实质。这也是不少创作者面对故事创作、剧本创作时会遇到的问题。
这时候,再翻回去看阅读体验最好的《胜者出局》,我的结论是: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吧。
这里想起了惊叫盒郭星老师的一个开发轶事:人做STG感觉剧情不行,买了剧作书,边翻书边重写背景故事。所以小声BB一下,求求你们,别再让美术兼职编剧了。
除了解谜和书的其他:道具和APP
所以最后事实是,这些解谜书一个个好像科技树啥没点,都点去美术上了。
许多解谜书的美术和道具制作之精良,都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这方面我也就看一乐,说不出门道,放点图。
这些外表看似高端的解谜书,最“鸡肋”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了。一买一大盒,家里也没这么多地方来放。玩完了就扔吧,还真有点舍不得,需要做些思想建设。
最后说一点,现在市面上大部分解谜书需要手机APP、微信小程序或者公众号后台等线上系统进行辅助。除了必要时候承担叙事的职能,线上系统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验证读者(玩家)的解谜答案,负责让读者(玩家)卡关,提供提示,避免走歪。
这其实很好理解,解谜的过程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搞一个系统,保证读者(玩家)百分百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来解谜、推进剧情。
大家都在用的面馆(←故意的
但是APP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出戏的。拿大家最喜欢的《谜宫:如意玲琅图集》来说,一手捧着线装本猛翻,另一只手却托着现代科技的最新利器——智能手机……当然,这是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所幸并不是没有人做“offline”的尝试。
前文说了《查茅斯恐怖事件》的不是,但是他们不用APP的尝试——虽然最后实现的同样存在些许问题——我觉得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特别是有一点:读者(玩家)在游玩过程中,如果找到了不一样的线索,可能有会去到不同的路线。
这是那些抱着APP不放的解谜书这辈子都不能给读者(玩家)带来的独特体验:那就是自由!开放世界!
结语:真的有必要吗?
在体验了这些个解谜书后,其实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个形式的合理性的质疑。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沉浸、完整的体验,把这些个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的谜题加进去真的有必要吗?想起强如塞尔达,依然处理不好解谜环节与游戏整体的关系,被人吐槽神庙环节和开放世界格格不入。何不专注一点,像《S.忒修斯之船》用夹页和注释增加阅读的层次,强化阅读的体验,不是挺好的吗?
但是说实话,我还是挺期待《谜宫:金榜题名》的,毕竟《谜宫:如意玲琅图集》是现在市面上体验比较好的了。如果《金榜题名》够优秀,那就刚好为我一年的解谜书之旅做个结尾;如果不够优秀,那就随便了,反正结果也一样。
总之,我是暂时对于解谜书有些疲倦了,在“谜宫二”之后应该不会再参与解谜书相关的众筹,或者购入解谜书了。
或许不久之后,甚至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有一款解谜书,会像闪电一样照亮大地,令人敬畏,将人们对于解谜书的一切期盼变为现实……那谁又能知道呢?
作者:短路天兵.生
来源:机核
地址: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209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