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57|回复: 0

我们分析了1400年间的中国山水画,找出了画面留白的秘密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2751
发表于 2021-8-5 11: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山水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典型特征为留白,这在东方艺术中普遍存在。留白产生的意境之美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山水画早在六朝时期就已正式兴起,至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方寸之间的画卷上,布置有山川河流、房船树人,风景之美呼之欲出,历朝历代无不有人心驰神往,这也使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中最具典型的形式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08.JPG
董其昌山水图册 | www.metmuseum.org / CC0 1.0(https://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zero/1.0)

近日关于中国山水画的一项研究“A computational study of empty space ratios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from 618–2011”,以计算艺术学的方法揭秘了1400年来中国山水画中留白变化的历史轨迹,并阐释了自古以来哲学、文化、教育、政治等因素对于艺术家审美品味的深远影响,展现了艺术背后的时代印记。该成果于2021年6月28日在线发表于科技艺术领域国际顶级期刊Leonardo上,成为国内计算艺术学领域的先锋之作。

千年山水画中留白的秘密  | 策划:沈佳斐 制作:韩景怡 配音:徐景辉  作者授权

一、对于山水画的“幻想”

画家在山水上抒发胸臆,磅礴的意境,彰显着他们的气节和抱负。如果仔细对比,似乎可以发现不同年代的山水画有着一些不同,但这种差异是否有迹可循呢?难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抱着对山水画的好奇心,研究人员自2016年便开始了这项科学与艺术跨界的探索之旅,看看那么多从古至今的山水画作品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二、漫长的“追求”之路

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

研究人员在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美术馆全部在线馆藏中国山水画的数字版本,与《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全部作品中,挑选出古代山水画500幅,近现代433幅。这些画作创作于618-2011年之间。

计算艺术的过程正如数学中的积分概念,选取留白实则是在选取多个不规则区域,将其中的像素点累加起来即可得到留白的面积及其在整幅画中所占的比例。画中的用墨有深浅,而留白处则几乎是和背景统一的颜色。考虑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是毛笔、墨、宣纸或丝绸等,这些工具与材料易使绘画对象边界不十分明确,因此在留白范围的选取上,尽量与人眼对留白的判断一致。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15.jpg
九华天台 赖少其 1985年 (赖晓峰授权) | http://www.namoc.org

数据量化反映

通过样本的处理与数据计算汇总,研究者们发现,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以“留白”为主,而到了近现代,它“变心”了,转而变成了以“墨”为主。古代的每幅画平均留白比例(average empty space)为53.4%,而近现代的只有32.6%。留白由早期的较低比例逐步提升,在元朝达到顶峰,平均留白比例达61.7%,之后平均留白比例明显下降,至20世纪60年代降至最低点27.1%。

同时,以留白手法为主的作品(留白面积超一半以上的作品)占总体的比例,从古代的56.8%,下降到近现代的9.4%。在元朝时,80.3%的作品以留白手法为主,而60年代的75幅样本中只有2幅以留白为主。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16.jpg
中国山水画留白变化趋势(618-2011)| 作者供图

变化的原因探析

计算艺术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内在规律,而这些规律背后,可能是哲学、文化、教育、政治等因素的变化渗透于艺术审美和绘画输出之中。尤其是禅宗文化、文人墨戏、展厅效应、红色政治、艺术教育等因素可能对这一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17(1).JPG
现代山水画的留白明显偏少 | http://www.namoc.org

中国山水画受儒家、道教、禅宗的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注重局部依托于整体而存在。同时,在观画中,这些教派强调用“心”体会美,因而不需要拘泥于物体具象的表现形式,这种观念也在画作中得以体现。唐朝以前,画家更注重工整写实,更喜欢用鲜艳的色彩。而唐朝中期之后,包括绘画在内的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表现形式更具意象美。

“文人墨戏”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在与朋友交流时的一种即兴创作,以简单的笔触强调“娱乐性”和“主观表达”。文人墨戏起源于唐宋,经过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炼,到元朝达到了顶峰。宋朝的苏轼(1037-1101)作为文人画最有力的倡导者,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作品逐渐形成了绘画与诗歌甚至书法的融合。文人画在宋朝成为主流,并且其影响力到元朝达到了顶峰。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17.jpg
双松平远图 赵孟頫 元 | www.metmuseum.org / CC0 1.0(https://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zero/1.0)

五代至宋初的绘画中只有较少的留白空间,随着宋朝及之后文人画的兴盛,典型的欣赏绘画作品的方式是在朋友面前一点一点地从袖子间打开画卷,近距离欣赏,因此一种结合了优雅精致的简洁绘画风格可能更适合。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18.jpg
竹院品古 仇英 明 | www.comuseum.com

相比之下,现代山水画一般挂在宏伟的展厅里,在那里可以从远处欣赏艺术品。为了增加“展厅效应”的感觉,气势雄伟的作品成为展厅的首选。这些作品往往描绘高山险峻、波涛汹涌,画面不可避免地开始呈现出满、密、繁、复的布景。特别是1935年之后,随着国立美术陈列馆在南京建成,全国美术展览相继举办,美展逐渐成为展示和宣传中国画的主要方式。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文人画传统的功能和风格。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19.jpg
美术展览 | Pixabay

同时,在20世纪,中国的许多年轻艺术家出国学习西方艺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不断加强, 也使得西画的观念和手法更广泛地被采用,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

20世纪60年代的山水画中留白比例最少,这可能是受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李可染(1907-1989)和傅抱石(1904-1965)等现代山水画家,其作品主要集中于描绘中国抗战的革命圣地,以及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地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毛泽东的诗词逐渐成为中国画坛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20.jpg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 1963 | http://www.namoc.org

毛主席的诗词以豪放欢快、充满斗争精神而著称。这期间留墨比例达到顶峰。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山水画中,用墨为主的画作就多达95%。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21.jpg
西陵峡 傅抱石 1960 | http://www.namoc.org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从红色主题转向描绘普通人的现实生活。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提升,山水画家尝试了多种创作形式,如乡土画、实验水墨画等。20世纪90年代,“新文人画”复兴,回归传统古色古香的山水画。到21世纪初,新抽象水墨画被纳入当代水墨画的范畴。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使得中国水墨艺术从静态走向了一种动态的交互。山水画的发展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水墨风格,又在特定时期注入了现代元素。

微信图片_20210805105622.jpg
江南水乡 吴冠中 1995(抽象水墨)|Flickr, 木川 / CC BY-NC-SA 2.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0/)

三、实现“幻想”

终于,研究者们通过计算机对618-2011年间中国山水画的留白像素进行计算分析,以一种直观可见的形式为我们揭秘了山水画1400年间的留白变化秘密,留白从古至今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在元朝打到顶峰,在1960年代跌至谷底。究其背后的原因,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哲学、文化、教育、政治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审美和感知。新元素的注入不断地为艺术增加新的活力。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继承上,也体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笔墨当随时代”,清代初期画家石涛的这句话,或许是这种变化的最恰当解释。

原文:Guoyan Wang, Jiafei Shen, Mengmeng Yue, Yena Ma, Shuyang Wu; A computational study of empty space ratios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from 618–2011. Leonardo 2021; doi: https://doi.org/10.1162/leon_a_02105
在线阅读:
https://direct.mit.edu/leon/article-abstract/doi/10.1162/leon_a_02105/102698/A-computational-study-of-empty-space-ratios-in?redirectedFrom=fulltext

文/王国燕 沈佳斐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aHBTBV0lo0k-hVlBZhEjY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品发布|文章投稿|广告合作|关于本站|游戏开发论坛 ( 闽ICP备17032699号-3 )

GMT+8, 2024-3-29 0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