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两年前左右,凭借着所谓「解压神器」的噱头,指尖陀螺一度在互联网上十分火爆。而这么一个经常刷屏的小玩意儿,自然没能逃过各大电商平台上眼尖的老板们。于是有一阵子即便在国内,也能见到不少人拿着这小玩意儿转个没完。
然而这件事最逗逼的是:有的人现实中没转够,甚至还想在游戏里转。于是当时在 Steam 上,你能够找到这么个一款叫《指尖陀螺模拟器》的鬼东西......
简单来说,这就是个在第一人称视角下转陀螺的游戏。由于使用的是免费素材,作者也没有做任何哪怕一丁点儿的优化与细节处理,所以不管是转动陀螺还是控制人物移动都是没有任何动作的。
哪怕标准再低,这东西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烂游戏」。但这么一个看似毫无意义,有明显蹭热度甚至带点商业欺诈嫌疑的东西,却仅仅只是 Steam 上各种「XXX 模拟器」的冰山一角。
作为一个分类困难的门类,模拟游戏通常指的是那些弱化了最常见的战斗元素,使其看起来有些小众化的作品。但由于多数作品门槛较低,取材于生活的题材又十分易懂,因此也呈现出了受众基础广泛的优势。稍微简单地追溯一下行业历史,会发现模拟类游戏在很久以前就始终占据着自己的一块领地。
许多人可能也都发现了,近年来,随着游戏行业的扩大与普及,购买一个开发引擎并使用免费素材做游戏的人越来越多。而这自然避免不了各种质量极为敷衍的烂作。像上面提到的《指尖陀螺模拟器》虽然因为质量过于低劣而被 Steam 清理,然而随后几年里我们仍然能看到各种类似的诡异作品出现。
而且还让不少人玩得挺开心
随着以直播为首的各种社交平台急速膨胀,更多的人可以直接观看一部作品的游玩实况。而擅于表演的网红主播们,常常能把一些自己玩起来无聊透顶的垃圾游戏,挖掘出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种种因素结合到一起,就出现了如今各种沙雕模拟器的泛滥。这让模拟游戏在传播性方面,达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高度,营造出一种看似十分繁荣的市场景象。
然而,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发展至今天这种水平,靠的可不是什么沙雕营销和明星造势。即便是优秀如《使命召唤》或《刺客信条》,在极端同质化的年货策略下,也可能造成玩家的审美疲劳,何况是求得一时乐呵的沙雕模拟器。于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模拟游戏只能在一阵靠着取巧得胜的舒适期过后,如同最开始那样,寻找新的方向以延续生命力。
早期形象:严谨而专业
如果从广义上来说的话,任何电子游戏其实都可以算作「模拟」—— 模拟俩少白头兄弟拿家传宝剑互捅,模拟某位孤寡老人到处找人打牌,或是模拟被冷藏了 200 年醒来就开始到处捡垃圾的退伍老兵等等。
不过细分之后,电子游戏行业确实有直接被列为「Simulation game」的门类。这类游戏通常来说泛指一些模拟真实世界行为的作品。由于国内外对于游戏分类的标准并不太一致,所以这其中被归类到模拟游戏的,可能会出现一些与中国玩家常识认知相违背的作品。
一般来说,国外游戏圈内将战争行为、商业运作管理和经营、或是扮演某个特定职业的题材都归纳进了模拟游戏中。这一大类对于玩法和表现形式也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往下细分后才会衍生出 RTS 与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分支。
武装突袭也被视为一种士兵模拟游戏分类
就像开头所述一样,绝大多数模拟游戏都是弱化战斗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早在 1968 年,基于 FOCAL 语言的《Hamurabi》就用文字来描述城市经营的内容。它让玩家扮演古代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对农作物、人口和可能出现的疾病等问题进行管控,可以算作是最早的模拟经营类游戏。
到了 80 年代,许多游戏厂商很喜欢在游戏标题上写上「Simulator」:越野摩托模拟、F1 模拟或是拳击模拟等等。为了能在当时竞品繁多的体育类市场里出头,这些厂商都会在宣传中强调自己的作品更能模拟真实比赛场面。至少游戏名称是这么写的。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历史确实很喜欢当复读机。就和今天 Steam 上的情况相似,那个时期欧美游戏市场也被不少「XXX模拟器」所充斥。只是相对来说当时的内容没这么胡闹,类型也多以体育或是经营为主。
虽然强调[真实],但那毕竟是80s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凭借游戏质量能把名气留到现在的,基本上也只剩下著名制作人威尔·莱特的一系列经营模拟类。《模拟地球》、《模拟城市》以及 EA 的吸金神器《模拟人生》等等。这几个 IP 算是开启了经营类游戏的鼎盛时代,真正让「模拟XX」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标题格式。
由于技术的瓶颈还未被突破,所以早期对于现实内容模拟的游戏,也确实适合这类数据为核心表现手法的经营类作品。但是城市经营类也很难出现竞品,基本上在当时就是《模拟城市》一家独大,自然就无从谈及有更全面的发展。
研究统计模拟城市让许多孩子有了从政志愿
除了这些主题元素的模拟游戏外,随着市场的需要,一些更加细化的作品也随之出现。它们成为经营题材之外的另一个主要阵地,那就是职业模拟。
早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一位名叫布鲁斯·阿特威克的程序员与拥有飞行员身份的室友斯图摩门一道合作,成立了一家计算机游戏公司:subLOGIC。他们最初的业务便是在各种计算机平台上制作销售飞行数据模拟软件,并在 1979 年于 Apple II 平台上发布了《模拟飞行》的游戏。
虽然游戏实质上只是个用黑白线框图形显示,只有一架飞机并且模拟程度非常简陋的作品。尽管如此,它仍旧是那个时代技术最先进的游戏之一了。
《模拟飞行》在 Apple II 上非常受欢迎。之后到了 1982 年,布鲁斯将一个支持彩色图形适配器的 IBM PC 版本授权给微软,这便是之后的《微软模拟飞行》。同时也开启了这个号称最拟真飞行游戏系列的历史。
作为最著名的模拟游戏之一,《微软模拟飞行》也许并没有在主流市场有什么抢眼表现。但它却一直在某些玩家的眼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系列始终以顶尖的技术表现与专业性的游戏内容为核心,力图打造最完美的飞行教学软件。
颇具野心的最新作预计在明年上市
如果按照题材、内容和玩法设计上去评价的话,我认为像《微软模拟飞行》以各种对现实中专业职务人员为主题的作品,应该属于最标准的模拟游戏。
然而,这种类型在坚守了很长一段时间「严肃」形象后,却在种种因素下变成了如今沙雕游戏的代名词。
现实太残酷,还是沙雕好
专业、严谨并且娱乐性普遍偏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便是模拟类游戏给予绝大多数人的标准形象。它们更像是某种学习软件,或是为非专业人员解答疑惑、满足人们对某些职业好奇心的特殊类型游戏。
然而这么些年发展下来也不知道造了什么孽,这些通常来说受众面很小,更强调功能性的职业模拟游戏逐渐被各种沙雕版本所取代。比如现在你跟人提到「医学模拟游戏」,人们可能记不住《天堂独太》或《超执刀》,反而会脱口而出:「我知道,是那个能拿锤子砸病人脑袋的《外科模拟 2013》吧!」
多数人可能没亲手玩过这个游戏,但我猜不少人应该都「亲眼」见过 —— 毕竟它算是直播界早期一批被带动起话题性的作品之一了。
万恶之源
如你所见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游戏。它的主题看似很严谨:让玩家扮演外科医生,通过操作「双手」在保证病患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治愈。然而游戏十有八九到最后都以病人惨死告终。脑袋被锤子砸开瓢,内部器官被随意掏出,胸腔里塞满了各种怪东西……
由于操作很别扭,而表现手法又以浮夸搞笑为主,因此看起来倒也挺有黑色幽默气质。这种演出效果也令本作大受欢迎,甚至推出了 DLC —— 让玩家为唐纳德·特朗普做手术,为给总统大人换上一颗金色的心脏。然而当你进入游戏后会发现,手术台上的东西都是些酒瓶子、斧头或是牛排等一系列与手术毫无关系的玩意儿。
单纯从操作上来说,《外科模拟器 2013》给人的感觉就是完全没做好。但它也正是因为这种「做砸了」的性质,才令整个游戏呈现出了难以言表的魔性。事实上,它的前身正是在 2013 年举办的「Global Game Jam](GGJ」上,仅仅以 48 小时做出来的参赛作品。因为看到了这个雏形作品背后的潜力,制作团队才又花了几十天时间将其优化成商业版本上市。
稍微对游戏开发有所了解也明白,短时间里要做出来一个完整的作品根本不可能。像这种比赛的动机主要是聚集行业人员,让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GGJ 这种比赛能让参与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想象力,学习如何组建小组并发挥好每个人的职能作用。
2015 洛杉矶 GGJ(图片来自维基)
所以像这种不那么强调作品完成度的限时创作比赛,总是难免会出现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只是随着互联网传播的便利,加上人们对于游戏形式的接受也越发广阔,这类传统意义上的烂作也能通过一些特殊方式找到生存空间。
除了《外科模拟 2013》之外,另一个凭借胡逼而为人所知的《模拟山羊》同样是诞生于这种 Gamejam 比赛上。差别只是其雏形来自于开发商 Coffee Stain 在公司内部举办的比赛。
后来的开发访谈提到,原本他们只是想做一个模仿《QWOP》的游戏,只是把控制的角色替换成山羊。之后他们又从《托尼.霍克职业滑板》里摄取了灵感,于是就在开玩笑似的动机下做出了这个看起来十分愚蠢的作品。
模仿的对象
这是个一眼看上去就不对劲的东西。早期版本里,玩家所扮演的山羊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任务可做。你就是到处给场景中的 NPC 搞乱,让一切变得鸡飞狗跳。山羊的默认「武器」是粘性十足的舌头,你可以用它把各种物体拖着到处甩 —— 不论是各种家具还是人类。
由于愚蠢得实在过于魔性,当本作被一些主播在各大流媒体平台上演示后,很快便在社区产生了巨大反响。游戏后来还登陆了多个平台,推出各种诸如太空山羊,僵尸山羊等一系列 DLC。可以说正是从《模拟山羊》开始,各种挂着「XX模拟」的奇怪游戏才正式被引爆。
本作代表着无厘头游戏的崛起
虽然并非是决定性因素,但这股以魔性搞笑为主的风潮,确实让越来越多仿照《模拟山羊》甚至是《QWOP》的作品出现。尤其是在 Steam 等游戏发布门槛较低的 PC 平台上,几乎是呈现泛滥的势头。
它们促进了直播平台与民间游戏开发的活力,也潜藏着不小的商机。然而其市场隐患也同样不小。
「审丑」时代的来临
其实要较真起来的话,取材于某个现实职业作为主题元素,内容无聊透顶的模拟游戏在很早就出现了。而且它还在游戏史上相当有名气 —— 那就是经常出现在最烂游戏排行榜上的《沙漠巴士》。
作为一个在开头就标注了「游戏就像现实一样麻木」这段文字,《沙漠巴士》所谓的游戏内容就是在几个小时里踩着油门,望着窗外几乎毫无变化的风景。它好像某种行为艺术一般,作者希望能让玩家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无聊,并传达某些诡异的黑色幽默情结。
随着近年来游戏制作越来越便利与普及,普通人获取完备的开发引擎也相对容易了许多。所以在一些分享免费同人作品、甚至是 Steam 这样只要交钱就能上架的平台,就出现了大量类似《沙漠巴士》的恶搞游戏。
甚至沙漠巴士也出了 VR 版本
严格来说,虽然国内通常以「XXX 模拟」作为标准译名,但这些作品原文名称并不一定都挂着「Simulator」或「Simulation」的词汇。不过这种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译名,确实也十分合适。
毕竟,近年来出现的多数模拟游戏,基本上都不具备什么高明的游戏性。更不用提完整的作品结构了。它们通常就是以某个题材为灵感,用廉价或免费素材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来的。而且你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点子,或者是作者发现最近流行什么话题,纯粹做出来蹭热度的。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指尖陀螺模拟器》一样,多数模拟游戏就是纯粹什么流行做什么。举个例子,像最近小岛秀夫的《死亡搁浅》在互联网上颇具话题性,于是就有个据说是毛子的作者,用了很短时间搞出来一个所谓的《搁浅模拟器》(MAN STANDING)。
通常来说,这种故意用来嘲讽某些人或事物的作品,更像是个恶作剧一般的存在。大家笑一笑也就过去了。然而像《搁浅模拟器》这样还明码标价贩卖,且很多素材要么连贴图都没有要么有侵权嫌疑,甚至还在其中藏了个人网站二维码的情况,本质上是属于能直接点击商店「举报」选项的东西。
凭借嘲讽其它游戏而获得好评
初衷就是以「烂」为标志性、开发者也没投入什么资源的话,如果是免费作品倒还好说。然而这些沙雕模拟器最让人诧异的情况就是:他们多数人都想凭着运气一鸣惊人捞上一笔横财。
几年前,靠着各大流媒体平台上主播们的卖力演出,许多极度依赖免费素材做出来的恐怖步行模拟游戏一度十分火热。这些作品看上去就很不靠谱:往往都是在几个漆黑一片的房屋里走路,偶尔突然跳出来个什么东西吓唬一下玩家。
比这种更烂的比比皆是
然而这种自己玩多半非常无聊,但看别人在屏幕前大呼小叫却很逗的东西,真的就存活了好长一段时间。那个时期你可以在 Steam 上找到许多类似作品 —— 几乎毫无游戏性可言,评价也极差。但很多好奇的用户最终因为观看了某位主播的演出,加上售价低廉而买了下来。
这些所谓的恐怖游戏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在它们逐渐消失后,另一个随之而来的就是本文提及的各种沙雕模拟器。它们的普及率更高,遍布的游戏类型与主题也要广阔得多。一时之间你都怀疑 Steam 上究竟是各种沙雕模拟器多,还是那些打擦边球的黄油更泛滥。
然而游戏行业始终不是那么容易投机取巧的。虽然这些噱头至上的模拟器游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影响,但最终绝大多数都因为其质量过于低劣,被 Steam 大批量下架处理。
然而还是有许多模拟游戏存活了下来
这种现象其实也可以从好的一面去看待。恐怖步行游戏会一时兴起,根本原因是诸如《逃生》和《P.T.》等优秀案例带来了话题性。而后许多人发现这类作品确实更容易制作出来,所以才会导致一度泛滥。
但不论如何,游戏行业还是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居多。于是我们也能看到,绝大多数留下来的品质都有一定保障。而那些粗制滥造,表现手法极为简陋的作品要么消失无踪,要么转回它本应该有的姿态:社区上的免费同人游戏。
垃圾恐怖游戏现在多变成了[地下游戏]
至于各种模拟游戏,在前几年已经算是把自己的名声给毁得一干二净了。人们确实很喜欢看主播们游玩各种沙雕游戏,因为题材太过疯狂,媒体也总会时不时报道一下那些题材抢眼的作品。但是我想很多人的认知当中,基本上都会将模拟游戏视为「垃圾」的代名词了。
或许绝大多数作者仍然只是想捞一笔就跑,但也有不少想要逆转口碑的团队。在今年 TGA 游戏颁奖活动上,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荣誉、但仍然十分抢眼的《鹅作剧》便是模拟游戏一个很正面的创作例子。
大鹅就是一个沙雕游戏的正面例子
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里,许多标榜着模拟游戏的独立作品,虽然仍然以沙雕和诡异题材为核心,但在游戏质量上开始有所提升。
除了像《鹅作剧》这样制作方向较为明晰,内容和玩法比较稳定的作品外,还有不少尝试再次回归模拟游戏原本的职业性主题。比如《装机模拟器》这种说出来有点别扭 —— 在自己的电脑里玩装电脑的游戏。实际上它的内容完善,各种细节也算是很专业,是十分有尝试意义的作品。
此外一些还未上市的作品,虽然看起来仍然是以沙雕为主,但制作的水平显然要好了不少。比如《酒鬼模拟器》、《狱卒模拟器》或是《蜜蜂模拟器》等等,都能从相对要靠谱一些的制作内容中,看到模拟游戏在寻找能延续生命力的尝试。
看起来还凑合其实就能存活下去了
结语
由于本文并非盘点类文章,而模拟游戏数量极为庞大,分类也十分模糊,所以上述涉及到的作品也只能算是其冰山一角而已。如果包含下架作品的话,Steam 上那些质量完全不过关,纯粹以无厘头来吸引人的模拟游戏,少说也有 50 款以上。
这个数量还是「青睐之光」完蛋后粗略回忆一下得到的,如果按照当时的情况看,有一大批烂到没法玩的东西积累在 Steam 上等着上架。
就像文章中所述一样,这些作品虽然可能让作者小捞一笔快钱,但明显在急速消耗着模拟游戏的生命力。绝大多数主播自然是什么能带来流量播什么,他们并不会去支持一种逐渐消逝的游戏类型 —— 那些不再有趣的恐怖步行游戏就是证据。而依靠直播行业成长起来的沙雕模拟器,如果不想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类型(虽然前者也谈不上完蛋),开发者们就只能寻找一个延续下去的方向。
显然,无论最终是否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先试着把作品质量提升肯定是不会有错的。
作者:药荚
来源:篝火营地
地址:https://gouhuo.qq.com/content/detail/0_20191227103517_qTQA1DwjL
|
|